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与技术:开展顶层设计,结合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综合采用源头治理、调水及水系连通、构建河道生态和物联网等技术,恢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进行ISSA 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区黑臭污染水体治理净化方面的应用效果的分析,分别在治理前后从北京市大兴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老城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和新城西片区等采样点采集水样,通过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水体中总氮、总磷、水温及透明度、化学需氧量、pH值等含量的检验和比较分析以及水体治理后综...  相似文献   

3.
气候、降雨和地貌是天然水系和雨洪形成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伴随着中部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面临着排涝格局结构性失衡、自然排涝体系结构性损毁以及对城市管网的过度依赖等困境。城市内涝已是严重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河南焦作、周口和濮阳等城市案例,从内涝安全的角度,追溯城水空间演进过程,提出城水空间结构从古至今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历史水系的结构性修复对现代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最后提出建立基于内涝安全的城水空间结构规划管控体系,建议将城市历史水系普查纳入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范畴,有条件地保护和恢复城市历史水系,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城水安全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4.
滨州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以城市规划为技术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加大宣传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区内涝问题,保障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  相似文献   

5.
符锐 《江苏水利》2016,(12):59-62
针对滨江平原区城市特点,深入分析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雨情,科学地提出城市在雨水源头、管道排水系统、城市水系排涝系统、超标准情况下内涝防治措施,制定出了"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城市水系—应急对策"为一体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长效性的治理过程。近年来,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愈发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致其黑臭的污染源,并从外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和增强水体流动性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南方某市黑臭水体整治案例的前期调研、整治方案、整治成效等进行分析,提出黑臭水体整治应以截污纳管为前提与基础.同时,深入研究与分析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以期为后续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促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莱芜市现状水系格局,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采取截污治污、水土治理、生态河道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及周边植物绿化等措施,构建"一带两廊、三区五脉、三核十点、人水和谐"的水系生态格局,有效改善莱芜市河流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促进水系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黑臭水体已经成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对具有独特地貌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更有难度和代表性.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市安顺市为例,剖析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经验.通过对喀斯特地貌黑臭水体成因独特性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安顺市区位、地形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系统介绍安顺市的黑臭水体治理路径.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源头管控、生态修复、文化共融等方面阐述了该市黑臭水体治理方法,总结了适用于喀斯特地貌地区的黑臭水体治理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已初见成效,根据治理方法原理的不同,将原位修复技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生态方法,并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对黑臭水体的概念、成因进行了介绍。结合国内实际工程治理案例,发现采用单一的原位修复技术,处理效果不稳定,提出在治理黑臭水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将多项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利用,充分考虑水质污染状况、各技术组合可行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内河水系景观带的规划、建造应以改善城市滨水环境为基础,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以保护并呈现历史文化为灵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并以服务于广大市民为目标,促进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将内河滨水地区的景观建设成适合该城市应有的城市景观面貌,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规划,并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城市规划的地位、方法、内容及其实施出发,探讨深圳水问题的解决之道,提出从源头解决城市水问题:①确立城市规划的统筹地位和规划编制的涉水内容要求;②提出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恢复三大战略和实施策略;③加大公共政策的研究力度,注重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水务规划作为水务事业发展的基石,在上海水务10年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既有水务规划体系必须进行充实完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与上海城乡规划体系有效衔接的水务规划编制体系,以及体系中各层次、各方面规划的具体任务、要求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河流是城市重要的环境要素,在社会学方面又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在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中要满足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功能需求,同时也需准确地表达本土文化。本文基于广义水文化的概念,对城市河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东龙口绛水河城区段的景观建设为例,在总体规划、防洪与治污处理、广场布置、雕塑小品以及桥梁改造等方面展示了传统水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水文化的建立思路,使得河流景观主题风格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在维护河流健康、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有力地促进龙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城市河流的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水景观塑造等内容,其中,河流景观建设在大规模的城市河流综合整治背景下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规划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之中。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城市河流景观规划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景观的构成和规划的基本原则,重点对规划的内容,包括水景工程、桥梁景观、道路交通、小品设施、灯光夜景、植物配植以及生态修复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水"为中心释义了现代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思路,为城市河流的综合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水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治水理念,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了水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对海绵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形成原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惠共生密切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部门机构与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等规划层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系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东 《水利水电技术》2007,38(5):16-19,22
在城市建设中,水系规划涉及了城市、水利、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水系规划中应着重研究城市生态的水环境容量、湖泊蓄水条件和布局、水体连接与流动、以及水系的连接建筑物与观赏设施等问题。文中重点研究了桂林市中心城水系中水环境容量、水体的连接与流动、水系之间的连接建筑物以及城市水系的防洪规划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问题导致农村供水中存在水质较差,水量和水压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以城乡统筹的观念重新审视农村供水系统,并探索其与城市供水系统之间的关系及整合优化方法。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城乡统筹情况下的城市供水规划的方法流程,以确保城市供水系统最大发挥效力保障周边村镇的供水安全,具体规划流程为:分析区域水资源条件、分析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供水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编制水厂及管网规划,最后,以北京市平谷新城为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珠江水利规划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的基础和依据,试图从时间、空间、专业等三维属性来把握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珠江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对完善珠江水利规划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规划水资源论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论证机制仍需开展大量工作。学习和借鉴已建立实施近10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应重点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法律制度,细化论证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规划层次的技术体系、责任机制,同时建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