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典型多金属矿尾矿库区受损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化学物相与重砂金属矿物定量分析、常量元素与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对尾矿库(斑块)物质组成及污染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污染元素的化学赋存状态、污染元素的赋存矿物的研究;通过尾矿库区水体pH与离子含量分析、复垦土壤-植物重金属含量分析、景观结构现场调研与遥感解译等方法,对尾矿库(斑块)污染物质的传输释放路径的研究,为多金属矿区的受损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子齐  祝怡斌  陈谦  陈玉福 《矿冶》2023,32(6):103-108
铅锌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矿产资源,伴随着铅锌矿山的开采,越来越多的尾矿排入尾矿库进入外环境,重金属和选矿药剂在尾矿库内逐渐累积,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威胁。通过分析西南地区三个不同类型尾矿中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形态分布和选矿药剂含量差异,探究不同类型的铅锌尾矿库中重金属与选矿药剂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硫化矿尾矿库与氧化矿尾矿库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存在差异,尾矿库停用后,选矿药剂有深层迁移的趋势。铅锌尾矿库内重金属和选矿药剂的复合污染需要引起人们重视,本研究可为铅锌尾矿库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铅锌尾矿中的重金属形态分布和垂向迁移转化规律十分重要,对了解其生物有效性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线扫描和面扫描、不同垂向深度尾砂重金属形态分析等不同角度开展铅锌尾矿工艺矿物学和重金属迁移转化研究。(1)尾砂中多种重金属密切相关。(2)尾砂中铅、砷、铬、镉等一类重金属以酸提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在铅锌尾矿库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酸提态铅含量增加,可还原态的铅减小,酸提态的砷含量呈现递减趋势,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的砷基本呈现递增趋势,酸提态的铬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还原态铬基本呈现递减趋势。(3)尾矿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这为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红土镍尾矿对周边环境的潜在风险,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典型红土镍尾矿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尾矿库及周边环境中尾矿、土壤、地表水、底泥及植被共58个样品,分析了该尾矿库的污染特征及周边环境污染风险,为该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 (ICP-OES) 测定重金属铜、镍、钴、铬等含量;通过测试尾矿库中各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潜在迁移能力。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尾矿库周边土壤的生态风险水平。结果表明:与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硫化镍尾矿中重金属Cu、Ni含量较高不同,该红土镍尾矿及其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为Ni、Co、Cr,Cu含量较小。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各元素残渣态占比高于其他形态,但在个别深度上,Co还原态占比高于残渣态,Co潜在迁移能力大于Ni和Cr。库周边土壤及河流底泥中Ni、Co和Cr超标严重,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平均值达到了严重污染,表明该镍尾矿库周边土壤已经受到了Ni、Co、Cr等重金属的严重威胁。尾矿库附近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植物中Ni、Co含量超过了生态土壤筛选值中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限值。  相似文献   

5.
有色资源矿山开发利用的环境负效应之一就是重金属的污染,其重金属离子的迁移与探测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探底雷达的分层界限探测技术、岩土取样和荧光分析技术,对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某尾矿库重金属离子下向迁移展开系统的对比研究,系统布置探测线和取样点,分析尾矿库重金属下向迁移的规律。分层探测表明,复垦土壤与尾砂层的分界较为明显,尾砂层与下层土壤分界在探地雷达上没有反应。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砷、镉、铅,在取样的不同深度样品中砷、镉、铅浓度都显著超标,铬浓度符合标准。尾矿库内的重金属主要以下向的重力迁移为主,存在少量的上向吸附迁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昌都某银铅锌多金属矿综合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银、铅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银主要以独立矿物辉银矿的形式存在,少量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银黝铜矿中;铅主要以方铅矿等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以铅(铁)矾、白铅矿等氧化物的形式产出,少量以吸附态的形式分散于褐铁矿中。本次研究为选矿实验提供必要参数,并为矿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京某铁尾矿库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复垦尾矿库的土地生态安全并揭示复垦尾矿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以位于南京市南郊的某复垦铁尾矿库为研究区,在对复垦土壤中重金属(Cd、Cr、Cu、As、Hg、Ni和Pb)含量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该复垦土壤进行了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重金属垂向含量分析。单项污染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的土壤样品中7种元素含量均超过毗邻区土壤背景值(超标倍数介于0.02~12.71),Cd、Ni和Pb含量超过江苏省背景值(超标倍数介于0.05~11.28),仅有Cd含量略超过国家土壤III级标准(超标倍数介于0.05~0.54)。累积综合污染分析表明,该尾矿库覆土中重金属含量超过毗邻区未受矿业活动影响的背景土壤值,全部属于重度污染。重金属含量纵向分布结果表明,越靠近底部尾矿,重金属含量越高;除Cu和Ni外的5种元素含量均超过毗邻区土壤背景值,表明受底部尾矿的影响,重金属已经逐渐在覆土中累积,并向顶部迁移。  相似文献   

8.
李磊  魏旭  阳珊  张青  遇祯  袁晓玲 《矿产综合利用》2022,43(3):198-201+206
通过镜下大量的光片、薄片鉴定,大量的矿物粒径、含量测量统计,主要有用矿物的单矿物提纯,X射线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针对迎峰崖铅锌矿床开展细致的矿物学、矿相学和矿床地质学等多方面研究,重点查明本矿床的矿物组成、嵌布特征、矿石化学组成等,确定矿床中有益、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兰坪金鼎矿区氧化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偏光显微镜分析等方式,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元素组成、矿物组成及含量、目的矿物的嵌布特征,目的矿物与其它矿物的共生关系,目的元素(铅、锌)的赋存状态。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有用矿物为铅矿物和锌矿物,其中Pb品位为1.26%,Zn 品位为8.40%。矿石中铅主要赋存在白铅矿、方铅矿中;锌主要赋存在菱锌矿、异极矿及闪锌矿中;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白云母、黄铁矿(白铁矿)等。铅锌矿物种类较多且与其它矿物的共生关系较为复杂,易泥化、易过粉碎的缺点将会严重影响铅锌品位和回收率指标。鉴于此,宜采用分段浮选,先选铅,脱泥后再选锌,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兰坪氧化铅锌矿浮选工艺流程改造和合理开发利用氧化铅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铅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存在的形态对于分析土壤淋洗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铅锌污染土壤,从化学成分分析、重金属存在形态分析、形貌分析、SEM-EDS分析的不同角度,全面研究铅锌污染土壤矿物学特征,结果发现污染土壤样品中铅、砷、镉含量相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超标倍数分别为0.86、1.08、1.4,铅、镉、铬的酸提态分别占全量的17.8%、20.3%、8.5%,具有较高的环境活性。  相似文献   

11.
吕超  张晶  杨林  张曙光 《金属矿山》2022,51(7):206-211
云南某高硫铅锌矿是现采矿区下部发现的新矿体,为确定合理的开发工艺流程,采用化学分析、显微镜观测、MLA分析等方法对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 矿石中有价元素主要为Pb、Zn、Fe和S,含量分别为3.20%、3.04%、26.36%和30.84%,属于高硫低品位铅锌矿石;② 矿石组成复杂,约有26种组成矿物,有用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高岭石和蒙脱石等;③ 矿石具稠密浸染构造、块状构造、脉状构造,矿物主要具包含结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乳浊结构、内部解理结构等;④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复杂,黄铁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共生关系紧密,且相互包裹现象明显。矿石中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同时有用矿物含量差异大,这是不利于矿物分选的主要因素之一。推荐的选别流程为铅硫等可浮选+铅硫分离—锌硫等可浮选+锌硫分离。  相似文献   

12.
河南栾川大竹园沟钨钼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竹园沟钨钼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褶皱系的衔接部位、北秦岭构造带瓦穴子断裂北侧,成矿区带上处于秦岭-大别成矿省东秦岭金属-非金属成矿带宽坪Au-Mo-金红石矿化集中区内,为寻找钨钼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结合地质矿产调查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总结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查明矿区内地质成矿条件及中深部矿化特征,开展了1∶1万地质简测、1∶1万土壤化探及坑探、钻探等系统的矿床勘查工作。物化探异常及探矿成果研究表明:①区内钨钼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岩体、构造,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赋矿岩石为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在断层或褶曲等构造部位,常常形成富矿体;②区内钨钼矿主体为斑岩型矿床,在内接触带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成斑岩型矿体,在外接触带二云石英片岩中形成细脉状、浸染状钨钼矿体;③区内初步圈出了5条较大的钨钼矿体,其中 I1、 I2、 I3矿体赋存于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中,为二云石英片岩型钨钼矿体; II1、 II2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的接触带上,为斑岩型钨钼矿体;④区内圈出了3处钨钼找矿靶区(编号分别为A、B和C),经过工程验证发现靶区内深部存在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多条钨钼矿体,且靶区A内 I1、 II1两条矿体估算的(3341)资源量达中型规模。综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类比邻近同类型矿床,认为大竹园沟一带中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云南某铅锌矿浮选尾矿含Pb 0.21%,Zn 0.25%,Au 0.76 g/t,Ag 44.72 g/t,S 26.55%,其中除了铅、锌之外,金、银、硫具有一定回收价值。为了综合回收其中的金、银、硫,文章针对该尾矿,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可知,待回收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且微细粒级分布率较高,同时,样品中黄铁矿含量高,与待回收矿物共生关系密切,要想充分回收有用元素难度较大。依据样品性质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本次试验制定了"铅锌混合浮选—尾矿选硫"的原则工艺流程,采用乙硫氮与BK-N组合用药,加强金、银的捕收,实验室闭路试验结果:铅锌混合精矿Pb品位15.62%,Zn品位38.55%,含Au 15.83 g/t,含Ag 2 268.57 g/t,Pb回收率28.03%,Zn回收率53.69%,Au回收率7.63%,Ag回收率18.47%;硫精矿S品位48.77%,S回收率89.70%。通过试验进一步降低了尾矿中的有用组分含量,有效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含稀土萤石铁尾矿的堆积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更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其中,铁矿物、稀土、萤石等有用元素仍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本文采用MLA(自动矿物分析仪)、SEM-EDX(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 RD(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及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粒度分布、嵌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铅锌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但在炼铁过程中为有害杂质,严重影响高炉生产。本文通过介绍铅锌矿物的产出与赋存状态,简述了铅锌矿物在冶金还原过程中的工艺现状,总结了铅锌矿物在冶金还原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和特性,分析了铅锌矿物在炼铁过程中的转变和相态变化,追踪了含铁原料中控制铅锌的前沿技术,表明其降低含铁原料中铅锌含量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敖顺福  王正奇  王存柱 《矿冶》2021,30(1):25-31
会泽铅锌矿为特高品位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伴生稀散金属锗的赋存状态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矿物的晶格、吸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和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锗主要赋存在锌矿物中,闪锌矿、硅锌矿、菱锌矿中的锗合计占总锗的95.72%.在选矿生产中,锗主要富集在锌精矿中,锌精矿中锌的回收率为94.65%,但锗回收率为78.89%,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ICP-MS、SEM及AMICS等分析方法对白云鄂博尾矿库尾矿中铌、稀土的赋存状态及相应矿物产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元素种类较多,矿物组成非常复杂,嵌布粒度很细。尾矿中的稀土矿物主要是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且比例约为2∶1,稀土矿物主要与铁矿物、萤石连生。尾矿中的铌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在铁矿物、稀土矿物及硅酸盐矿物中的铌包括类质同象和微细包裹体两种,而在萤石、碳酸盐、重晶石、石英中,铌以微细粒独立铌矿物包裹体存在。稀土、铌矿物的解离度不高,因此是矿物选别难度所在。此研究结果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勉县俞家坪铅锌多金属矿位于勉略康构造混杂岩带东段。区内泥盆系金家河岩组铅、锌、银、金等元素背景值高,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物源丰富。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为矿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就位空间。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为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银、铅、锌、金地球化学异常发育,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工作在区内发现多条铅锌多金属矿体,找矿前景看好,赋矿岩性主要为金家河岩组蚀变白云质灰岩,矿体受北西断裂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  相似文献   

19.
陈刚  尧应强  李占虎 《金属矿山》2015,44(11):95-98
福建某铅锌矿石中有回收价值的元素铅、锌绝大部分以硫化矿物形式存在,银、硫有综合回收价值。为了确定合适的铅锌回收工艺流程,对有代表性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1.2%的情况下,采用1粗2扫3精选铅、1粗2扫3精选锌、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可获得铅品位为47.87%、铅回收率为92.99%、银品位为1 120.00 g/t、银回收率为71.59%的铅精矿,以及锌品位为50.75%、锌回收率为88.88%的锌精矿。试验指标理想,可作为铅锌回收工艺流程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