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2017,(9)
<正>郎园Vintage是北京市CBD核心区唯一大面积低密度厂房改造项目。设计师提出了在大城市里打造"mini都市"的空间设计理念,将城市微缩,将自然放大,将不同形态、不同性格的公共空间延展相连,让访客用自己的故事讲述有限空间里因人因时而异的场所精神,从私密到公共,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变"     
城,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一部城市史,就是一部"变"史!古罗马斗兽场混杂了野蛮与文明的双重气息,埃菲尔铁塔以其冒犯性的结构和美学成为现代巴黎的标志,城市之变是每个时代的表情,体现着当时最直接的欲望和最基本的生活心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厨卫》2006,(7):118-119
目前,汉斯格雅旗下已逐渐形成三大著名品牌,雅生(Axor)、海格(Hansgrohe)和福络(Pharo)。诞生于1993年的高端品牌雅生是私密卫浴空间内优质设计的代名词,雅生系列产品现已成为使用者在卫洛空间内表达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医院的空间环境设计不应再是单纯满足使用者对其功能的需求,而应更加重视医院整体环境是否能给予空间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此外,儿童医院的服务人群虽为儿童,但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征决定了其陪同家长成为医院又一个重要的使用群体,以空间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习性为依据的空间环境设计能在最大限度上化解使用者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能为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支  相似文献   

5.
城市,诗意的栖居之所,应该是充满浪漫的地方……城市的一道阳光,一声问候,一次偶遇,都会让人领略感动。 城市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它因人而生,因人而变。当代城市,呈现的唯物质化、唯功能主义和唯视觉化倾向,在不断地背离城市的本质,与人愈离愈远……人本的城市营造可以有许多路径:  相似文献   

6.
催生浪漫     
城市,诗意的栖居之所,应该是充满浪漫的地方……城市的一道阳光,一声问候,一次偶遇,都会让人领略感动。城市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它因人而生,因人而变。当代城市,呈现的唯物质化、唯功能主义和唯视觉化倾向,在不断地背离城市的本质,与人愈离愈远……人本的城市营造可以有许多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园中,使用者与环境的关系、使用者与使用者关系是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常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者是不直接参与设计程序过程的,而使用后评价(POE)让使用者的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去的重要一环。文章以梅溪公园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来了解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以及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正>文化因人而生,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同样,文化因人而存,离开了人,文化就会失去价值,唯余冰冷的符号。学校文化是什么?是一所学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的融合。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人"的话,那么,学校文化就是这个"人"的气质和基因。建设学校文化,一定要让人站在学校文化的"正中央",要以教师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巴黎之旅见闻观察总结,将使用者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理解为“行为层面的介入”和“精神层面的介入”。并进一步结合巴黎观察案例,从功能定位,区位因素,设计元素对比,空间序列,符号和文化的感召力几个方面分别对影响使用者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而介入空间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满足使用者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途径。从而呼吁为使用者而设计,为人们的寻常生活而设计也为我们的城市活力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师解析"家应该可以与主人一起成长"。一个家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展现使用者不同的生活情怀。为此,这套住宅设计以"GALLERY——画廊"为创意概念主题,让家的空间从装修到家具,从装饰到陈列,无不展现出一个"画廊"的百变魅力。我们试图打破空间固有的设计风格的束缚,让空间可以随着生活阅历的积淀而呈现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永恒的魅力,而这魅力不仅来自其文脉的绵延久长,更来自其适时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忽视后者就会出现建筑师的意向和使用者的意向大相径庭的局面,例如建筑师到皖南力主保护明清建筑村落原貌,但使用者则更喜欢拆除旧房,在宅基上重新建造.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研究背景“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重要理念,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人民城市为人民”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城市建设必须将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人民城市人民建”要求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城市建设,增进自身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活动与建筑紧密相连,过多强调建筑的功能性使空间形式化,但建筑仍然包含艺术属性,应当触及使用者的思考和记忆。在完善建筑功能的同时,建筑师应当思考如何使建筑调动使用者的活动和感触,唤醒空间的特质和魅力。以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为例,从情感化设计的3个层次以建筑师对场地的自然、人文等环境的感知及其回应为主要分析内容,阐述设计中情感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公共建筑空间环境动态导向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小波  周均清 《四川建筑》2007,27(4):29-31,33
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而良好的空间导向性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文章从公共建筑空间环境导向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空间动态导向的作用,深入阐述了实现空间动态导向的途径———视觉导向和空间导向组织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钱海平  林涛  吴璟 《新建筑》2010,(4):93-95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者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建筑空间的营造既要实现使用者需求的物质转化,也应关注空间的领域特性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结合杭州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组团的工程实践,通过对特定类型住宅空间组合模式的解析,探讨了形成场景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个位于北京大栅栏西河沿大街的公益设计项目。剧场的使用者是小蚂蚁皮影剧团,一个由生长素分泌缺乏症患者组织成的民间皮影演出和制作团体。皮影作为一个传统的手工艺,有着迷人的镂空雕刻魅力。设计以镂空的皮影图案为视觉主题,放大到空间中,使皮影的主题跃然而出。这种图案被设计在4道悬粱上,形成了观众区的纵深感。悬梁在侧墙结合立板落地,构成一整面货架。而另一面  相似文献   

17.
无序之城     
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构成,是建筑师与使用者共同参与的结果。随着现代主义的入侵,这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倾斜:建筑师成为了城市的上帝,主宰着城市空间的生生死死。日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不仅仅是蓝图上抽象的相细线,更是他们时间轴上生活片段的叠加、城市记忆的延续。而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的过度干预,这一本应是无政府主义的概念变得强权主义,变得恪守"意料"。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建筑的微公共空间是拥有多元化使用者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文章以广州大剧院为例,从使用者行为出发,对通过行为注记法观测到的2245个使用者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对文化建筑内的空间使用者构成、行为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使用者行为规律,试图为城市中文化建筑微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中心"突破传统建筑单纯提供使用空间的做法,立足人文建设,提升建筑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社区",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使用者实际生活需要的文化,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享受。在室内空间上,"上海中心"每个区首层外包3个、每个高约54到67米的空中大堂,突出"建筑在公园中"的空间艺术。地下二层公共走廊、办公和酒店及商业的公共大堂、空中大堂设置合适的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艺术品,还  相似文献   

20.
董琦  顾雯 《上海建材》2006,(5):28-29
建筑设计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空间,室内装饰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入和细化,而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提供什么样的功能,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室内设计师去发挥、展现设计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