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机械共混方法,在乙烯丙烯酸酯橡胶中加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共混,研究了纳米白炭黑和纳米炭黑品种及两者并用对MVQ/AEM共混胶的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高温压缩永久变形性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纳米沉淀法白炭黑和纳米气相法白炭黑并用补强体系时,共混胶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赵祥迎  柴大程 《聚氯乙烯》2010,38(10):12-15,27
采用机械共混法和乳液共沉法制备了NBR/PVC共混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共混胶的微观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共混方式和共混胶配比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共混胶、CPE、P-83对硬质/软质PVC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①与机械共混胶相比,乳液共沉胶混合得更均匀,分散性更好,其分子级混合程度更好;②乳液共沉胶试样的力学性能在总体上优于机械共混胶;③对于硬质PVC,CPE的改性效果优于其他改性剂;④对于软质PVC,乳液共沉胶的改性效果最好,特别是对撕裂强度的提高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熔态并用胶丁腈橡胶与聚氯乙烯并用胶既可用机械混合方法又可用乳胶法混合制备。并用胶可生产多种产品.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及耐油、耐低温屈挠和耐臭氧与耐天候老化性能。在一些要求制品具有更高拉伸强度和耐磨性的应用方方面.使用羧基丁腈橡胶代替丁...  相似文献   

4.
以丁腈橡胶(NBR)胶乳和聚氯乙烯树脂(PVC)乳液为原料,采用共凝聚法制备 NBR-PVC共沉胶,解决了机械共混法能耗较大,操作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等问题。研究了共凝聚工艺、原料规格,及其配比等对共沉胶性能的影响。按试验确定的配方制备的NBR-PVC共沉胶,其性能优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5.
液体丁腈橡胶(LNBR)作为一种新型液体增塑剂及橡胶软化剂,因其与丁腈橡胶有着相似的分子结构,在起到增塑作用的同时,在胶料硫化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共交联。本文在NBR/PVC共混过程及混炼过程的影响加入LNBR,初步研究其对共混物加工性能、硫化性能及成品物理机械性能、耐寒性能、耐油抽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LNBR能有效降低NBR/PVC共混胶的门尼粘度,改善其加工性能;提高了共混胶的压缩性能,同时发现LNBR的耐油抽出性能要高于酯类增塑剂。  相似文献   

6.
硅橡胶/丁腈橡胶(MVQ/NBR)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硅橡胶(MVQ)与丁腈橡胶(NBR)的共混并用,讨论了相容剂、硫化剂及MVQ/NBR比对并用胶物理力学及耐热性能的影响,找出了并用胶的合理配方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VQ/NBR并用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有所提高、耐热老化性能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弹性体》2015,(1)
采用乳液共沉的方法,制备了丁腈橡胶/聚四氟乙烯(NBR/PTFE)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TFE分散液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耐油性。当NBR/PTFE共混质量比为95/5时,硬度增幅最大;随着PTFE含量的增多,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均呈递减趋势,共混质量比为95/5时,共沉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下降幅度最小。综合考虑,当PTFE质量分数为5%~10%时,胶料耐焦烧性好,加工安全性较高,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8.
NBR/PVC共混胶的市场前景看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的共混胶已是目前橡塑并用的主要品种。因其兼有PVC的耐臭氧性及NBR的耐油性和可交联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原材料PVC的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所以应用相当广泛,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9.
丁腈橡胶与乳液法糊状聚氯乙烯并用制造的彩色印刷胶辊,耐油、耐磨、不易带静电、表面容易研磨和油墨传印性能好。聚氯乙烯并用量30份,用硫黄作硫化剂,促进剂M,DM并用作促进剂体系,加入硬脂酸盐作稳定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增塑剂。聚氯乙烯与增塑剂在高温下塑化制成膏状物再在中低温下与丁腈橡胶共混。  相似文献   

10.
赵祥迎 《弹性体》2011,21(2):66-69
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合金是橡塑共混体系中一类重要的共混体系,NBR和PVC都属于极性聚合物,在共混过程中,相容性较好,因此这种体系被广为研究和应用。但此方法是选用粉末丁腈胶直接加入PVC中进行混炼共混,仍然存在共混不均匀的问题。本实验用乳液共混凝聚法制备了NBR/PVC共沉胶,研究了共沉工艺条件、丁腈胶种类与性能对NBR/PVC合金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