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125kW户外型光伏并网逆变器要求能够满足IP54的防护等级,并能够直接户外使用。大功率的光伏并网发电设备均是发热量大的设备,要求整机具有良好的排风散热功能,才能够保证设备内部元器件长期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125kW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了前后箱体相互隔离的结构设计,前箱体是一个密闭的箱体,后箱体是能够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箱体。将发热量大和抗污染等级高的元器件放置在后箱体中,能够及时将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排出到设备外部;发热量小和抗污染等级低的元器件放置在前箱体内,采用内部对流的方式使少量的热量不堆积。前后箱体产生的热量便可相互独立并互不干扰,后箱体中大的热量通过独立的风道排放到户外,前箱体中少量的热量通过内部对流并不堆积。保证整机IP54的防护等级要求和内部元器件排风散热的要求,使得整机户外使用中长期运行稳定和可靠,保证元器件的寿命。  相似文献   

2.
1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kW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详细地介绍了逆变器的基本设计和关键技术,以及并网电流的控制策略。并且完成试验装置,验证了逆变器的稳定性和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模块化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线性功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AN总线模块化光伏发电系统的传统控制方案中,控制性能受到CAN总线传输速度的影响,动态特性较差。本文根据光伏组件与逆变器的功率特性曲线,分析了系统动态特性与光照变化时母线电压波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线性功率控制方法,有效地缩短了系统的响应时间,从而很好地抑制了光照变化导致的母线电压波动,提高了并网电流的品质和系统的可靠性。论文详细分析了线性功率控制中线性斜率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控制方法的实现方式和设计流程,并搭建了实验原理样机进行系统动态测试。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充分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3 kW光伏并网逆变器硬件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策略,提出了3 kW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硬件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主电路参数设计和控制电路设计方法。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硬件系统很好地满足了逆变器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雪珍 《电工技术》2019,(16):101-102
本文对10kW 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设计.介绍其体系结构与电路拓扑,重点阐述其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6.
张羽 《电源世界》2013,(5):43-45
本文从性能技术指标、逆变器内部设计等角度出发,重点介绍台达集团新推出的高防护等级中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RPI-500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7.
姚为正  付永涛  芦开平 《电源技术》2012,36(2):207-208,254
光伏并网发电是太阳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核心是并网逆变器。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搭建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提出采用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了3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最大功率跟踪并且能够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单级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外环为电流内环提供与电网同相位的并网参考电流,电流内环采用比例谐振(PR)控制器以实现并网电流的无静差调节。采用增量电导法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任务,基于反馈控制的思想,通过对各子模块的参考电压进行微调,实现电容电压平衡控制。该光伏逆变系统的拓扑结构不仅具有高度模块化和用户定制的优点,而且能适应一定范围的光伏电池电压波动。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30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光伏系统发展的趋势,并网逆变器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装置之一.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对逆变器的控制结构进行了设计.依据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研制了一台3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0.
高频并网光伏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高频并网逆变技术在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在此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单相高频并网光伏逆变器的各种主电路拓扑结构,并按电路拓扑进行分类,对每一种拓扑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描述,比较了各种电路拓扑的性能特点及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高频并网逆变器的应用发展方向和与国外技术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罗昌林  吴珊 《电源世界》2014,(6):50-51,43
本文介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实现。通过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监控系统项目的建设,以GSM网络为依托,实现对各地区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集中远程控制及其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该系统的全面建成实现了光伏并网逆变器集中监控的一体化目标,解决了光伏并网的信息化孤岛,极大地提高了光伏并网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型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电磁辐射骚扰解决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燕宁  王利强  陈超 《电源学报》2016,14(1):109-113
为了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效率,逆变器中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往往采用较快的开关速度以降低其开关损耗。但提高开关速度会导致电路中的di/dt增大,产生的干扰相应增加,造成逆变器的传导骚扰、电磁辐射骚扰很难通过相应的标准。首先,以中型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为例,分析并查找辐射骚扰源;然后,通过对机箱进行屏蔽,降低电源线共模电流等方法,使逆变器的电磁辐射骚扰通过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中提出了一种对称型的单相全桥三电平逆变器,逆变器主要由两个桥臂组成,且每个桥臂有四个开关管,每个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只有输入电压的一半。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策略,由两个同相的三角载波和正弦调制波的正反相分别交接得到四个不同的脉冲信号,再结合稳定性好的双闭环控制策略,这种控制方法提高了单相全桥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外特性。通过Matlab/Simulink的仿真,在SPWM双闭环控制策略的情况下,三电平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负载波动时基本保持不变。同时验证了单相全桥三电平逆变器的优点和SPWM双闭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Boost变换器的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基于Boost变换器的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设计。电路由一个H桥并网逆变器和一个 Boost升压斩波电路组成。通过对逆变器正弦开关函数的调制实现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双环控制, 以取得网侧电流的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直流母线侧电压的稳定;通过对Boost斩波电路的占空比调制实现了光伏输出电压的控制,使系统工作在稳定状态。最后,以2.5 kW并网逆变系统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光伏并网逆变器数字滞环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一种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数字滞环控制方法,对其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该方法不同于现有SPWM逆变和直接电流跟踪控制,而是采用同步锁相方法,通过软件实现全数字化的滞环电流控制。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输出功率因数高,工作可靠等优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MW光伏并网移动房是专为光伏逆变器并网发电而设计的专用机房,移动房的排风散热设计是保证移动房顺利运行的保障,更是保证移动房内部逆变器等设备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移动房排风散热设计的同时,必须兼顾防水、防尘和防沙设计,同时又要求移动房本身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性能。1MW光伏并网移动房的风道设计,应结合光伏并网逆变器自身风道的特点进行设计。相互独立的排风散热设计,既能够使1MW光伏并网移动房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防沙和隔热保温性能,又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排风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7.
软开关交错反激光伏并网逆变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应用于单个光伏组件的软开关交错反激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其软开关控制策略。针对反激变压器漏感问题,提出漏感能量吸收回馈电路,实现了漏感能量吸收再利用,并实现了开关管漏源电压的钳位,提高了变换效率同时降低了开关管关断电压尖峰;提出基于数字处理器的反激变换器变开关频率谐振软开关控制策略,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同时改善了逆变器的电磁兼容特性;提出的交错并联反激逆变器有助于减小变压器和滤波器的体积,提高功率密度。详细分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变开关频率谐振软开关控制方式的原理和实现条件,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8.
A genetic algorithm can b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sizing of a grid-connected hybrid photovoltaic/battery energy system deploy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different charging/discharging scenarios of a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