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将聚丙烯腈/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纤维掺入水工混凝土中,采用PTS-E0系统和万能试验机测试其抗裂及抗压强度,并应用抗裂模型研究1.2%~1.8%复合纤维掺量混凝土性能。结果表明:水工混凝土掺复合纤维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形成与扩展,随着复合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裂性能与力学性能显著增强,增幅最高可以达到55.9%,实际工程中必须考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纤维用量。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工作和力学性能,利用钢纤维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水下抗分散混凝土进行改良。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坍扩度、悬浊物含量以及浊度值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越来越大,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则近似呈线性增长;随着PVA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坍扩度、悬浊物含量以及浊度值也逐渐减小,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当PVA掺量为0.15%和0.10%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通过技术经济性指标综合分析,认为宜优先选用PVA纤维对混凝土进行改良,且当水胶比为0.35,PVA掺量为0.10%时,经济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中掺适量聚丙烯纤维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为了将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运用于三峡工程中并取得较好的防裂效果,特对该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光伟 《水电站设计》2002,18(2):98-100,104
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能、抗裂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是克服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纤维在混凝土中所形成的乱向支撑体系,产生一种有效的二级加强效果,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本文同时探讨了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裂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张晶 《吉林水利》2021,(6):35-37
鉴于膨胀剂和纤维在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方面机理不同,通过室内试验对双掺纤维膨胀剂水工混凝土抗裂性能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双掺膨胀剂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比单掺膨胀剂或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存在明显优势.根据试验结果,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建议混凝土中UEA膨胀剂掺量为16 kg/m3、纤维掺量为0.5 kg/m3.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水电工程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是克服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 .纤维在混凝土中所形成的乱向支撑体系 ,产生一种有效的二级加强效果 ,能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抗冲击及耐磨性能等 .在水工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分析了掺入纤维使混凝土抗渗性能提高的原因.试验表明:采用适当配合比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性能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的开裂问题已成为目前工程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混凝土结构开裂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掺纤维。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不同产品种类,不同计量的PVA纤维后,以对比试验的方法,对混凝土的用水量和凝结时间,收缩性能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各指标的基本变化规律,得出随着掺入PVA纤维量的增大,用水量增加,凝结时间延长,收缩加大,同时阐明了作用机理,进一步探明了掺PVA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性能,为工程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各个因素对无机聚合物混凝土性能产生的影响,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主次,最终确定配合比各个参数的确定顺序,得出可以适用于工程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1)无机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与普通混凝土类似,可以参照普通混凝土的混合设计过程,通过试验确定出配合比的设计参数,从而进行换算或直接选取;(2)无机聚合物混凝土的3 d抗压强度和灰水比(C/W)线性关系良好,28d抗压强度和灰水比的线性相关性较差;(3)在水灰比固定的条件下,无机聚合物混凝土的坍落度随单方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线性相关性较好,其对单方用水量较为敏感;(4)无机聚合物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混凝土的砂率降低3%。  相似文献   

11.
在对龙角山水库溢洪道底板、挑流坎进行除险加固时,采用了钢纤维素混凝土(C25、F150).混凝土厚度20 cm,混凝土骨料粒径不大于20 mm和不大于钢纤维长度的2/3;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体积率不小于1%,钢纤维长度在25~50 mm之间,直径在0.3~0.8 mm之间,钢纤维表面不得粘有油污和其他妨碍钢纤维粘结的杂质,其他杂质总重量不得超过钢纤维重量的1%.龙角山水库溢洪道泄槽经过数次行洪考验,虽然洪水中有部分风化碎石及沙砾等粒料,但并未对泄槽表面造成任何损伤,太阳暴晒和冰冻也没有造成泄槽表面象普通混凝土那样经常出现的细小裂纹,使用效果良好,由此可见,混凝土加入钢纤维能明显改善混凝土性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耐磨性、耐冲刷性.  相似文献   

12.
大伙房输水工程泵送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伙房输术工程.根据输水隧洞不同的围岩类别,采用泵送钢纤维混凝土进行模筑衬砌.本文重点介绍了泵送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的过程,得出选择钢纤维为0.50%是较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纤维混凝土能够有效地缓解渠道衬砌开裂、易冲磨、耐久性低等问题,在渠道防渗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本文以某地区水库灌区渠道防渗工程为例开展试验研究,从施工配合比、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检测评定方面探讨了聚合物纤维混凝土在水库灌区渠道防渗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水库灌区渠道防渗施工质量,改善工程建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努尔加水库周围天然砂砾石料丰富,而碱性岩石料源距离坝址较远,为节省工程投资,对碾压式土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采用酸性砂砾石料进行了配合比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抗剥落剂的选型和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试验,并对所推荐配合比的沥青混凝土进行了压缩、拉伸、弯曲、静三轴和渗透试验。结果表明:推荐配合比的沥青混凝土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废弃砖骨料和废弃混凝土骨料混合使用替代天然骨料制备混凝土,即为混合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再生砖骨料和再生混凝土骨料不同替代率条件下水灰比、砂率、用水量等因素对混合再生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总结得出混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和最佳成分比.  相似文献   

16.
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属200 m级高面板坝,面板混凝土的防裂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洪家渡大坝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耐久性及良好的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重点考虑其抗渗防裂问题.经过大量的试验论证之后,采用了在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和轻烧氧化镁的方法.已完工的一期面板到目前为止仅发现10条小于0.2 mm的细微裂缝,大大低于同类坝型的水平.聚丙烯纤维和轻烧氧化镁双掺技术的应用,在面板混凝土的防裂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采用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防渗,其配合比直接决定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性能和防渗性能等指标。在各项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沥青、碱性骨料、沥青混凝土性能,优选旁多工程碾压式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为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碳化、盐溶液干湿循环下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布(CFRP)和玻璃纤维布(GFRP)条带约束混凝土圆柱耐久性试验,对比分析了环境作用、纤维布类型、粘着剂类型(胶Ⅰ和胶Ⅱ)对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受环境作用,纤维增强聚合物约束圆柱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基本呈双线性,其强度与延性都比无约束混凝土圆柱有一定提高.碳化环境对CFRP和GFRP约束圆柱基本没有影响,盐溶液干湿循环作用后FRP条带约束混凝土柱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降低.CFRP约束柱比CFRP约束柱耐干湿循环性能好.此外,胶的种类对耐久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塑性防渗墙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优化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采用中强低弹粗骨料及高胶材用量等措施,使配制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达9.5MPa,弹性模量为880MPa,弹强比为93,渗透系数为3.8×10-11m/s,后期强度增长率大,其相应龄期弹强比可降低60%以上,自身体积变形具有微膨胀性,有较大的应力—应变特性。这种具有中强、低弹及自密性好的塑性混凝土,可用于高中土石坝的永久性防渗墙。该混凝土的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施工简便、质量稳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结合长江三峡电站进水背管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单向拉伸、简支梁和背管模型试验,分析了钢纤维混凝土和钢衬钢筋混凝土背管的受力特性,探讨了钢纤维混凝土应用于压力管道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背管结构受力过程中,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起较大的作用,故在背管结构设计中可以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因素.基于试验成果,比较了背管的限裂和抗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