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路径并行传输(CMT)是一个基于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的新传输协议,它使用SCTP协议的多宿特性,在一条端到端偶联中的多条路径上并行地进行数据分发,相对单路径传输具有聚合带宽、可以提高端到端吞吐量的优点.文中针对受限接收缓存下发送窗口是否受接收窗口影响两种情况分别对多路径并行传输进行建模,提出了基于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关联的CMT吞吐量模型.首先以轮为单位,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超时阶段、慢开始阶段和拥塞避免阶段的拥塞窗口进行了分析.其次,综合3个阶段传输情况,得到1个多路径并行传输过程中,稳态吞吐量关于RTT、RTO和丢包率的函数关系,它能够很好地估计多路径并行传输协议在受限接收缓存下稳态吞吐量.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验证了多路径并行传输吞吐量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已有的多通道并行传输中的流量分配方法不区分业务、也未考虑资源收益的问题,分析了业务参数模型,引入业务的收益作为多通道并行传输中流量分配的效益评价函数,通过将流量分配映射为带宽分配建立了基于收益最大化的多通道并行传输流量分配模型。基于边际收益递减法则,提出了一种边际收益优先的多业务流多通道并行传输流量分配算法,该算法先根据边际收益优先的贪心策略获取最大化收益的流量分配方案,然后通过调整业务在不同通道间的流量来保证业务的最低质量要求,最后通过典型业务实例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基于带宽比例策略的流量分配算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带宽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运营商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已有的多业务流多通道并行传输不支持业务流之间优先级的问题,将业务的优先级映射到多个通道,建立了具有优先级保证的多业务流多通道数据传输模型。基于排队论知识将模型抽象成多维Markov链,并使用两阶段的PH分布将多维Markov链近似成一维Markov链,采用矩阵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推导出系统的平均队长和平均等待时间。通过数值分析与简单多业务流单通道、多优先级业务流单通道、简单多业务流多通道这三种传输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管业务流达到率如何变化,多优先级业务流多通道并行传输模型中的高优先级数据包均能够获得较高的处理能力,说明了该模型能够支持多通道并行传输中业务流之间的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4.
SCTP-CMT是一种基于SCTP多路径并行传输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在SCTP-CMT实现过程中不能尽快启用所有可用路径同时传输数据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提出了一种IP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性能的评估方法.使用该方法对优化后的SCTP-CMT和TCP的传输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带宽、往返传输时延及接收缓存区大小等因素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在接收缓存区大小合适的情况下,使用优化后的SCTP-CMT在聚合带宽、提高传输吞吐量、增加可靠性等方面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7.
论文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片上系统(SOC)的多通道接收平台。它可对来自地面、卫星和有线等媒体的多路数字电视节目同时解码,并把它们转换成模拟基带信号。论文还讨论了基于计算机控制模型的实现,特别是时间片分配算法。该研究为我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过程中,实现模拟接收机对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问题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方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IP双向交互通道和HFC单向广播通道的特性,提出一种在有线电视网上实现数据可靠传输的优化方法。该方法融合IP网络双向交互通道和有线电视网单向通道构建了多通道协同传输系统,使用有线电视网单向通道和IP双向通道协同下发数据,使用IP双向通道交互信令,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高带宽的优势实现非对称的宽带数据通信;基于有线电视网单向保序的特性,优化了数据包的重传策略,使得丢失的数据包尽快地重传,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接收缓存阻塞,提升了传输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9.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3,(10):87-88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推出一款低功耗多通道双向射频收发器NCK2983,内置微处理器,独树一帜地具有并行接收最多三路通道的功能,而非顺序接收。该器件适合用于汽车钥匙和车身控制模块类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服务器缓存性能的核心是缓存替换策略,缓存替换策略直接影响缓存的命中率, Web缓存可以解决网络拥塞和用户访问延迟问题,提高服务器的性能.传统缓存替换算法的命中率往往不高,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谱聚类的多级缓存替换策略.该策略利用循环滑动窗口机制提取日志文件的多项时序特征和访问属性,通过谱聚类对过滤后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访问预测结果.多级缓存替换策略综合考虑了缓存对象的局部频率、全局频率以及资源大小能更好地对低价值资源进行剔除,同时对高价值资源进行保留.通过与传统替换算法LRU、LFU、RC、FIFO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将谱聚类和多级缓存替换策略进行结合有效地提高了缓存请求命中率和字节命中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有线网络中多路径路由的部署和异构无线网络的发展,通信对等双方存在多条IP路径的场景越来越普遍.由于传统的单径传输协议无法充分发挥多路径带来的好处,如何设计有效的端到端多径可靠传输协议来提高端到端性能并保证网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多条路径的差异性给多径传输协议的设计带来诸多的问题:分组乱序造成接收缓存阻塞,不合理的多径分组调度造成吞吐率的抑制,缺乏多径协同造成带宽未充分利用和多径异构性造成网络资源分配不公平.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对现有协议多路径协议进行综述,并指出协议发展的趋势以及开放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并行多路传输中数据调度算法存在的问题,基于MPTCP协议,提出了带宽预测和前向时延的数据调度算法(data-scheduling algorithm using bandwidth estimation and forward trip-time,DA-BEFT)。该算法充分考虑子流间传输时延差较大的影响,结合性能好的重传选路策略,减轻接收端因数据乱序导致的缓存阻塞,提高整个连接吞吐量。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DA-BEFT在子流时延差变化时能够提高带宽利用率,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3.
传输层多宿的端到端并行多路径传输(CMT)相比于SCTP能够同时选择多条路径进行数据块的传输。针对CMT的五种重传策略只能够选择多条路径中的一条进行数据块重传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据块重传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了SSTHRESH、LOSSRATE和CWND对传输路径性能的影响。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策略能进一步减轻由于接收缓冲区拥塞而造成的端到端吞吐量下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路径并发传输模型的整体性能在路径性能存在差异时会急剧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了获取通信路径传输时延的有效评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时延预测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数据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获取和预测数据块在各条路径上引入的传输时延,以按序到达为目标对多路径并发传输模型发送回合内和发送回合间的数据分配过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减少路径传输性能差异对多路径并发传输模型整体性能带来的影响.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默认的轮询数据分配算法能够取得较好的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终端的多宿主特性实现多路径传输是因特网协议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MPTCP和CMT-SCTP是目前比较成熟而关键的两个多路径传输协议,但在大规模应用前还需要作大量的性能测试分析研究。在本地测试床环境中,对MPTCP和CMT-SCTP多路径传输实际吞吐量的性能进行对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MPTCP和CMT-SCTP都能获得吞吐量的提高,但传输调度算法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介绍TCP基本机制的基础上,就数据流在拥塞控制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对TCP拥塞控制的改进机制进行了讨论,探讨了网络拥塞出现的原因及TCP拥塞控制的基本策略,论述了TCP拥塞控制的改进方案,并提出了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宿主设备的多个接口实现多路径传输、获取更多的网络吞吐量是因特网协议研究的热点。IETF所关注的MPTCP协议是当前比较成熟、关键的多路径传输协议。为了测试MPTCP在当前已部署的网络环境中的性能,分别在本地测试床、Internet环境测试场景和大规模多宿主系统NorNet测试床中对MPTCP多路径传输实际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MPTCP相对TCP虽能获得吞吐量的提高,但在非相似带宽链路的场景中其性能仍然不完善,其路径管理和传输调度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