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低碳氮比污水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静  许国仁 《水处理技术》2012,38(11):77-80
试验考察了低溶解氧含量连续曝气的序批式反应器内,低C/N污水对氮去除的影响,评价了氮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m(C)/m(N)为2.95和3.94的条件下,COD的去除并未受到影响,去除率高于95%。最高的TN和NH4+-N的去除率在m(C)/m(N)为2.95时达到,分别为47.4%和54.7%。当m(C)/m(N)降至1.98和1.05时,TN去除率下降为13.66%和16.26%。TN去除率低的原因是反硝化反应受到了C/N的影响,尤其是较低的C/N;并且,不平衡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导致了低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系统内,最高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为94.72%,发生在m(C)/m(N)为3.94时,出水中的NOx--N量很少。  相似文献   

2.
胡杰  颜家保  霍晓琼  陈美玲  李超 《化工进展》2019,38(3):1567-1572
针对生物法处理低C/N比废水存在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不高问题,从石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低C/N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WUST-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碳源种类、培养温度、初始pH和摇床转速对菌株硝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异养硝化培养条件为:丁二酸钠为碳源、培养温度30~35℃、初始pH8.0~9.0、摇床转速150~200r/min。在最优异养硝化条件下培养9h,可将初始浓度为107.52mg/L的氨氮去除90.64%,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亚硝酸盐氮的积累,硝酸盐氮含量也始终低于3.5mg/L,总氮的去除率达88.63%。实验结果表明,菌株WUST-7在利用氨氮进行硝化反应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硝酸盐氮进行反硝化,具有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潜能。  相似文献   

3.
复合SBR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其脱氮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复合S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过程及其效果。结果表明:在有氧条件下,存在着反硝化现象,即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在试验条件下,当溶解氧为3~5mg/L时,总氮去除率可达80%,同时CODCr的去除率达95%。  相似文献   

4.
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在30~35℃、不调节pH值(7.01~8.33)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添加氨氮控制游离氨浓度(25mg·L-1),在SBR中6d内成功启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在处理低C/N比城市污水时的总氮脱除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全程硝化反硝化,当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溶解氧的浓度和高游离氨不再是影响NO2--N浓度累积的主要因素,NO2--N/NOx--N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效率,利用污泥厌氧水解产物替代10%进水,为反硝化阶段提供附加的部分碳源,两工艺联合后处理效果良好,出水TN平均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13.39mg·L-1和74.9%,出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生物脱氮的效率,研究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考察碳氮质量比w(C/N)与氨氮负荷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C/N)为5.6,氨氮负荷为0.024 g/(g.d),碳源快速消耗,SBR工艺较难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只能够达到0.76%。当w(C/N)为10.5,氨氮负荷为0.024 g/(g.d)时,SBR系统能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率达到97.6%,NH4+-N和COD去除率均接近100%;当w(C/N)为16.3,氨氮负荷为0.024 g/(g.d)时,同步硝化反硝化率为94.5%,增加外加碳源的成本。同步硝化反硝化可以取代二段独立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节省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6.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内,以模拟的广州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污泥龄和pH对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污泥龄是产生SND脱氮的关键,最佳污泥龄为17~25天,平均总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污泥龄低于12天,硝化反应难以有效进行;污泥龄高于50天,反应器内由于溶解氧浓度不足导致处理效果恶化。进水pH的大小影响反应结束后系统内的DO浓度,进而影响SND的脱氮效果。在试验范围内,随着进水pH的升高,出水总氮去除率亦相应提高,当进水pH控制在7.5~8.0之间,总氮去除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琼磊  曾科  尹小延 《化工设计》2009,19(6):35-38,45
复合式SBR工艺是在SBR工艺基础上改进,反应器内布置填料而成。试验研究了不同的DO、C/N和MESS对COD、总氮、氨氮和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实验证明:在DO=1mg/L时,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随着C/N的增而增大,当C/N=15时,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MLSS越大,总氮的去除率越大,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越好。在反应器内应保持适当的DO浓度,对于碳源不足的水质,不宜采用同步硝化反硝化,通过控制适宜的MLSS和缩短曝气时间,可能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移动床生物膜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系统,分析单个代表性周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并研究C/N比对实际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O控制在2.5mg·L-1左右时,反应器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投加淀粉调整C/N比,系统能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3%以上,随着C/N比的增加,TN的去除率也逐渐的增大,当C/N为10时,TN最高去除率能达到80.81%,但当C/N增大到12时,TN的去除率不再增大,只是稳定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9.
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短程硝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现象及机理,研究表明,反应器内存在较好的短程硝化效果。考察了DO、Ph、C/N等对有机物和氨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8.5,温度为25℃,DO为0.75 mg/L的条件下,短程效果最好,亚硝态氮的积累稳定在90%左右,氨氮去除率可达95%以上,但总氮去除率仅有50%,其原因是碳源不足。  相似文献   

10.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水力停留时间、C/N、pH值等。试验开展了p H值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脱氮的影响研究。试验通过设置p H值梯度为7.0、7.5、8.0和8.5,测定反应系统氨氮、硝氮去除率,确定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工艺运行的最佳p H值。结果表明:pH值为7.5时最适宜,此时氨氮去除率达55%,硝氮去除率80%左右,耦合系统运行平稳恒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前置反硝化技术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厌氧消化液,以脱氮除磷为目标,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活性污泥浓度对前置反硝化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即:水力停留时间为36 h、初级好氧池溶解氧为4.0 mg/L、次级好氧池溶解氧为3.5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3 560 mg/L,此时COD、NH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97.5%、93.6%、91.5%。  相似文献   

12.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内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半软性填料膜生物反应器内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机理,考察了DO,C/N对有机物和氨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存在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进水COD为800 mg/L左右,pH为7.0~8.0,HRT为10h,温度为25℃时,D0为2.5 mg/L左右,C/N为20左右的条件下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且COD,NH 4-N,TN去除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黄珊  陆勇泽  朱光灿  孔赟 《化工学报》2020,71(4):1772-1780
为有效提高脱氮效率、降低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成本,设计了一种新型多通道折流板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MLMB -MFC)。该系统耦合生物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实现产电的同时脱氮除碳。分别考察了系统的启动和运行情况,研究了不同阴极溶解氧(DO)和不同进水碳氮比(C/N)对MLMB-MFC的产电性能和SND效果的影响。经5 d启动运行后,平均功率密度达42.65 mW·m-3,稳定运行后的最大功率密度(PM)为94.22 mW·m-3,有机物去除率为96.6%。阴极DO浓度为4.90~5.23 mg·L-1、阳极基质C/N比为4时,总氮(TN)的去除率为27.9%,SND率为48.7%,表明该系统的生物阴极能较好地耦合硝化反应、异养反硝化反应和自养反硝化反应于一体,从而达到脱氮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以厌氧絮状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通过调整其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条件等关键因素培养反硝化颗粒污泥,开展其对不锈钢酸洗废水脱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反应器以甲醇作为碳源运行42 d后,形成了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边缘清晰、表面包裹大量杆菌,单颗污泥沉降速率可达198~273 m/h,粒径为1~6 mm,反硝化速率最高可达2.79 gN/(gVSS·d);在反应器NO3--N容积负荷为2.0~2.44 kg/(m3·d)时,NO3--N平均去除率为98.03%,NH4+-N平均去除率为89.76%,TN平均去除率为97.81%;最终出水的氨氮及总氮可同时满足《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6-2012)的间接排放标准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的C级排放标准。本工艺相比传统反硝化工艺能够节约碳源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陶粒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生物陶粒作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填料,通过试验考察了MBBR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可能性。分析了溶解氧和碳氮质量比对SND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BBR具有良好的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在3 mg/L左右时,不仅能够满足硝化作用的需要而且又不严重抑制反硝化作用,NH3-N去除率达到81.45%的同时TN去除率为60.35%;进水碳氮质量比在10左右时,NH3-N、TN去除率分别为81.65%、63.60%。  相似文献   

16.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硝化/反硝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宗政  骆欣  顾平 《水处理技术》2005,31(4):6-9,13
本研究采用前置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Anoxic/Oxic Membrane Bioreactor,AOmR)处理废水,分别对NH^ 4-N及总氮(TN)的去除效果、硝化/反硝化能力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碳源充足、水力停留时间(HI汀)为6.5h、污泥泥龄(SRT)为30d、pH值范围为7、0~8.5条件下,进水NH^ 4-N平均值为240mg/L时,反应器能够保持良好的硝化、反硝化能力,出水NH^ 4-N值能稳定在2.5mg/L左右,平均去除率为98.5%,TN平均去除率为65%。  相似文献   

17.
溶解氧对膜生物反应器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溶解氧对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同时对膜生物反应器中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对NH3-N、TN的去除率受DO的影响较大,当HRT为6h,进水pH值为7.0~8.5,反应器温度为7-13℃,DO为1.5mg/L左右时,系统对NH3-N、TN的去除率分别在97%和92%以上,达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8.
乔楠  陈瑞佳  于大禹 《化工进展》2015,34(5):1459-1465
将硅藻土经改性后作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1的载体,对负载条件以及固定化菌对环境的耐受性能进行了优化及研究.确定最佳吸附时间为24h,载体投加量为0.06g/mL(硅藻土/菌悬液).改性剂FeSO4用量、pH值、温度不仅影响硅藻土载体吸附性,同时影响固定化H1活性.菌株经改性硅藻土负载后较游离菌对pH值及温度耐受性都有所增强,对溶解氧变化适应范围更广,当m(FeSO4)/m(硅藻土)=3.5%、pH=7.5、温度为30℃、溶解氧为5.1mg/L左右时,固定化H1脱氮性能最佳.使用该固定化菌对生活污水进行连续式处理,8天后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趋于稳定,TN、NH4+-N及COD去除率分别达到52.40%、55.64%与61.23%,表明改性硅藻土负载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在污水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SBR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查溶氧DO与pH值对硝化过程中N2O释放量与硝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30℃、反应器内MLSS约35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8.4 h、污泥停留时间为25 d时,pH值与DO水平对N2O的积累和硝化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pH值为9、DO为2 mg/L时产生的N2O量最小,其最大释放浓度为3.59μL/L,氨氮的转化效率为94.36%.在此条件下,既能减排N2O这种温室气体和减少能耗,又有很好的硝化效率,为污水厂生物脱氮过程中温室气体N2O的减排与构建清洁的废水处理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氨氮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振香  邱新发 《应用化工》2007,36(9):933-935
采用聚乙烯醇-硼酸包埋固定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对生活污水进行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当废水中氨氮浓度为45 mg/L,pH值为7.5,DO为2.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8 h,氨氮去除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