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不同镀锌工艺三价铬钝化耐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中性盐雾试验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酸性氯化钾镀锌、碱性无氰镀锌和碱性氰化物镀锌3种工艺所得镀锌层经三价铬彩色钝化后钝化膜的耐蚀性.结果表明:钝化后,酸性氯化钾镀锌层的耐蚀性最好,碱性无氰镀锌层次之,碱性氰化物镀锌层最差.在质量分数为1%的氯化钠溶液中,镀锌层钝化膜电阻的大小顺序为:酸性氯化钾镀锌>碱性无氰镀锌>碱性氰化物镀锌.酸性氯化钾镀锌钝化膜的耐蚀性较好可以与所得镀层中有机杂质夹杂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锌酸盐镀锌和三价铬钝化的管理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言 镀锌具有成本低,镀层防腐性好、较美观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氰化物镀锌使用剧毒氰化物.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氰化物镀锌将被淘汰[1].而氯化钾镀锌由于镀层呈片状结构,耐蚀性不佳.因此,在汽车、通讯设备等要求较高耐蚀性时,都选择新型锌酸盐镀锌.随着欧盟RoHS环境体系法令实行,越来越多的镀锌及锌合金产品使用三价铬钝化代替六价铬钝化.本文介绍我厂多年锌酸盐镀锌和三价铬钝化的工艺管理维护和故障处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Tafel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和进行盐雾试验,研究了新型三价铬彩色钝化剂SF-571和蓝白钝化剂SF-572对镀锌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并与进口钝化剂进行对比。氯化钾镀锌工艺为:KCl200g/L,ZnCl250g/L,H3BO335g/L,柔软剂30mL/L,光亮剂1.5mL/L,25°C,25min,电流密度2A/dm2。电化学分析表明,所有镀锌层钝化膜在1%NaCl溶液中均存在钝化现象,采用自制钝化剂SF-571和SF-572所得膜层的耐腐蚀性能达到或优于用进口钝化剂所得膜层。对比膜层的表面形貌可知,自制钝化剂钝化所得膜层表面更平整、致密。  相似文献   

4.
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和ZECCOAT无铬钝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铬钝化技术的发展概况,无铬钝化分为无机物钝化和有机物钝化两个体系,大部分工艺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介绍了ZECCOAT无铬钝化工艺。该工艺采用了高科技纳米技术,钝化溶液无毒,钝化膜薄,具有自修复性,耐腐蚀性高。中性盐雾试验出现白锈时间,直接采用ZECCOAT钝化,碱性镀锌为96 h-168 h,酸性镀锌为96 h-120 h;采用三价铬钝化加ZECCOAT钝化,碱性镀锌为648 h-936 h,酸性镀锌为192 h-504 h。ZECCOAT钝化膜性能和钝化成本与三价铬钝化加封闭工艺相当。  相似文献   

5.
0前言碱性锌酸盐镀锌工艺具有镀液组成简单、结晶细致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锌酸盐镀锌工艺的不断成熟,锌酸盐镀锌在光亮度、镀液的分散性能和深镀能力等方面甚至超过了氰化物镀锌。同时,镀层易于彩色、黑色及军绿色钝化。但与传统的氰化物镀锌相比,由于镀层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故钝化层表面易泛黄。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锌酸盐镀锌三价铬蓝白钝化作为常见镀种应用越来越广,确保镀层质量成为工艺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镀锌层三价铬彩色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研制了一种镀锌层三价铬彩色钝化液,并确定了钝化工艺条件.研究中采用盐雾试验、电化学测试和金相显微镜对所得三价铬钝化膜进行了测试和观察,结果表明:该三价铬钝化膜具有色彩鲜艳、成膜均匀、耐蚀性能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工业最常用的氯化钾镀锌,碱性锌酸盐镀锌、氰化物镀锌、低氰化物镀锌、酸性镀暗镍、酸性光亮镀镍,酸性光这镀铜,氰化物镀我同镀钴体系所得镀氰化物预镀薄铜,二元仿金及三元仿金镀等十一种工艺,在霍尔槽中进行了阴极电流分布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镀锌层高耐蚀性三价铬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添加适当的氧化剂和螯合剂,对镀锌层三价铬钝化溶液进行改性,控制溶液的pH,钝化温度和时间,利用对比试验对镀锌层钝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50g/L的NaCl溶液浸泡试验,探讨三价铬钝化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腐蚀性的影响,通过观察腐蚀面积对钝化膜层的耐腐蚀性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性后三价铬钝化液进行钝化,镀锌层的耐...  相似文献   

9.
碱性溶液所获得的镀锌镀层,采用三价铬溶液钝化。简述了三价铬钝化工艺条件及分析方法,并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三价铬钝化中切实可行的工艺、维护管理方法及出现的钝化膜发雾、发黄、发花、不连续等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镀锌层的三价铬钝化工艺与钝化膜性能。对不同条件下所得彩色钝化膜进行了盐雾试验。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国内第一、二、三代氯化钾镀锌工艺添加剂的主要组分及性能特点。第三代氯化钾镀锌采用低泡载体光亮剂,除了具有第一、二代氯化钾镀锌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镀液可以采用压缩空气搅拌;允许电流密度大,生产效率高;镀层配合三价铬钝化,耐中性盐雾腐蚀性能超过氰化镀锌和碱性无氰镀锌。  相似文献   

12.
新型三价铬钝化技术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概述了镀锌三价铬钝化的发展历程。叙述了三价铬钝化的机理。介绍了一种新型三价铬钝化液的组成。该钝化液采用含有纳米微粒的封孔剂。通过NSS试验发现,当2种不同封孔剂配合使用时,膜层耐蚀性大大提高。对该三价铬钝化的使用方法与工艺特点,pH、温度及时间的控制,封闭剂的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应用于三价铬钝化前的碱性无氰镀锌及酸性镀锌的适用场合。使用该钝化工艺后,膜层耐蚀性达到甚至超过六价铬钝化工艺。  相似文献   

13.
镀锌三价铬钝化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性盐雾试验比较了酸性氯化钾镀锌层经3种不同钝化剂钝化处理后所得钝化膜的耐蚀性,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钝化膜的厚度及组成.结果表明,SpectraMATETM 25 彩色钝化所得钝化膜的耐蚀性最好,可以经受336 h以上的中性盐雾试验,TRI-V121钝化膜的耐蚀性次之,TRI-X120钝化膜最差.TRI-V120和TRI-V121蓝白钝化所得钝化膜的主要组成为Cr2O3,厚度均为200nm左右,但后者的Cr含量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耐蚀性;经SpectraMATETM25彩色钝化所得钝化膜的组成为Cr(OH)3和Cr2O3,厚度约为800 nm,膜层厚是其具有高耐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影响锌镀层三价铬钝化膜耐中性盐雾腐蚀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出了影响锌镀层三价铬钝化膜耐蚀性的因素,讨论了工件表面保护等级的设计(镀锌层厚度、镀锌工艺和施镀方式)、生产现场管理(铁离子的污染、锌离子的积累、磕碰和烘干温度)及钝化工艺参数(钝化剂体积分数、温度、pH和浸渍时间)对锌镀层三价铬钝化后的耐中性盐雾性能的影响,强调了正确选择三价铬钝化剂及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锌酸盐镀锌彩钝层的变色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锌酸盐镀锌彩钝层所出现的类似于铵盐镀锌彩钝层的变色现象.其直接原因是钝化层中夹杂的有机物造成存放期间六价铬盐转化为紫色的三价铬盐.锌酸盐镀锌彩钝层的变色受添加剂种类及其在镀液中的含量,工艺采用的阴极电流密度,镀后出光及钝化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将工件置于压力锅中蒸煮,可提前判定是否会变色.  相似文献   

16.
镀锌层单宁酸钝化膜的耐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镀锌层的耐蚀性,以氟钛酸钾、双氧水、硝酸为辅助成分,制备了单宁酸钝化液,并对低碳钢上的碱性镀锌层进行了钝化处理.通过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浸泡试验,确定了最佳钝化液组成和钝化工艺条件为:单宁酸40 g/L,HNO3 5 mL/L,氟钛酸钾10g/L,H2O2 60 mL/L,温度25℃,时间20~30 s....  相似文献   

17.
镀锌层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镀锌层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组分进行优化,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优选出镀锌层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该工艺含有三价铬盐、硝酸盐、钴镍盐和磷酸根,采用有机羧酸作配位剂。此工艺能够获得外观均匀黑亮、附着力良好的膜层,中性盐雾试验出白锈时间大于120h。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锌酸盐镀锌彩钝层所出现的类似于铵盐镀锌彩钝层的变色现象。其直接原因是钝化层中夹杂的有机物造成存放期间六价铬盐转化为紫色的三价铬盐。锌酸盐镀锌彩钝层的变色受添加剂种类及其在镀液中的含量,工艺采用的阴极电流密度,镀后出光及钝化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将工件置于压力锅中蒸煮,可提前判定是否会变色。  相似文献   

19.
用钝化剂TRI-V 120、TRI-V 121和SpectraMATETM 25分别对碱性无氰镀锌层进行钝化,考察了钝化层在不同pH的1%(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开路电位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路电位变化受溶液pH的影响.在pH=3时,镀锌钝化层的开路电位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开始电位较高,反映了完整钝化层的电极电位;随后逐渐变负,反映了钝化膜的溶解过程;最后处在锌的电极电位范围,反映了钝化膜已经完全溶解.对比盐雾试验结果后发现,从钝化膜电位变化到锌电极电位所需的时间能够反映钝化膜的稳定性,即时间越长,耐蚀性能越好.因此,开路电位测量法能够快速评价镀锌钝化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