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传统景观设计中,人们常常运用植物的建造功能构成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本文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3个典型的景观空间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漫步法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物理参数测量、主观问卷数据统计和语义差异法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景观空间的声环境质量、声景构成、声景元素喜好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被调查空间的声景现状与优质声景仍存在差距,亟待改进;而且,人们对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心理感知和声景喜好均存在差异,值得关注。相关结论可以为不同景观空间的声景设计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柳锐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4,40(4):123-128
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村民和游客对声源与声景的感知。结果表明,自然声作为地方性声源在村民与游客的感知中均占主导地位,由村落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与畲族文化相关的地方性声源虽被村民强烈感知,但游客感知较弱,是村民和游客感知差异的主要表现,且此类声源感知与声景感知的相关性最强。基于“村民-游客”的声景感知异同,针对地方性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构建声景优化策略。最终提出依托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发展应在规划层面结合地方性声源组织游线,强调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增强村民和游客对畲族特色声景的感知。在设计层面应优先保护与劳作民俗相关的地方性声源,使之与活动场所紧密结合,凸显地方性声景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游客的地方感知。  相似文献   

3.
声景有赖于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对各种声音的评价,乡村声景的宁静特质为“聆听”提供了更多体验空间.基于声音与听者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声漫步、访谈问卷等方法,对环境声谱进行了案例分析,对主观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村民对乡村环境常被感知到的声音声舒适评价先增高后降低;不同地区村民对交通声的评价无显著差异性:乡村人群对乡村环境中出现较多的交通声、家畜鸣叫声的声喜好与城市人群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谢辉  朱颖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2024,40(4):116-122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 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杨玲  黄丽坤 《风景园林》2019,26(5):89-93
生态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游憩空间,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以福州金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感知与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态型城市公园中人们更偏爱自然声,尤其是鸟叫声;交通声是主要影响公园景观美景度的声源类型;儿童嬉闹声及音乐声是影响声景安静度的显著因素,交通声、音乐声以及脚步声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是社会、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中影响典型声源感知最显著的3个因素,而不同游览动机的人群对声景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景观及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保护地的声景具有重要价值。声景感知是衡量保护地声景质量的有效工具之一。声景感知受到声景环境、声源构成、主导音等要素影响,也会对人们环境感知的可接受度、情绪等方面产生影响。已有对城市和乡村环境中主导音、听觉对视觉及情绪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保护地中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较为缺乏。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听音实验,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得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可知武陵源声环境中导游喇叭和谈话的声音是感知频率高且接受度最低的声源,因而在保护管理中应予以重视和控制。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内乡村环境中的鸟鸣、流水等自然声源的可接受度要高于武陵源中纯自然环境中的同等声源的可接受度。在低噪声环境下,高感知频率的声源与主导音不一致,即被感知频率高的声源不一定是主导音。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声景与情绪感知与性格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不同声景环境中的自然声源均能使性格"内向安静"和"易焦虑的人"感到"放松""舒适"和"多样丰富"。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对武陵源声景价值认知的策略和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声景特性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华  孙春红 《中国园林》2009,25(7):28-31
采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公园声景构成及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和声景的好感度与协调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声景由人工与自然声景构成,其中人工声景占主体;声音种类和强度的时间变化均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公园游客数量等密切相关,一般上午10:00,公园内的声音以自然声为主,10:OO后,人工声逐渐增多,下午公园的声景特点与上午相似,公园声景的年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声,其他声音的年变化差异不明显;公园声景的协调度排序与好感度排序基本相同,好感度高的声景,其协调度往往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9.
声景学的范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首先讨论了声景(soundscape)学的缘起。然后从人、环境和声音三者的关系界定传统的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建筑声学(building  acoustics)和心理声学(psychology acoustics)的定义;在与传统学科比较基础上,界定了声景学的范畴:(1)研究人通过视觉对环境的美学感知过程中,声音的作用,即在传统的(不考虑声音和听觉感知的) 景观学中引进声音及听觉感知;(2)研究人在审美地倾听声音时,环境景观的作用;(3)研究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声音遗产的保护和留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活空间的声环境正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声景作为探索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正在快速发展,并为改善声环境作出贡献,对当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对声环境进行调查和优化,需要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数据。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声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要求。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声景研究效率和精确性,并形成更直观的表示法对声景中的舒适度感知指标进行可视化。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应用的4个方面,包括声音采集和再现、声音处理和分析、声场模拟和评估、声景感知的可视化。重点综述了重要支撑性技术、处理原理以及评价等方面。以公园的声景感知地图为例,详细阐述了声景地图的技术路径及其相关的可视化和智慧调控,同时也讨论了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声景感知地图计算模块。其中舒适度预测模型可在小型公园的局部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与模型调整,从而提高舒适度模拟的精确度,并随着采集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发展,舒适度模拟模型也将进一步迭代。此外,也可根据舒适度和声级地图,设置感控调节模块,真正实现智慧公园的及时性、可视化、人性化。基于此,对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若干总结和探讨,如各项技术仍需完善方面,如何面对未来技术、气候和生活方式改变等,以期为未来声景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程度。对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在游客声景感知方面的差异及影响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声源优势度感知差异最明显,尤其是交通声,但是声源和谐度感知差异不明显。植物景观空间的总体声景感知在愉悦度与宁静度2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影响各类空间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声源感知特征不同,与声景愉悦度和宁静度关系最为密切。半开敞空间的植物色彩和密闭空间的郁闭度分别与声景丰富度和愉悦度有密切关系。密闭空间中声景宁静度营造需考虑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的需求。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声景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声景情绪感知的研究是自然保护地声景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成分情绪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尚无将声景中主导音和情绪感知进行关联。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4段声景的听音实验,共收集有效样本80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总结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主导音的可接受度等,继而进一步分析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要情绪感知的一致性关系。结论包括: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整段声音的情绪感知基本一致;鸟鸣声、流水声与放松的、舒服的等情绪显著正相关;小贩叫卖声、汽车行驶声较容易引起人工的、嘈杂的情绪感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控制及保护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作为人们重要的旅游休憩场所,其声景观品质对于其满意度的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以贵州黎平县肇兴为例,通过声漫步法、SD法、物理数据测量和数理统计,对其声景观进行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研究发现:人对声音的主观舒适度感受与等效连续A声级存在相关关系,在不同特征的声源类型下,两者的回归分析存在差别;在喜爱度调查中受访者对自然声、动物声和标识声(侗族大歌、芦笙声)喜爱度较高,并探究了受访者的社会特征(年龄、性别)对于声景观喜爱度的差异.最后,提取出声环境评价的3个主要因子为休憩性、冥想感和空间感,根据3个因子构建了声景观满意度评价模型.相关方法和结论对于传统村落的声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亨  谢辉  葛煜喆 《风景园林》2021,28(4):71-77
以提升医院室外空间声景品质,为未来医养环境与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为目标,采用声漫步方法对大型综合医院室外空间声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案例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与声景感知特征。研究发现: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比标准限值高出5.2~10.4 dBA;各医院门诊大楼附近室外空间受道路交通噪声和交谈声影响较大,其噪声值比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高出4.2~5.8 dBA;"近处有自然声,远处有人为声"被认为是医院室外空间的声期待特征;等效A声级与声景舒适度、声景自然度、视听协调度呈显著负相关。从低频噪声控制、动态静态交通优化、声掩蔽、自然声强化、视觉景观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控制与声景优化建议。本研究证实了同步声漫步声景评价的有效性,并可从声景营造视角为医院康复景观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VR)推动了城市规划与 设计的技术发展,也推动了声学环境研究的 发展。声景可听化作为声景评价标准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在虚拟现实的条件下人们如何 感知声景仍然有很多问题未被解决。本文 从声传播理论出发,提出从不同声音回放方 式、声传播过程到声源模拟的声景可听化框 架。为完善这一框架,对声景进行可听化重 现,并通过主观评价来校验声音重现的效 果。通过主观评价实验表明,在可听化框架 指导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声音场景,可 以为声景评价过程提供真实且具有沉浸感的 重现体验。本文明确了可听化技术框架在虚 拟现实下进行声景评价的可行性,进一步完 善了面向声景感知的虚拟现实可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可视化的声景信息可为声景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直观有效的指导。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3个时段21个样点的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分析声景客观声学指标、声源主观感知指标(声源优势度、声源和谐度)以及声景愉悦度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生成的声景地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客观声学指标与声源和谐度对声景愉悦度的影响。依据关键声景指标的时空动态特征信息,可为森林公园声景资源的空间规划以及管理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声景观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环境的恢复性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检验五种声景类型对声景偏好度、声景-环境契合度和生理-心理反应的影响,探讨声景偏好度和声景-环境契合度与声景恢复性效益的关系,本研究通过60名被试的主观评分和皮肤电导水平来评价无声、鸟鸣声、流水声、轻音乐声、交通声对自然和城市环境恢复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然组和城市组的皮肤电导水平在恢复期间显著下降(P<0.01);自然组中鸟鸣声的皮肤电导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四种声景;城市组中轻音乐声的皮肤电导水平最低,流水声和鸟鸣声次之,无声和交通声较高;2)主观评价上,自然组不同声景在紧张、疲劳和烦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城市组不同声景在紧张和烦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疲劳维度上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自然组鸟鸣声和流水声的环境契合程度和偏好度较高,城市组音乐声和交通声的环境契合程度较高,音乐声和流水声的偏好度较高;3)声景-环境契合度和声景偏好度可以解释部分声景恢复性效益(P<0.01).自然组声景-环境契合度越高,声景偏好度越高,声景恢复性效益越好;城市组声景-环境契合度越高(除交通声等负面声景外),声景偏好度越高,声景恢复性效益越好.研究结果将为声景恢复性效益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中声景的恢复性效益已被广泛证实,但游客个体因素如何影响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尚不明确。以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为例,基于对公园游客的公众调查数据,探究不同类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恢复性效益的差异及个体因素对其感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园中鸟鸣声和流水声是最具有恢复潜力的声源;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差异;游客个体因素中的自然联结程度、受教育程度及游玩时间是影响游客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公园高品质声景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休闲步道的声环境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研究的重要部分。声音景观在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提高感知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文章以福州福道为例,基于对300位公众的问卷访谈资料以及16位专业人员的声景漫步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揭示了影响福道声景感知评价的核心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心理认知与预期、声舒适度三个方面。研究结论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感知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声景作为景观的声学属性与景观密不可分.文章揭示了景观与声景感知的关系,这对城市及景观规划中提升环境视听综合感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尺度案例中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与景观关系,从三方面归纳了声景与景观关系的要点,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关联,以及声景信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可以作为声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工具,同时强调了公众信息在声景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