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朱苏力先生提出的语境论的程式化表述为“操作手册”,考察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法规,认为是一种相对长期稳定的、已由法律规范予以确定的社会制度.并善意重构了其产生、发展的社会状况,阐述了其在变革中所受到的制约抑或是推动影响.此外,还思考了其他制度或规则.  相似文献   

2.
当前上海市在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长期滞留人员安置困难,救助工作仍停留于表面问题的解决,救助管理的专业力量还比较缺乏,救助管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比较大。基于此,建议:增加救助站的服务内容,把技能培训工作常态化,让流浪乞讨人员有学习知识的机会;提高救助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救助职业的吸引力;在大的临时性救助站附近增设警务站,方便突发性暴力事件得到及时处置;出台相应法规政策,逐步引导民间组织和人员参与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丁磊 《商品与质量》2012,(S5):262-263
随着人民法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弱势群体往往由于司法鉴定中的诸多问题而无法提供诉讼所需的证据,这就让弱势群体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由此而生。司法鉴定救助制度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是一项全新的法律制度。本文以中国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现状分析为基础,总结其不足之处,从而探讨中国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的完善途径,以期对这一制度的建设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如火如荼的历史阶段,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内在反映为医疗制度缺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问题首先要调整思路定位,然后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救助中的职责,从而具体实施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以下岗职工、失业者、民工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一个有效手段,其中,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关第三部门的立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施该手段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我国理论界有关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实证材料,在对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进行若干社会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以及该群体存在的社会效应、发展趋势,并结合重庆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探讨了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转型及体制性原因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质平等原理和人权理念是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依据。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谢迟霞 《商品与质量》2022,(25):109-11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的需要,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接着论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是社会公正、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在立法和司法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加强和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立法,维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建立和完善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法律制度,维护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权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制的变迁与滞后、权利的分配不公以及权利救济渠道不通畅,是我国弱势群体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的法制根源.法律尊重弱势群体主体地位,体现了法律的和谐价值,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准确界定弱势群体的对象范围、将利益分配机制法制化、赋予弱势群体平等的政治权利、健全行政救济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尊重弱势群体主体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着地区、行业和群体中的发展机会不平等以及利益分配效率原则不突出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完善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加强法制道德建设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我国已发表的城市家具相关研究论文,对我国城市家具系统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应从系统性、规划设计定位、法制化建设和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公众参与等5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引导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是邓小平同志法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体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两方面。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法治观念、守法观念、平等观念、权利观念。在法制教育的措施方面要做到:坚持全民普法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民主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与正确的法律适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合同解除的法律意义在于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特定的合同法律关系即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合同解除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法律制度尚需完善,实践中容易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合同撤销相互混用、混为一谈,不易区分。合同解除是以有效成立的合同为前提,合同解除具有一定的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即我国广大的城市下岗或失业者群体、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而来的农民工群体和失地农民群体。文章分析了他们经济上贫困、知识技能匮乏的困境以及话语权、生存权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现象,提出必须通过合理、有效、制度化的途径维护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认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对于保证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中国由于利益表达制度尚不够健全,公民利益表达需求的多样性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存在尖锐矛盾,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长期利益表达不畅,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其利益表达的实效性问题。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无效或低效背后,既有表达渠道和表达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因素,也同弱势群体自身的局限性及党政官员的能力和素质缺陷密不可分。要想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有效性从而消减群体性事件,单凭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制度本身是不够的,还须有其他的措施来加以保障。这其中,培育成熟的表达主体是有效表达的前提保障,完善配套制度是有效表达的根本保障,党政官员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是有效表达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民工法律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对我国农民工目前的法律素质状况从法律意识、法律常识、法律行为三个维度进行综合量化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民工的法律素质状况有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为提高新时期我国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及民主权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应用于人工授精,体授精无性生殖等领域。人工辅助技术应用的结果产生了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冲击了现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文章就人工辅助对道德,法律产生的影响做出剖析,并提出积极的法律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其过度的金融创新和失衡的政府监管,反观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着金融创新和落后的金融立法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金融海啸的政府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隐患,因此当下应及时弥补和修正金融监管流程,完善金融产品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健全金融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和整合金融监管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犯罪已日趋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普法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护能力。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高职学生普法教育提出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