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通过介绍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作品,引出了至上主义美学的艺术原则.而方形是至上主义造型的基本元素,密斯的建筑作品基本都是方形的,遵从形式不变,功能可变的理念,具有至上主义的美学风格,是无对象建筑的始祖.最后着重从密斯的代表作--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来分析他的建筑艺术,也表明了他的至上主义建筑美学态度--向方形致敬!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体系是直接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文章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193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的西方建筑理论以及引发的讨论进行了梳理,并回顾了中国建筑理论从“主义”之争到回归建筑本体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1城市空间文脉内涵的解读
  1.1文脉的源起与借用
  文脉源起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推崇的“以我为主”、技术至上、仅凭借功能进行创造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机器式”建筑产品的批判,及对其造成城市建筑整体失序、原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丧失和人们的心理秩序受到损害等后果的反思。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三大理论支柱,文脉主义中的文脉就是对英文CONTEXT的借用(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潘望 《华中建筑》2010,28(9):22-25
该文一方面从前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运动出发,从风格派、至上主义、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中的理论、观念、作品探求现代主义建筑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脱离纯粹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从建筑本身价值出发,论证复杂性建筑的合理性,并提出复杂性所代表的价值与本质。  相似文献   

5.
郑溪 《云南建筑》2008,(2):17-20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并提出“文脉主义”的观点,本文叙述了“文脉主义”的发生背景、忽视与重视的历史.提出了创建建筑文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脉主义城市观。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归纳论述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相似文献   

7.
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共同的基础”,显示了通常认为是独立个人创作的现代建筑的主角事实上是基于集体研究的历史血统的。这也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工作的真谛。最初的设想和灵感源于俄罗斯的至上主义。  相似文献   

8.
匈牙利建筑的地区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世界建筑》1999,(11):25-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匈牙利地区主义建筑一直在不断的修正中发展,无论是19世纪的民族浪漫主义,还是20世纪的“有机建筑”理论,都建立在吸取传统文化,并结合有地区条件的建筑实践之上,文章从地区主义角度出发,介绍了自上个世纪以来匈牙利的建筑活动,并简要分析了地区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路艳红 《山西建筑》2010,36(1):65-66
通过分析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经典作品,阐释了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与马列维奇至上主义作品的联系,解读了何谓"无物象的创造",表达出二者设计过程中的至上主义情结。通过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并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是建筑学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从力的感知到受力体系的选择,从结构骨架的支撑到空间形态的实现,从空间形态到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容器,“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本质上体现着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亚非  程路遥 《四川建筑》2003,23(Z1):81-84
极少主义是国外重要的设计流派之一,其主题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性的反映事物的本质.从极少主义的产生,极少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体系,极少主义建筑的创作原则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对极少主义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我国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24日,《国外城市规划》杂志专访栏目的主持人在北京对德国新传统(新理性)主义规划师Christoph Kohl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延续了整整一天,从“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会场——“居住建筑和社区文化,建筑走向日常生活”到北京的核心区,从街头小铺到大型商业区,从故宫到刚刚完成的南池子旧城改造保护区,边看边聊。  相似文献   

14.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上的发言一建筑评论中未可忽略的要素我想说明一下,文题中的“主义”和“派别”是指建筑创作方面的某些“主义”和“流派”。我是一个设计人员,对“主义”和“流派”知道的太少,只能从设计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对“建筑评论”的肤浅认识,不属于阳春  相似文献   

16.
方振宁 《建筑师》2023,(1):127-130
<正>《艺术主义:1914—1924》(以下简称《艺术主义》,图1)以著名艺术家对那个时期各种艺术运动或艺术形式的定义,作为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各种艺术“主义”的合集,开篇的范围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形而上学、至上主义、同时主义、达达主义、纯粹主义、新造型主义、梅尔茨、普朗恩、构成主义,再到抽象电影。该书定义并说明了大约1914年至1924年间视觉艺术中的前卫潮流。  相似文献   

17.
研究空间、事件和漫游的关系,旨在研究构建氛围和事件对建筑的活力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关于“空间与知觉”的探索脉络,追溯了屈米、库哈斯等建筑师的理论根源。从艺术家对“空间与主观感知”的探索,到建筑流派对“空间与事件之间相互依存”的声明,发展到部分“用激发事件可能性来塑造空间”的解构主义手法,这一系列探索承前启后,都是针对现代主义理性控制的反抗和回应,也是事件空间作为主观倾向设计思路开始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历程。  相似文献   

18.
刘西 《规划师》2009,25(12):43-46
全球文化的趋同,引出了“新乡土主义”一类的建筑文化思潮。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筑风貌研究中,“新乡土主义”建筑创作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建筑风貌演绎研究中。“新乡土主义”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唤醒大众的“乡土文化”意识,保护好自然与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楠 《世界建筑》2006,(12):115-117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对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以及地域主义批判性建筑实践的考察,试图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寻求一个“转换的结构”。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在于,他不仅对大同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持批判态度,而且对地方那种矫情的、虚假形式的地域主义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地进行双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它在“地方”与“全球”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和对话。本文从5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全面地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溯性地介绍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历史脉络,通过对19世纪的风景造园运动、芒福德等对国际主义的批判及与传统地域主义的决裂、1981年批判性地域主义第一次被提出这三个阶段的介绍,在时间维度上梳理了批判性地域主义从萌芽到探索再到正名的过程。同时,作为一种建筑思维,笔者探究了批判性主义与当代其它建筑理论的关系,即作为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其与其它地域主义的共性与区别。最后,以对巴格斯瓦德教堂的空间分析为例,解读了弗兰姆普顿所定义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核心六要素,从而从本质上了解了区分和识别批判性地域主义作品的特征,也就从建造手法层面上明确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