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岩石相分析,综合电性特征及砂体的空间分布,对桩西油田桩89井区沙二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沉积微相类型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桩89井区沙二段地层为一套湖泊沉积体系,包括滨湖砂坝、湖坪、生物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微相,其中滨湖砂坝与生物滩微相的储集层含油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塔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的岩石学特征,颗粒滩体的沉积特征、垂向组合和分布规律等,并探讨了颗粒滩发育的主控因素与良里塔格组颗粒滩发育储层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塔北地区一间房组为浅水宽缓台地,垂向上发育厚层颗粒滩和生物礁,颗粒滩体呈连片状分布,点礁分散于缓坡高能带,沉积微相主要为内碎屑滩、藻粒滩、生屑滩和鲕粒滩等;良里塔格组为弱镶边型台地,垂向上发育中厚层颗粒滩和生物礁丘,颗粒滩体呈片状分布于台缘洼地中,环绕古隆起呈环带状展布,沉积微相主要为内碎屑滩、藻粒滩、生屑滩、鲕粒滩和核形石滩等。颗粒滩体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相对变化、水体能量和古地貌影响,良里塔格组颗粒滩的发育规模虽不如一间房组,但其台缘带的颗粒滩仍可发育良好储层,为塔北地区潜在的油气储层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上亚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滩坝、滨浅湖和半深湖等亚相,滩砂、坝砂、滨浅湖泥和半深湖泥等微相类型。重点论述了滩坝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沙四上亚段7个砂组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的展布特征。明确了各砂组砂体发育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心、岩性、古生物、测井资料分析 ,大王北油田大 37块沙二段为湖盆间歇性扩张背景下发育的滨浅湖沉积体系 ,滨湖亚相发育湖滩、泥坪和混合坪 3种微相 ,浅湖亚相发育泥坪、浅滩和滩坝 3种微相。开发实践表明 ,湖滩、浅滩、滩坝微相均为有利油气分布微相区 ,是大王北油田大 37块沙二段油藏下步滚动开发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大量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部高台子油层三砂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湖泊相中发育滨浅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又可区分为砂质滩坝、混合滩和泥滩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时期,受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西部物源和西南物源供应的影响,形成了5个三角洲朵体。其中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和西南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大,而西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小。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微相。在富62井—富13井一带、杜408—杜45井一带和杜431—塔4井一带,发育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其中沿最大湖岸线带状分布的富62井一富13井一带的滨浅湖砂质滩坝规模较大。其余地带,以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在江36井和来54井附近分别发育了滨浅湖泥滩微相。砂地比对沉积微相具有较为敏感的反映。在河口坝和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在0.4以上,在远砂坝发育区,砂地比在0.3左右,在滨浅湖混合滩发育区,砂地比在0.2左右,在滨浅湖泥滩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小于0.1。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辛50断块沙一段、沙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辛50断块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含水开发期复杂断块油田,进行开发后期细致的沉积微相研究对油藏立体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辛17井测井曲线、分层、岩性剖面、相层序、粒度特征、物性特征和沉积微相类型等的研究,研究区沙一段主要发育湖泊相中的滨浅湖亚相,又可细分为3种沉积微相:滨浅湖砂质坝微相、滨浅湖砂质滩微相和滨浅湖泥微相;沙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沙二上亚段(1~7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沙二下亚段(8~15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又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辛50断块4个小层多个微相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值性强的特点,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的重要勘探区块。研究发现,滩坝是该区主要的沉积类型,弄清滩坝砂体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展布对致密油甜点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丰富的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扎哈泉地区滩坝沉积微相进行构型研究,探究其与致密油气分布的关系。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为滨浅湖亚相,进一步细分为坝中、坝缘、滩及浅湖泥4种微相。通过岩心标定测井,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式,并总结出了稀疏井网条件下是否属于同一坝体的3个判断标准,即相邻坝体的高程差异、单一坝的相变、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利用该技术手段在扎哈泉地区扎2区块Ⅳ-3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4个单一坝体,在Ⅳ-1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5个单一坝体。扎哈泉地区滩坝砂体主要存在砂体岩性尖灭型、单砂体孤立型、物性遮挡型3种砂体形态,坝中发育区带控制着致密油甜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百色盆地那坤地区那读组三段下部的湖相灰岩为研究对象,以储层综合评价为目的。在实测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同位素分析等测试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湖相灰岩的储层特征、储层类型划分并对各类型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指出:储集岩主要为各种类型的颗粒灰岩,沉积相以颗粒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和铸模孔,孔隙结构组合以单一介质的中、细喉—中小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25%之间,渗透率基本上小于1×10-3μm2,滩核微相储集物性最好;储层的渗透率是影响储层发育、类型划分以及综合评价的优选参数;储层可划分为低孔低渗、中低孔中低渗、中高孔中高渗和高孔高渗4种类型;以前两者最发育,广泛分布, 后两者不太发育,仅分布于滩核、滩缘的颗粒灰岩中。  相似文献   

12.
川南麻柳场—大塔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及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在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研究的基础上,将川南麻柳场—大塔场须家河组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个沉积相,进一步在三角洲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进一步划分为滨湖和浅湖亚相,并对各微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川南须家河时期的沉积环境,为川南地区须家河组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湖泊浅水三角洲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运用岩性、电性、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大港断层上升盘沙河街组沙二段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沙二段剥蚀范围、重矿物分布特征,认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东北侧;根据岩性、电性、地震特征识别出水上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最后结合砂地比确定了平面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湖盆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条件、气候、物源供给、水深、湖平面变化和地形坡度;在构造条件稳定、气候相对干旱、物源供给较小、水深较浅、湖平面下降、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局部隆起提供沉积物来源,发育以三角洲前缘为主、河口坝较发育的小型细粒浅水三角洲。研究成果为全面地认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头台油田敖浅1-茂702区块黑帝庙油层砂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取心资料、测井资料、古生物分析、元素分析、岩石薄片分析、粒度分析等相因素分析,查明了该区研究层段发育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及特征,建立了相应的识别标志。该区黑帝庙油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在平面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手段预测了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在平面上的演化规律。从嫩江组三段早期至嫩江组四段晚期,敖浅1—茂702区块沉积相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展布、南北相带变化明显的特点。总体上构成一个向上变粗的进积序列,反映了湖平面收缩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连续取心井段的岩心,发现了存在浅水湖泊沉积的证据,据此认为馆1+2砂层组属于浅水湖泊沉积,而非单一的河流相沉积.沉积期间,湖盆地形平坦、水体极浅,湖平面受气候影响频繁振荡式升降变化,沉积物表现为氧化、还原环境交替的红灰相间的细粒结构,湖泊沉积构造(如波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波痕等)发育.根据岩性、沉积等特征,划分为水道、砂坪、混合坪、泥坪和沼泽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洪水期和枯水期各微相的发育特点和平面展布不同.馆1+2砂层组属于湖相的观点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图5参9  相似文献   

18.
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油气特征复杂。在对大安寨段的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时,将大安寨段划分为8种岩相:厚层块状重结晶灰岩相、块状亮晶介壳灰岩相、块状—薄层状泥晶介壳灰岩相、薄层状含泥质介壳灰岩相、泥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的薄互层相、薄层状含介壳泥岩相、黑色泥岩相、紫红色到灰绿色泥岩相。总结了大安寨段的沉积模式,划分为5种沉积微相,即滨浅湖泥、滩后、滩核、滩前和浅湖—半深湖泥。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岩性的孔渗特性并结合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滩前微相具有较好的致密油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营城组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且研究程度低。为了研究其沉积微相与砂体储集条件,以指明有利储集相带,应用沉积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序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古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并进一步识别出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泥坪、滩坝等8种沉积微相,并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同时,将营城组划分为4段、6个四级层序和7个砂组,阐明了各砂组沉积相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营一段末期(SG2)湖侵至最大湖泛面,沉积于其上的SG3砂组进积体系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储层分析表明,该区存在两支主辫状水道,分流河道砂体叠置且储层物性好,其与后期鼻状构造相组合是构造-岩性圈闭与岩性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