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层段,圈闭类型以构造为主;沙河街组三段及其以下地层,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的分布与油气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造油气藏,而异常高压带多发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为深层岩性油气藏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凡压力系数曲线呈现“3”字形,则相对低压油层含油性较好。根据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和“源内高压充注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油源断层是浅部源外常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生成的油气,主要沿断层经垂向输导进入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地层,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或经横向运移在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油气成藏动力是深部源内高压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其紧邻的砂岩体及构造-岩性圈闭中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6.8%~94.1%,平均为46.5%,其中46.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50%,最大充满度为94.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平均达到60%,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平均为40%左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为52%,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仅为2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即岩性圈闭的物性(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而油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致密火山岩气藏通常与致密砂岩气藏呈互层分布,尽管储层岩石物性与致密砂岩气藏类似,但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和油相圈闭损害却未能引起关注。为了揭示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潜力,选取南堡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心,开展了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与液相返排实验评价,并与沙河街组致密砂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石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能力弱于致密砂岩,致密砂岩既亲水又亲油,致密火山岩亲油性更强;②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呈现“三低”特点,即毛管自吸进液量低、液相返排率低和渗透率损害率低;③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比油相圈闭损害更严重。孔喉呈多峰分布、裂缝发育、存在大量溶蚀孔等孔喉结构差异是造成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显著区别于致密砂岩气藏的重要原因。致密火山岩气藏钻井过程中,需控制裂缝性漏失,避免水基或油基工作液滤液进入裂缝侧面储层深处;控制压裂等增产改造措施规模,以防沟通底水诱发水相圈闭损害;在开发生产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工作制度,预防凝析油析出引起的油相圈闭损害。  相似文献   

4.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经历了50多年的勘探开发,其沙河街组是重要的增储上产领域,而以往的发现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基于构造、烃源岩、沉积储层和保存条件等多方面研究,重新认识了东部凹陷桃园地区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认为: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存在泥岩与煤系地层两套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中有煤成油的贡献;储层中发育的NE—SW向长轴河道沉积体系向构造高部位侧向尖灭,易于形成河道透镜体圈闭;盖层稳定分布;发育互层叠置、叠合连片的规模岩性油气藏。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岩性油气藏部署的T28-1井在试油阶段获得产量为54.5 t/d的高产油流,取得了勘探突破,证实东部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具备规模勘探潜力,开辟了煤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刘传虎  韩宏伟 《石油学报》2012,33(Z1):63-70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简称沙四下段)至孔店组广泛发育陆相红层沉积。迄今已经在东营、惠民、渤南等地区发现了该套红层作为储层的油气藏并部分投入开发。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沙四下段-孔店组红层属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洪水漫湖沉积,其储层主要为洪水沟道、扇中辫状河道及漫湖砂坪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自上而下发育了以原生孔隙为主至次生孔隙为主的5个储层孔隙带,具有他源成藏的特点,其主力烃源岩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简称沙四上段)及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段),沙四下段-孔店组也具备较大生烃潜力。已有发现表明主要为断块圈闭油藏及构造 岩性复合圈闭油藏,可初步分为以断裂及砂体作为主要油气输导层的4类成藏模式。济阳坳陷沙四下段-孔店组红层有利勘探面积1.2×104 km2 以上,具备广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留构造断层十分发育,东西两翼被平行于长轴的文东、文西大断层切割后,其顶部形成地垒构造带,该构造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油气丰富。东营组油藏是东濮凹陷复合式油藏最上部的一组油藏,油源来自下伏地层沙河街组,储集层为薄层砂岩.油气聚集在邻近油源的圈闭中.属次生油藏,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7.
渤中凹陷石南地区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中凹陷石南地区东营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中等—较好生油岩。油源对比表明,东营组源岩对研究区东营组和浅层油气成藏有重要作用。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表明,对于浅层油气成藏来说,在没有断层沟通深层沙河街组油源的情况下,东营组生成油气以沟通东营组油源断层以及晚期断层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下生上储型油气藏,"花心"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比"花瓣"断块要高。所以,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是运移和圈闭的有效性。对于东营组油气成藏来说,如果圈闭和储层配置良好,也可以通过自生自储的方式捕获来自东营组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QHD34-4构造东营组蠕虫状地震反射特征的低位域河道砂岩分布广泛,QHD35-2构造钻遇的东营组岩性圈闭含油气性好,这有可能打开渤中凹陷斜坡带东营组岩性圈闭的勘探局面。  相似文献   

8.
任丘大油田形成与变换带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丘古潜山油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高产大油田之一.古潜山圈闭南北长30km,东西宽7km,面积183km2,其储层为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烃源岩为沙河街组二、三段泥质岩,盖层为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泥岩和膏盐层.主力油藏主要分布在潜山北部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中,其形成是沙河街组四段至孔店组沉积期NWW向同口变换带与NNE向任丘凸起共同作用的结果.沙河街组二、三段沉积时期,变换带向北移至莫1-莫2井一带,任丘凸起沉入水下变为潜山,在其东、西两侧分别形成了属于坝县凹陷的陵城洼槽和属于饶阳凹陷的任西洼槽,为任丘油田形成丰富的油源和混合型原油准备了条件.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变换带向北移至高家堡一带,两个凹陷演化进入衰退期,形成了覆盖该地区的泥岩盖层.东营期末-晚第三纪,烃源岩成熟形成古潜山圈闭大油田.  相似文献   

9.
莘县凹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莘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其主力烃源岩发育在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及四段+孔店组.馆陶组沉积末期,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为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依据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该凹陷下第三系可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河街组三段已知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中、上亚段两个子系统组成,前一子系统已发现贾2井、莘4井油藏,后一子系统目前尚未发现油气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推测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两个子系统组成,目前均未发现油气显示.含油气系统内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及岩性3类油气藏,形成于中新世.生烃凹陷、生烃时期及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堂邑次凹环洼带为有利的成藏区.  相似文献   

10.
台北凹陷西部七克台组自生、自储、自盖,构成良好的区域性生储盖组合。上段为大套暗色泥岩,既是生油层,也是区域性盖层;下段集中发育储集层,可分为上、下2个砂岩组,其中上砂岩组砂层单层厚度小,岩性细,排驱压力略高、孔喉半径略小,属滨湖滩坝砂和席状砂,含油气性优于下砂岩组,是今后滚动勘探的重点层系。受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双重影响.台北西部七克台组具备形成低幅度背斜、断块和岩性多种(圈闭)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火焰山构造带上盘是今后评价勘探低幅度背斜型油藏的重点领域;火焰山构造带下盘是继续滚动勘探断块型(圈闭)油藏的重点区域;古弧形带东斜坡和火焰山构造带北坡是突破岩性油藏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古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裂解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目前对其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因而制约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对研究区大量的地球化学生烃指标、天然气组成指标及地层压力指标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拥有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二段共计3套烃源岩层系,形成复合天然气生烃系统,深层裂解气形成于新近系上新统明化镇组中晚期,属于晚期成藏。由于沙四段中部大套膏盐岩的分割,古近系深层超压体系具有盐上、盐下两个次一级超压“封存箱”系统,相应形成盐上、盐下两套天然气成藏系统。各类扇体及次生孔隙是该区深层气主要的储集体及储集空间。该区沙三段中、下部沉积的深湖相灰色泥岩、油页岩,沙三段中上部的中厚层暗色泥岩夹钙质泥岩,以及沙四段中部的大套膏盐层构成了多套优质区域盖层,与弱的后期构造运动相互配置,形成良好的裂解气保存条件。古近系深层发育断层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各类沉积扇体形成的岩性气藏,其中后者应为该区近期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相继发现的高产井揭示了东辛油田沙一段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类型多样的圈闭类型。在成藏条件上,该区三面临洼及下伏的沙三、沙四段优质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粒间孔隙、溶孔等可作为储集空间,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裂系统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使油气藏沿断层形成纵向上数百米的叠瓦式分布格局。在圈闭类型上,断层的广泛发育使沙一段油气藏以断层圈闭为主,良好的断层封闭性决定了油气藏的保存程度。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白驹凹陷洋心次凹自2005年投入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小断块油气藏。为认识其油气富集与成藏模式,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分析为主线,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成熟期分析、圈闭类型划分,研究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岩浆岩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认为:①白驹凹陷洋心次凹发育成熟的古近系泰州组陆相湖盆泥质烃源岩,其油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渐新世末的盐城期是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断裂形成的复杂小断块圈闭类型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②贯穿生油深洼的大断层是沟通主力油源区的主要油气通道,油气以断层和砂体为运移通道,就近运移与聚集成藏;③成藏类型为岩性+断块、断块+岩性等的多种圈闭组合的小断块层状砂岩低渗高凝油藏,岩浆活动有利于提高地温梯度,对油气运移、聚集不起破坏作用。结论指出:洋心次凹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应以泰州组一段为主,阜宁组一段为辅,若在"油源、储层、圈闭"三者配置条件好的地区找到匹配比较理想的圈闭,将有希望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4.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异常高压的关系非常密切。廊固凹陷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以沙三下段最为明显,压力系数逾1.7,平面上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压力系数逐渐降低。快速沉积导致的欠压实作用、烃类的生成以及岩浆侵入导致的流体热增压效应是异常高压形成的重要原因。对该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其也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层内或者邻近超压区,同时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廊东、柳泉-曹家务等异常高压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冷家—雷家地区沙三段以下的深层勘探程度非常低。文章在精细地震构造解释和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区与邻区的现有资料,对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冷家—雷家地区北东向的主干断层控制了区域构造与沉积格局,影响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深部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在陈家洼陷发育有沙四段和沙三段2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强度大于500×104t/km2,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中生界和太古宇都具有良好的储集岩;沙三中亚段发育良好的区域盖层;深层的圈闭成因多样,油气运聚条件有利,勘探潜力巨大。但该区油气藏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油气藏多为复合型,应该以潜山、岩性油气藏作为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油水关系复杂问题,采用油气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对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平面上主要分布在Ⅲ号台阶上,并以断层-岩性油气藏类型居多;油气富集主要受到砂体储层是否发育、圈闭是否发育、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断裂后期活动性强弱4个因素的控制;不同层段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同,沙二段、沙三1亚段和沙四段圈闭不发育是造成失利井的最主要原因,而沙三2亚段和沙三3亚段砂体储层不发育也是造成失利井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具有顶底多源供烃的成藏特征。针对多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以及沙二段整体研究程度较低等问题,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由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提供油源,沙二段底部扇体及碳酸盐岩沉积与顶部泥岩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断裂体系和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储集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据成藏期和油源不同,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可分为"中期成藏、双源供烃"和"晚期成藏、三源供烃"2种模式;2种成藏模式下多形成由单源油和混源油组成的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自下而上、自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同位素资料,综合划分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和烃源岩供烃组合,认为涠西南凹陷原油可划分为三大类,流沙港组烃源岩在剖面上可划分出2个供烃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源精细对比,明确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二段隐蔽油气藏原油的来源,它们分别来自流沙港组烃源岩的不同供烃组合。与此同时,根据隐蔽圈闭与烃源岩的接触关系,提出流沙港组发育有“类构造”和“类岩性” 2种独特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二者具有不同成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流沙港组一段、二段隐蔽油气藏在烃源岩、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有机碳法计算湖泊古生产力的公式计算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数百口井的古生产力值,做出了古生产力平面分布图,并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以及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的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东营凹陷为超营养湖泊,是最有利于生油的湖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为富营养湖,也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按生油岩的优劣程度排序,依次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