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元智 《建筑创作》2003,(4):152-15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几个山地传统城镇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并从设计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迁建提出建议,使山地传统城镇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2.
邓元智 《建筑创作》2003,(3):152-15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几个山地传统城镇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并从设计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迁建提出建议,使山地传统城镇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
黄勇 《室内设计》2013,28(2):5-10
为提高三峡库区移民城镇后续 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在跟踪研究三峡 移民城镇形态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 了典型城镇的形态学过程,提出了山地 工程条件对城镇形态的扩张存在水平切 割、垂直梯度和综合引导等三种作用方 式,构建了三峡库区城镇在移民搬迁的 驱动和山地条件的约束等社会、自然两 大作用方式下的形态学动力机制,总结 了该动力机制下城镇形态学过程扩张的 类型。  相似文献   

4.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筑研究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重庆市酉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地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 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三峡库区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从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入手,解读造成库区城镇生态环境敏感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归纳总结库区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对各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性利用措施,以期对引导福建省山地城镇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合理保护与规划建设,维护山地城镇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三峡库区传统城镇空间形态的“簇群”式构成作了分析,并对库区迁建城镇的城市设计提出了“一次性整体设计”与“引导性整体设计”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洪艳  徐雷 《华中建筑》2007,25(2):64-66
基于山地建筑活动越来越多的背景,作为<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课题的先期研究内容,从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入手,通过对建筑单体的接地形式、出入口及内部的布置、建筑的意象等较全面探讨了山地建筑形态塑造设计手法,以期对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建设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库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狭长的地形与复杂的山地环境特征,决定了支线航空有广阔的前景。支线航空运输具有建设投资省、方便快捷、服务半径大等优点,是三峡库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条件。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航空运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及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支线航空交通的前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山水人居环境的研究角度,在挖掘与传承、协调与共生、保护与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和论述,将山、水、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美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波 《重庆建筑》2011,10(3):26-31
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以其宜人的尺度、淡雅的色调、丰富的形式、多向度的景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等方面对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为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垫层法在山区地基中的,报垫层法在改善山区地区不均匀方面的受力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垫层法,发展了垫层理论,从而使山区地基中的岩石碎屑填土及土岩组合地基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市空间的三维集约生态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邢忠  代伟国 《城市规划》2006,30(8):52-55
以山地城市空间三维集约特质为切入点,提出保护城市内外的河川、分水岭、林地、陡坡、冲沟、滑坡等不适于城市建设的生态敏感地域,以自然生态敏感地域与人工生态绿化区的精细组合为基础,构建山地城市建设空间的三维生态界定体系。在界定系统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实现集约生态效益,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型特大城市滨江特点和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运用生态、人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滨江地区整体规划策划和功能组织优化设计,突出对重要滨水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山城、江城特色,倡导城市滨江空间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探索构筑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并重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在山地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忽视山地独特而敏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盲目地沿袭平原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结构的混乱、城镇地方特色的消失等一系列问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从山地城镇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景观生态格局、绿色开放空间体系、视觉空间品质、地方历史文化风貌、山水美学意境等几方面的式图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引导山地  相似文献   

15.
杨茂川  唐周 《工业建筑》2014,(4):52-55,82
千年瓷都景德镇,其最具代表性的街道——"瓷器街"的景观意象正面临着衰落。如何使其景观意象具体化、鲜明化,体现出时代的连续性,并力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出发,着重对瓷器街所处的周边环境及其自身景观的演变衰落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以及景德镇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对瓷器街的整体空间形态及景观意象的重构提出设计策略,以保持空间维度上的"统一性"与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从而唤起人们对瓷器街历史的"集体记忆",为瓷器街传统活力与传统景观意象的营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山地城镇独特而又敏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适宜山地城镇的“绿核+绿廊+绿网”的绿化模式;揭示了这种绿化模式适应性,渗透性,系统性,可达性,生长性,文化性,经济性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力图促进山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引导山地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古城西安莲湖历史街区风貌保护更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古城西安,西大街以北的莲湖历史街区因种种原因未进行大量的拆迁改造,仍存在着大片能够体现传统风貌的建筑以及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等等。因此,通过保护与更新的手法是有可能恢复这一大片范围的历史街区风貌,弥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缺憾。全面、系统、深入对该区域实行有效规划管理的途径进行探讨,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处理现实问题,推出一种新概念,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诗萌 《城市规划》2022,46(1):99-113
台中省城(台湾府城)是中国清代最后一座全新选址、规划、建设的省城,台北府城是中国清代晚期一座全新创建的府城。这两座城市的选址规划反映出当时的城市规划制度与通法,展现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的最后面貌。本文梳理两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历程,从选址、规模、塑形、择向、配置、实施六个方面总结其反映的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与方法,并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中解读这两个案例的代表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卢峰 《南方建筑》2013,(2):48-52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山地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山地城市应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引下,从生态环境安全、地域特色塑造、资源整合、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等不同角度,积极探索以紧凑城市形态为核心的山地城市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沿袭平原地区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布局模式和技术指标,使山地城市建设难以因地制宜的适应多样化环境的要求,其自身原有的鲜明个性和地方风韵也逐渐淡化和消失.为了寻求山地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性与特殊性,避免出现山地城市"平原化"的倾向,作者根据多年在山区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技术路线、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