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房地产市场调控集中了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是其主体博弈的核心.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博弈色彩愈演愈浓.本文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房产调控中的利益博弈为主线,以现代博弈理论为工具,阐述了二者在房地产"膨胀"期和"低迷"期的利益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调控中的策略选择,最后从本质上挖掘出调控中出现各种偏差的深层原因,并相应提出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规范化合作关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国务院派出的房地产调控专项督查小组近日已陆续抵达各地,相关督查报告汇总后将上报国务院,并酌情对社会公布。您怎么看?杨远昌:目前房价松动迹象开始出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却没有松懈。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在中央一年来连续出台了三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力度非常的大,但就是在这样强大的调控政策面前,房价真正的松动并没有出现,因此  相似文献   

3.
房价调控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土地市场、新建商品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三个子系统的反馈关系,建立了房地产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吉林地区房地产三级市场为例验证了模型有效性,进而模拟不同政策对房价的影响,验证了"六路安居"政策可以有效的抑制当地房价过快上涨,改善民生,也为地方政府今后制定房地产调控政...  相似文献   

4.
房价调控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土地市场、新建商品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三个子系统的反馈关系,建立了房地产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吉林地区房地产三级市场为例验证了模型有效性,进而模拟不同政策对房价的影响,验证了“六路安居”政策可以有效的抑制当地房价过快上涨,改善民生,也为地方政府今后制定房地产调控政...  相似文献   

5.
近七、八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分歧最大、涉及面最广的话题,调控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需要作出新的政策选择。国家房地产调控应该减少全国统一的指令和数量约束指标,调控目标应具有更大的弹性,较多地体现地方差异性。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拥有较大的房地产调控和解决住房民生问题的自主决策权,更有利于把国家房地产调控目标落到实处,也才会有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低成本地改善住宅民生。  相似文献   

6.
受宏观经济持续走强的影响,2007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住房价格进一步升高。同时,国家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一系列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使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年末出现销售量下降的变化。展望2008年,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住宅供给结构将进一步改善,投资性住房需求将得到遏制,住房价格涨势将有所回落。但要注重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
2007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及2008年走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宏观经济持续走强的影响,2007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住房价格进一步升高.同时,国家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一系列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使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年末出现销售量下降的变化.展望2008年,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住宅供给结构将进一步改善,投资性住房需求将得到遏制,住房价格涨势将有所回落.但要注重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视野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干预的适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我国各地房地产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不断增长的严峻趋势,中央政府频频出台调控房地产价格和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的政策措施。从经济法角度,认为国家介入房地产市场有其适当性依据,但应严格界定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程度和力度,避免损伤市场经济的活力,从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操层面,都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而得出从建立长效机制角度研究是现阶段更优的研究视角。根据土地供应、土地税收、土地价格、土地规划和用地后期管理等五大方面建立土地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近些年出台的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利用统计数据对政策效果进行实证评价,进而分析得出现存的主要问题,以提出全面的土地政策参与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住房积压是现今房地产市场中的普遍现象,对于开发商而言是一个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影响宏观经济市场的问题,无论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在想办法解决,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仍然需要宏观方面的调控,由此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住宅价格结合图表、函数进行分析,并参考国外的政策,呼吁加强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及促进新制度的出台和住房供应体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国家政策重点调控范围,经过近十年的市场波动与调控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调控与心理博弈现象,特别是在土地财政、供需结构、价格形成机制的复杂结构以及购房者心态的差异与从众机制影响下,房地产调控效果将更增加了不确定性。根据历史经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无论是政策目标或是政策手段,都或将推动中国房价继续在曲折中上升,这或许是很多老百姓心里都清晰的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12.
丁宁 《商品与质量》2011,(17):21-21
在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前提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叠加楼市调控政策。在重重压力之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将明显紧张,同时,个人房贷也将进一步受到抑制。由此导致投资投机需求受到抑制,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也被抑制。业内人士指出,加息可能促使中国房价走势出现彻底、实质性反转,加上对继续加息的市场预期,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量投放市场,中国高房价拐点可能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江西省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提出改善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对策。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出现了房价过高、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开发商囤积土地和推迟开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严格贯彻与执行中央政策,严厉打击囤地、囤房等违纪行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政府调控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土地出让管理、房地产信贷管理、房地产税收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这四个方面,对政府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效应分析,并就政府调控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调控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为规范政府条调控制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提供一种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式发展,由于节能减排的现实压力,经济增速趋稳甚至出现下滑不可避免;从短期来看,中央对不良资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和相关行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等等,也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房价上涨过快的状况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为此,国家先后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以遏制高房价.本文针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并就其效果分析,试图为后续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博弈论理论框架内研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相关者的影响,核心部分引用了两人博弈模型、贝特兰德的双寡头垄断模型。从地方政府是否要违规、中央政府是否会惩罚、开发商是否需要降价、是否继续开发等方面分析房价政策下各方行为背后的原因。经过模型分析、数学分析与实际资料相结合得出结论: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配套的,为了补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极易发生"经济寻租";如若有开发商率先降价,市场上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价格战,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无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中央财政扶持的重点,近年来,中央更是出台财政支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政策,中央对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地方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根据对广西鹿寨县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小农水"财政资金管理为切入口,分析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管理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调控政策的特点和效果,并基于理论和现实剖析了其对南昌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指出在房地产市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地供给,行政干预市场只是临时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地产行业趋势与营销 一、房地产行业趋势 1.政策环境改变,管理和调控力度加强,准入门槛提高;2.土地供应重心向郊区转移,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成本持续上升;3.房地产的资本竞争时代来临,房地产融资多元化发展;4.普通住宅供应增加,价格整体提高,二手房市场更趋活跃;5.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6.品牌渐显竞争威力,注重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消费需求注重个性化和全程价值链服务能力和产品附加价值;8.地产企业赢利模式多样化:开发地产,经营房产。 二、房地产企业运作模式将进一步整合 1.房地产内部的相互合作,采取联合开发或联合采购等方式,进行某一区域的开发或大批材料设备的购买,以共同提高谈判实力与竞争能力,降低风险、竞争压力及运营成本;2.房地产与外部关联产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