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高温氧化加速实验装置,以金属Cu、Fe作催化剂,研究合成烃类航空润滑油在温度为180,200,230,250,300 ℃条件下的氧化反应,测定反应后油品的运动黏度、酸值及倾点,并结合二元相关方法计算三者间的相关系数,利用GC/MS对其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品的运动黏度与酸值、运动黏度与倾点的关系为高度负相关性,酸值与倾点的关系为高度正相关性;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烯烃以及其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氧化后油品的酸值及倾点的变化具有高度正相关性,但与运动黏度的变化呈高度负相关性;己二酸二异辛酯及抗氧剂的相对含量与氧化后油品的酸值及倾点的变化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而与运动黏度的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提高季戊四醇酯的高温性能,合成了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研究了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与脂肪酸(C5酸~C10酸的混合酸)季戊四醇酯相比,高温(200℃)氧化后,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40℃运动黏度的变化率低~14个百分点,酸值增加值低0.86 mg/g;热分析表明,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起始氧化温度有明显地提高;四球试验表明,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提高了~14%。说明了苯甲酸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润滑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脂肪酸季戊四醇酯。  相似文献   

3.
对4种克拉玛依的加氢环烷基油的运动黏度与氧化安定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这4种加氢环烷基油的40℃运动黏度分别为30.64 mm~2/s,46.52 mm~2/s,68.13 mm~2/s和100.30 mm~2/s。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和铜片氧化法分别测定了这4种加氢环烷基油的起始氧化温度和氧化后的酸值。4种加氢环烷基油的起始氧化温度依次为171.9℃,173.4℃,174.1℃和174.5℃;氧化后酸值依次为3.02 mg/g,2.76 mg/g,2.54 mg/g和2.42 mg/g。随着加氢环烷基油40℃运动黏度的增加,起始氧化温度也逐渐提高,而氧化后酸值则逐渐下降,加氢环烷基油的氧化安定性越好。起始氧化温度和氧化后酸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另外,4种加氢环烷基油均对2,6-二叔丁基对甲酚抗氧剂(T501)有良好的感受性。(图6表3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4.
高温氧化安定性是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的关键性能。借助高压釜模拟了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的氧化条件,分别考察了双酯和聚α-烯烃高温氧化后运动黏度,酸值和倾点的变化情况。考察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酯酸值的变化明显高于聚α-烯烃,而聚α-烯烃的运动黏度的下降幅度则大于双酯,且倾点也显著提高。高温对聚α-烯烃的运动黏度的衰变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某型号的航空润滑油经金属催化高温氧化后,温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油样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采用Andreda,Walther,Vogel方程对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并对高温条件下油品黏度衰变的机理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Walther方程拟合的效果最佳,运动黏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4 2。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金属表面吸附了大量高温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增大了有效碰撞的概率,进而加速了油品的氧化,生成了烷烃、烯烃以及醛、酯等小分子类物质,使油品的运动黏度发生衰变。  相似文献   

6.
对某型号的航空润滑油经金属催化高温氧化后,温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油样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采用Andreda,Walther,Vogel方程对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并对高温条件下油品黏度衰变的机理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Walther方程拟合的效果最佳,运动黏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4 2。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金属表面吸附了大量高温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增大了有效碰撞的概率,进而加速了油品的氧化,生成了烷烃、烯烃以及醛、酯等小分子类物质,使油品的运动黏度发生衰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热分析技术确定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3种油品注空气过程中4个反应阶段的温度区间,阐述不同油品在不同氧化阶段的氧化反应特征,根据动力学模型,采用微分法计算3种油品各反应阶段的氧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低温阶段,稀油质量损失率最多,放热峰值最高,随着黏度增加,3种油品初始放热点升高,自燃点降低,高温氧化阶段特稠油放热峰为稀油的4.4倍;稠油相对稀油活化能整体偏高,低温氧化阶段活化能随着原油黏度增加而增加,高温氧化阶段活化能随着稠油黏度增加而减小;不同类型油藏可选择不同的注空气开发方式:轻质油藏低温氧化反应比高温燃烧更明显,推荐采用稀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随着黏度增加,稠油油藏高温下放热峰值增加,更适合火驱开采实现高温氧化。  相似文献   

8.
黄胜军  王泽恩 《润滑油》2012,27(2):48-51
为考察液压油的氧化耐久性能,设计建立了Vickers 20VQ5高压叶片泵台架系统及液压油氧化耐久性评定方法,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空气夹带试验。考察油品黏度变化、酸值增加和油泥生成情况。参比油实验表明,台架运行平稳,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液压油品氧化耐久性能和油泥生成趋势,满足长寿命液压油新产品开发的试验评定需求。  相似文献   

9.
用高压釜模拟氧化试验,考察了温度,复合抗氧剂和金属铜对己二酸二异辛酯性能衰变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己二酸二异辛酯的40℃运动黏度降低,酸值增加,但对倾点的影响较小。复合抗氧剂能够有效阻止己二酸二异辛酯的高温衰变。金属铜对己二酸二异辛酯的高温衰变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机碱金属盐抗氧协和剂在合成润滑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艳  姚俊兵 《润滑油》2005,20(1):30-33
合成了一种有机碱金属盐.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氧化腐蚀试验对其在合成油中的抗氧化行为进行评价。DSC测试结果表明:当抗氧剂对,对-二异辛基二苯胺(DODPA)存在时,该碱金属盐不能提高聚。一烯烃的起始氧化温度,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其氧化诱导时间;该添加剂对含有DODPA的季戊四醇酯的起始氧化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均有大幅度提高。氧化腐蚀试验表明,在芳胺抗氧剂DODPA、N-苯基-a-萘胺的存在下,该碱金属盐可以有效地控制酯类油酸值和粘度的变化。本文还对碱金属盐的抗氧协同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阐述了硫醇氧化催化剂JX-2A和JX-2A^+的性能。试验证明:JX-2A和JX-2A^+具有硫醇氧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同时验证了硫醇氧化转化需要氧的参与,硫醇转化效果与氧含量密切相关。试验表明,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可以作为液化石油气脱硫脱臭工艺的氧源。JX-2A^+在以TBHP为氧源,液相及常温条件下,可有效地氧化硫醇,且无碱液排放。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Conclusion A method is proposed for accelerating oxidation of petrolatum by using a homogeneous Mn-Na catalyst which reduces the oxidation time in a plant by a factor of 1.5–2.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8, pp. 13–14, August, 1968.  相似文献   

18.
19.
20.
In this work, the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LTO)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PI gravity crude oils, involving one light, one medium, and one heavy, are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effluent gas, oxidized oil, and pressure drop.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eavy oil exhibits faster LTO reaction rate and stronger O2 consumption capability compared with lighter ones. There are a certain amount of carbonaceous deposits in oxidized oils and the carbonation progress of heavy oil is brought to a deeper degree. The pressure drop rule of oil samples is speculated to be the consequence of “skin effect” and crude oil with more heavy species shows higher oxidation activity, which contributes to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TO mechanism from the molecular perspective and needs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