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在码头庄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可分步骤建立流动单元模型。该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储层层序内部结构与分隔单元,从沉积单元入手,在建立储层建筑结构和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应用流动单元空间分布可定性分析其储量动用状况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沙三上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研究了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上亚段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出长期基准面旋回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50个,并对三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利用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及流动单元层次性与基准面旋回级次性的相关性,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为精细储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数学手段在解决地层流动单元划分方面的不足,采用了分层次的流动单元研究思路,对塔中油田塔中11油藏志留系潮坪相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研究。在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首先开展渗流屏障研究并确定出储层内连通体的分布。然后综合采用基于孔渗的宏观参数FZI和微观参数R35建立流动单元的聚类样本和判别函数,分别划分出取心井和非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最后根据单井划分结果,在储层结构模型的约束下,优选随机建模方法对流动单元的分布进行横向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分布的三维模型。实践证明,流动单元分层次的研究方法在潮坪相地层中同样有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崖城13-1气田构造模型和流动单元层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崖城13-1构造是一个半背斜构造,构造的形成与基底隆起有关.崖城13-1气田是中国近海在开发的最大的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是其主要的储气层.陵水组和崖城组在构造顶部被剥蚀,对于陵三段气层来说其构造形态是一个"秃顶"的半背斜.利用储层顶底精细的深度构造图建立起了气田的构造模型;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把陵三段储层划分为7个流动单元,根据井点流动单元分层数据和地层模式建立了流动单元层模型.上述工作为崖城13-1气田的地质统计学三维储层建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LN油田2井区三叠系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小层对比与划分、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研究的基础上,以完善的储层地质知识库为支撑,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地质界面,利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分层、分段储量计算,其结果与原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精细数字模拟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储层中的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愈来愈大。必须系统地理清储层的非均质体系,深入研究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等更深层次的非均质问题。指出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的基本方法,它将沉积旋回和层序地层研究、沉积体系和相分析、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流动单元分类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纳为一体。并提出了以Miall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及露头地质建模为核心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思路。认为流动单元的划分也是储层非均质体系研究的一部分,它必须建立在结构单元划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黄珏油田方4阜一段储层属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储层特性较为复杂,在进行储层参数的求取时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取心物性资料、测井资料,选用流动带指数IFZ划分方法将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成Ⅰ、Ⅱ、Ⅲ类,并建立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取心井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学习训练,与测井曲线建立其相关的学习和预测模型,对非取心段储层流动单元进行预测,明显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为储层精细评价提供一种较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但终究未有统一的结论,而对储层流动单元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简要分析储层流动单元特征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较详细分析了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和其它影响因素,并指出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关系,这些分析深化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储层流动单元综合研究发现.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和发育分布规律与不同层次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地昙的堆积样式关系密切.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处及上升初期形成的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 冲刷面组成叠置砂体多表现为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中晚期及下降早中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洼地→水下决口扇及前三角洲(浅湖)相→河口砂坝堆积样式组成Ⅱ类与Ⅲ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末期及下降初期主要发育Ⅳ类流动单元。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E(极好)、G(好)、M(中等)和P(较差)4种类型,其中E型和G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型和P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E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E型和G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