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115,自引:12,他引:103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剖面呈透镜状,油气通过砂体-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3类9种油(气)藏类型,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均构造型油气藏组合,储量丰度大;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分布范围广,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成藏组合。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渤海迁移,是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富集于邻渤海的沾化凹陷的主要原因,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存在巨毯状输导层在下、树枝状砂岩透镜体在上的河流层序结构,是形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前提;存在油源断裂网和将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是它源油气向上输导的关键;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中存在圈闭,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核心。具有类似条件的沉积盆地,可能也存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一石油地质新理论为勘探次生油气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指导下 ,研究了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结构 ,提出了仓储质量系数的概念 ,指出仓储质量系数主要取决于仓储层的厚度、物性参数、断层网质量系数和环境系数。断层网质量系数等于单位仓储层面积供油断层的条数与单位仓储层面积之比 ;环境系数通常与距离生油凹陷的远近及与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接触程度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通过模拟试验和实际资料研究认为 :仓储质量系数大于或等于 0 .7为好仓储层 ;仓储质量系数大于或等于 0 .3,小于 0 .7为中等仓储层 ;仓储质量系数小于 0 .3,为差仓储层。仓储质量系数越大 ,油气越富集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研究在沾化凹陷勘探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应用沾化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结果,对东营凹陷网毯式成藏体系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主要的仓储层。通过对上网层、毯状层、下网层的组成结构及其沉积特征分析,进一步查清了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中浅层分布了一系列有利的上网层次生油气藏及毯状层内部的构造油藏和毯缘的地层油气藏。这为整个东营凹陷的勘探开发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是在济阳坳陷30多年油气勘探的实践中,对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油气运聚方式决定了那些与洼陷内油源断层直接相接的继承性披覆背斜构造带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部位。在盆缘,如果发育较稳定的盖层,仓储层会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在油源大断层发育而次生断层不发育的情况下,油气在仓储层中横向运移后易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盆内,那些与大油源断层直接相接的次生断裂带,或者具备油源断层与仓储层相接、且次生断裂与仓储层和有利储盖组合的储集层相接的区带,可形成岩性油气藏。根据该理论,深入分析了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各要素,使济阳坳陷的新近系盆缘地层超覆油气藏与盆内岩性油气藏勘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毯式油气成藏理论"是胜利油田地质学家经过多年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进行勘探研究后提出的新理论。垦东地区符合网毯式成藏理论的条件。为了解新北油田地质构造、认识油田成藏规律,结合垦东地区勘探的实践,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入手,论证了垦东地区网毯式油气成藏机制。新北油田存在将下伏地层中的油气输送到仓储层的断裂网和将仓储层及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这是网毯式油气成藏的前提和关键;新北油田馆下段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相块状砂岩,是重要的油气仓储层,这是网毯式油气成藏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是典型的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种成藏体系影响和控制着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相似文献   

6.
东辛油田复杂断裂带浅层油气成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东辛油田馆陶组和东营组钻遇程度较高,但一直以来对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较少,特别是油气藏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通过对东辛油田复杂断裂带浅层油气成藏特点的深入研究,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包括宏观构造背景、断层、不整合面、砂体形态、复式仓储层的调控等,提出了该区浅层多期复式网毯油气运聚理论,归纳总结了垂向断控型成藏模式以及复式仓储层的向心式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不考虑幕式排烃的情况下,对沾化凹陷成藏期仓储层进行研究,揭示了仓储层的孔隙度和埋深与油气运聚间的关系.在对现今仓储层的厚度、物性和埋深等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的分析,建立成藏期仓储层埋深及孔隙度的演化函数,恢复成藏期仓储层的古埋深和古孔隙度;利用公式计算出成藏期仓储层内油气运移所受的浮力及毛管压力,根据浮力与毛管压力的差值判断仓储层内油气的运聚状态,当差值为正时,说明运移的动力大于运移的阻力,仓储层以运移油气为主;当差值为负时,说明运移的动力小于运移的阻力,油气不能在仓储层中运移,表现为成毯或成藏的状态.利用动、阻力差值的分布规律,结合古孔隙度、古埋深的恢复结果,可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孔隙度和埋深等要素进行界定.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古仓储层油气运移的孔隙度下限为34.5%,埋深下限为1 300m;现今仓储层油气运移的孔隙度下限为30.9%,埋深下限为1 789 m.  相似文献   

8.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文章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 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该类地区主要发育与岩性相关的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 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疏导体系的控制。油气以网毯式运聚成藏,油气从毯式仓储层运移进入网式储集层 后,主要在构造脊内运移,遇到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盐家地区砂砾岩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家地区具有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的典型构造特征,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广泛发育了各种类型的砂砾岩岩性油藏.由于砂砾岩沉积和成藏的复杂性、隐蔽性,导致砂砾岩油藏预测和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针对盐家地区砂砾岩体油气勘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地质、地震、测井、岩心、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的沉积类型,特别对沙四段的沉积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沙三段和沙四段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近岸水下扇、远岸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系列,各层段形成了多种沉积体系的纵横向展布序列.对该区沙三段、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分布及油气成藏特点分析,指出该区油气运移以顺层运移为主,作短距离垂向运移,以纵向上多层段阶梯状含油的多套含油系统为特点.对砂砾岩体的形态、储层和含油性开展描述和预测,建立砂砾岩体识别和描述技术,建立盐家地区砂砾岩体成藏模式,并进行砂砾岩体油藏分布预测,指出滑塌砂砾岩和深层砂砾岩是近期勘探的重点,建议下步勘探目标为东辛北带永安地区及青南洼陷北部陡坡带莱78地区.  相似文献   

10.
论油气成藏系统及其划分原则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地质单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相关的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油气藏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运载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的高势面和有效输导体系的展布特征等。成藏系统分析对高勘探区油气资源评价和成藏组合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应首先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再在纵向上分系统进行成藏组合的划分与评价。以东营凹陷博兴洼陷为例,将其划分为5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油气成藏系统又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套不同的成藏组合;对各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组合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各成藏系统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层油藏成藏规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处盆地边缘,地层圈闭成藏条件优越。分析了南斜坡地区的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发育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2套优质烃源岩,断层、不整合和输导性砂层组成了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类型和不整合样式有16种组合方式,储层类型多,盖层条件优越,烃源岩排烃期与地层圈闭定型期配置良好,具备形成大型地层油藏的条件。南斜坡地区地层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地层超剥带,超剥带与大型鼻状构造带的组合区域是地层油藏最为富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东部成藏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气,通过断裂和裂隙与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形成的网络充注,封存箱内渗流成藏.乌什凹陷东部烃源条件良好,盖层发育,中、新生界具有3层压力结构,深部存在区域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是富集形成规模大的油气藏的有利区域.远离烃灶成藏的特征证实该区属于库车超强充注油气系统的一部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有望发现更多的特富、富凝析气藏和油藏.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15.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密切相关。从古水动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东濮凹陷南部油气运聚机理,流体流动与断裂开启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特征分析了油气藏形成时间,恢复其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水动力单元:东、西次凹带发育泥岩压实水离心流;兰聊断裂带发育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中央隆起带位于东西两侧离心流汇合越流泄水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域。东营组沉积期是石油最主要的运移、聚集期,该阶段油气主要聚集在中央隆起带断层下盘的底部;东营运动抬升剥蚀期是石油的主要调整运移期。早期形成的深层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的顶部运移调整,重新聚集形成浅层次生油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天然气主成藏期,断层封闭性增强,天然气聚集在构造翼部的深部地层,形成“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有限元法对惠民凹陷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末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油气运聚的优势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双丰构造、临盘构造、商河构造及营子街构造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商河、玉皇庙、江家店及瓦屋等地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惠民凹陷曲堤地垒应力值最低,说明最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研究结果与构造地质及石油地质分析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相—势”控藏作用原理分析及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藏勘探形成的"相—势"控藏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势"控藏研究文献调研,对"相—势"控藏作用原理进行了解剖,并以东营凹陷陡坡带砂砾岩扇体为例进行"相—势"控藏作用研究,验证了北带砂砾岩体成藏受"相—势"控制,总结了东营北带的"相—势"控藏特征,完善和发展了"相—势"控藏理论。同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油气成藏是一个动态过程,虽然现今储层有利相带及成藏动力的耦合是成藏的关键,但是研究证实储层的物性、地层压力的动态演化对圈闭含油气充满度影响很大。应对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及其以后的储层物性及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实现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成烃史、油气充注史、"相—势"控藏历史等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势"控藏理论,必将带来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李振明  邱楠生  刘念  蔡川  田建章  王元杰  高婷  古强 《石油学报》2019,40(10):1158-1171
厚层源岩层系由于存在非均质性及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影响,其油气运聚机制不明确,这直接影响着盆地油气资源量的评价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定量荧光分析包括颗粒定量荧光(QGF)、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和全息扫描荧光(TSF)等一系列技术,可精确反映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今的含油气饱和度、油气成熟度以及运移路径等重要信息,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高效的特点。通过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和盆地模拟技术,对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的油气运移特征和充注历史开展了分析,重建了油气从源岩层系到储层的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夹层砂体的QGF指数普遍大于4.0、QGF-E强度部分大于40、QGF与QGF-E的最大荧光强度波长(λmax)具有较大差异,指示砂体中曾存在过古油层并在后期发生贫化、转移,砂体在油气运移中具有"中转站"的作用。定量荧光的差异响应表明,砂体在不同深度段的中转能力具有差异;当砂体的颗粒越粗、砂地比越接近0.25、厚度越大时,砂体的运聚效率越高,中转能力越大。烃源岩的生烃热演化史、砂层的定量荧光光谱特征以及断层的活动历史表明,中转砂体内存在2期幕式油气中转运聚过程。其中,第1期发生在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35~30 Ma),砂体内以中质油气-轻质油气充注为主,油气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随着断层开启而向上高效运移,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生烃停止后,砂体内的油气饱和度降低;第2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5~0 Ma),砂体内以大量凝析油气充注为主,由于断层趋于封闭,砂体内的油气以稳态渗流方式向上运移,并在保存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得以在潜山储层中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