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既有建筑混合隔震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既有建筑结构整体移位后可采用隔震连接技术就位。为某移位保护性建筑结构就位进行了混合隔震层设计,对所采用的叠层橡胶滑板支座及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静力试验,获得其隔震性能参数,并采用SAP2000对采用混合隔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与未采取隔震措施时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程采用混合隔震技术融合了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该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建筑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健  白国良  王博 《工业建筑》2014,(Z1):476-480
空冷凝汽器支架结构是一类特殊的工业建筑。主要针对该类建筑的结构形式,采用隔震技术,即在每个管柱的下方设置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采用SAP 2000分析软件对原结构和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隔震技术对于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嘉峪关第一人民医院位于8度区,为重点设防类建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由带有铅芯的橡胶支座和不带铅芯的橡胶支座组成。中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的水平变形、竖向拉应力、压应力和抗风承载力均能满足规范和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该项目水平减震系数为0. 38,结构设计可按7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对采用和不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有明显的安全性能提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于建造年代较早的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早期材料强度低以及理论认知的局限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较差,使用传统加固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文物保护存在较大冲突.结合结构顶升工艺恢复建筑历史原貌,通过增设隔震支座,显著提高历史保护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增设隔震支座后的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  相似文献   

6.
模块化建筑具有整体装配率高,施工绿色环保、高效等优点,然而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差,震后修复成本高。将隔震技术应用到模块化建筑中,可在不改动上部结构的前提下,改善其整体抗震能力。相比传统橡胶隔震技术,摩擦摆隔震技术具有承载力大、工业化程度高、湿作业少等优势。为此,研发了一种自适应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分析了该支座力学特性,确定其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变摩擦摆隔震支座进行不同工况下剪切性能试验,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了有限元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基于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提出模块化钢框架变摩擦摆隔震结构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模块化钢框架摩擦摆和变摩擦摆隔震结构,并对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比摩擦摆隔震支座,所提出变摩擦方式可实现支座等效刚度增加11%左右,等效阻尼比增加18%左右;相比摩擦摆支座隔震结构,变摩擦摆支座隔震结构的楼板加速度、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和上部结构损伤程度略有增加,但隔震层位移明显减小,且这种特性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而愈明显,体现了变摩擦摆支座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以8度区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实验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对隔震结构的不利影响,确定了甲类建筑基础隔震设计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和抗震性能目标。对比了橡胶隔震支座、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滑板隔震支座三种隔震层设计方案,研究了黏滞阻尼器和滑板隔震支座对隔震层的影响。表明黏滞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隔震层在大震作用下的位移。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滑板隔震支座的隔震方案。上部结构分别采用直接分析法和传统水平向减震系数法相融合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楼层剪力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采用PERFORM 3D软件对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结构完全满足罕遇地震可修、极罕遇地震不倒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某抗震减灾技术中心高层框架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包括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隔震支座技术参数与几何尺寸确定、隔震支座布置设计与隔震支座的构造设计等,并对比分析了设置隔震支座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大幅度减小,其抗震性能明显高于传统设计结构,大大提高了抵御罕遇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付仰强  张同亿 《建筑结构》2021,51(18):92-97
隔震技术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针对某医疗钢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基于减震系数的分部设计法、直接分析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同时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与隔震支座非线性的动力时程分析,对不同地震水准下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采用直接分析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高于采用分部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相比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剪力、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及楼层加速度均较低,尤其是楼层加速度明显降低,能够保护内部设备不发生倾覆破坏.  相似文献   

10.
将摩擦滑移隔震支座作为滑动装置进行建筑整体平移,结构就位后再连接橡胶隔震支座组成并联复合隔震结构体系。这种施工方法平移启动力较小,启动时对结构产生的振动小,提高了平移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难度并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改善了建筑的抗震性能。通过某文物建筑平移实例研究这种方法的施工工艺,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对就位连接后的建筑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隔震技术对降低结构地震反应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隔震技术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有效的新型工程抗震新技术,介绍了国内采用的主要隔震橡胶支座,并对支座的各个参数作了研究,提出了橡胶支座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慷  王元清  石永久  罗忆  王德勤 《建筑科学》2007,23(7):43-46,12
在单层索网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单索隐式柔性支承体系,满足了在玻璃建筑中视觉上无结构的需求。本文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现状,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阐述其主要构造技术、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同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单索隐式柔性支承体系的出现丰富了玻璃建筑结构体系类型,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实用建筑支承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刚–柔–刚支护防治冲击地压理论解析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冲击波在巷道围岩–多孔金属材料–钢支护构成的刚–柔–刚(R-F-R)支护结构的传递过程可简化为一维应力波在结构中传播问题,通过对R-F-R支护结构防治冲击地压理论分析,得到岩块冲击多孔金属材料–钢支护结构时多孔金属材料对冲击波压力的衰减情况以及多孔金属材料厚度、密度对冲击波压力衰减的影响。采用落锤冲击实验方法,对3种类型支护结构进行冲击实验研究,分析冲击波在R-F-R支护结构中的传播和衰减规律,实验结果表明,R-F-R支护结构具有良好的缓冲和吸能作用。理论计算与冲击实验结果对比可知,计算结果表明钢板冲击R-F-R支护结构时作用在钢支架表面的冲击波压力为钢板直接冲击钢支架时的30.7%,钢板冲击R-F-R支护结构时可吸收能量值约为总能量的94.8%;冲击实验结果表明,作用在R-F-R结构钢支架表面的冲击波压力为钢板直接冲击钢支架时的50%左右,钢板冲击R-F-R支护结构时吸收能量值约为总能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前防震结构设计概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发展并不理想,众多设计师墨守成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被引进了概念设计.笔者对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邱高林  刘琼  刘永浩 《山西建筑》2007,33(32):203-204
针对多层建筑结构住宅,及安装暗埋配套管线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缺陷和事故隐患进行了分析,并且从设计、技术处理、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以保证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浪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量方法评价隔震系统的隔震效率,建立了人体与隔震结构的二自由度隔震系统力学模型,通过分析隔震系统在爆炸冲击震动输入下的能量响应,参考传统的加速度传递率评价方法,提出了从人体承受冲击能量大小的角度评价爆炸冲击隔震系统隔震效率的方法,即能量传递率法。通过输入不同峰值和脉冲宽度的半正弦加速度脉冲信号,数值模拟了二自由度隔震系统在不同爆炸冲击震动输入工况下的能量响应,以及隔震系统的加速度传递率和能量传递率。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研究了隔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输入能量对隔震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加速度传递率相比,能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爆炸冲击隔震系统的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某高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通过对比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在同一地震输入下的反应,讨论了两种结构模型的位移、加速度、层间变位角和层间剪力.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多种工况下的隔震层试件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隔震层在不同隔震层高度和不同加速度幅值输入时的动力特性,研究隔震层在不同隔震层高度和不同加速度幅值输入时的隔震层相对位移及加速度的减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隔震层减震效果明显。当隔震层高度增加或加速度输入幅值加大时,隔震层的减震系数提高。当输入加速度到达一定幅度时,相对位移增加幅度下降,说明该隔震层具有可靠的位移限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房屋橡胶隔震垫施工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强  陈新亮 《山西建筑》2001,27(2):29-30,43
在建筑物的基底或某个位置装设橡胶隔震垫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从而确保结构及内部设备在地震中不受损坏。这种技术现在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普通民用建筑上。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房屋橡胶隔震垫施工技术、构造原理、隔震原理、类型和性能特点,主要对橡胶隔震垫的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操作工艺、质量控制、检查验收评定标准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多层钢结构住宅的建筑和结构特点,提出在钢结构住宅的结构设计中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对钢管混凝土柱支撑体系的特点作了总结,并指出钢结构住宅在住宅市场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