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对各微相沉积特征和岩相类型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前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3 个亚相,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及沼泽等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可识别出 8 种岩相类型,分别为粒序层理砾岩相、滞留砾岩相、不明显平行层理砾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和水平层理炭质泥岩相;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向盆地方向不断推进并叠置在远端之上,自下而上呈现出反旋回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
孤东地区古近纪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非常发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三角洲,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沉积主体。河道沉积发育,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河道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交错层发育,尤以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特征,岩性以颗粒支撑的砂砾岩为主。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体的油气储集性较好,是区内较好的储集层之一。  相似文献   

3.
孤东地区古近纪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非常发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三角洲,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沉积主体.河道沉积发育,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河道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交错层发育,尤以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特征,岩性以颗粒支撑的砂砾岩为主.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体的油气储集性较好,是区内较好的储集层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8 段河流相沉积露头的岩相特征进行描述,明确了其砂体构型要素类型、空间展布及组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识别出块状层理砂砾岩相 (Gm),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 (Gst),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 (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 (Sp),平行层理砂岩相 (Sh),上攀波纹层理砂岩相 (Sc),水平层理粉砂岩相 (Fh) 和块状层理泥岩相 (M) 等8 种岩相。②研究区发育河道、心滩、废弃河道、边滩和漫溢沉积 5 种构型要素,垂向沉积序列差异明显,河道为Gm-Gst-St-M-St,心滩为Gm-Gst-St-Sp,边滩为St-Sp-Sc-Sh-M或St-Sp-Sc-M,废弃河道为Gm-St-Sp-M且与河道相似,但粒度更小、泥质含量更高,漫溢沉积为 Sp-Fh-M。③研究区构型要素组合有河道-漫溢沉积、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心滩 (垂向、侧向) 叠加、多期河道砂体 (垂向、侧向) 叠加、心滩-漫溢沉积、多期心滩砂体 (垂向、侧向) 叠加、多期边滩砂体侧向叠加、边滩-废弃河道、边滩-漫溢沉积等 9 种类型。④研究区砂体构型要素类型、组合样式及其分布都受物源距离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距离物源越近,水动力条件越好,砂体规模越大,连通性越好;近物源区辫状河底部砂体发育优于顶部,心滩砂体储集性能最佳;远物源区曲流河底部边滩砂体横向上多期叠置,连通性较好,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岩心、铸体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可知柴达木盆地马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主要为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发育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碎屑岩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为3段式或2段式。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上段是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沉积环境属于辫状河三角洲。依据水动力特点和岩心相、测井相等相标志,可将其划分为2种亚相和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下干柴沟组上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经历了1次湖侵—湖退的演化过程,各时期的沉积相展布特点略有不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其砂体厚度大,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0.5~4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沉积物堆积速率快,因而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改造甚微。三角洲砂体孔隙度及渗透性均好,且整个三角洲砂体分布稳定,为理想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7.
塔河地区石炭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塔河地区石炭系仅发育下石炭统巴楚组和卡拉沙依组。经研究,石炭系中共发育块状砂质砾岩相、板块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等 11种沉积微相。石炭系中共识别出 4大沉积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体系、泻湖-潮坪体系和碳酸岩台地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最为发育,是石炭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碳酸岩台地体系发育最为局限,仅在巴楚组底部见到。  相似文献   

8.
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全吉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二部分,可识别出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三角洲。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砂体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在0.5~2.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是KL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文中综合利用钻井、测录井、岩屑和岩心等资料,建立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井间砂体沉积相剖面,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叠置类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整体以进积为特征,内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加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自下而上逐渐向湖盆推进,河口坝范围逐渐收缩,至Ⅲ油组1小层和2小层,研究区范围内只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接触关系,将砂体叠置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2个小类.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沉积相类型所控制.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加密调整和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新生界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观察露头、岩心和分析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这种新发现的沉积类型是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与正常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砂岩较粗,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砂岩含量较低,与扇三角洲沉积的区别是缺少重力流沉积。库车坳陷新生界低弯度河三角洲相的亚相类型主要是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丝亚相,主要砂体类型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原生粒间孔隙发育,渗透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低弯度河三角洲沉积以厚层状含砾不等粒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单一砂砾岩层由多个正韵律层组成,厚度多为1-4m,底部具大型槽状和中型板状交错层理,常见侧积交错层理。图3表2参14(旷红伟摘)  相似文献   

12.
东胜气田锦58井区盒1段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环境,主要的沉积方式为牵引流;发育9种岩相,以块状层理砂岩相最为常见,其次为含砾粗砂岩相;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心滩、辫状河道、河漫沉积及其垂向组合;北部以冲积扇辫状河为主,发育中-细砾岩,见大套厚层状砂岩,以块状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南部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为主,发育中砂岩-细砂岩,砂体厚度较小,以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为主;多层叠合的大型岩性圈闭构成了锦58井区盒1段主力产层,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心滩和辫状河道微相中。  相似文献   

13.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盆地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冲积平原、三角洲、滨浅湖及半深湖等沉积相。岩性上冲积扇以砂砾岩为主,辫状河以含砾砂岩、中细砂岩为主,三角洲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冲积平原、滨浅湖及半深湖则以泥岩为主;底砾岩层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及冲积平原沉积。清水河组、呼图壁河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各个沉积时期,均发育三角洲、滨浅湖及半深湖沉积。东沟组沉积时期,辫状河、泛滥平原发育。清水河组、呼图壁河组三角洲砂体为盆地白垩系的有利储层及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千5段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查明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在大量钻井、测井及岩心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千5段典型相标志,并据此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明确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表明,延长探区千5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靖边-横山-子洲-吴堡一线为界,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南部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在横向上往复迁移,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形成了大规模的砂岩沉积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6.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下油砂山组(N21)为南八仙油气田主力油层,以细砂岩为主。对其岩心、钻井、录井和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利用井间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砂体模式,共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砂体,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沙坝砂体、远沙坝-席状沙砂体、滨浅湖坝砂体、滨浅湖滩砂体。研究区包括四种砂体搭接类型(孤立分散、水平搭接、错位叠置、垂向叠置);整个研究区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四种搭接类型砂体交替出现;顺物源方向砂体的连通性好于垂直物源方向,前三角洲-滨浅湖砂体、三角洲平原砂体连通性较差;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较好;总体上砂体连通性表现为从沉积中心向外先变好再变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胜利油田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丰富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物,其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坝,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