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庆长垣油田开发区工业设施密集、城区干扰严重,常规的噪声压制方法存在伤害有效信号或去噪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基于不同频段地震噪声与有效信号的振幅差异,研究出一种分频压制地震异常振幅噪声的方法,其思路是依据地震异常振幅噪声在检波点集集中分布、在炮集随机分布的特点,将炮集记录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的频率子集,在各数据子集上识别地震强能量噪声并加以压制.采用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喇嘛甸油田地震资料振幅保真前提下的噪声压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黄土塬区,地表沟壑纵横,黄土巨厚,地震激发、接收条件差,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只能用于构造解释。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需要对目标层位的岩性及含流体性做出准确预测,已有的地震勘探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非纵地震勘探由此而生。非纵地震通过合适的非纵距,避开井口及地表层间产生的强次生干扰,能得到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如何解决黄土塬区基础静校正和叠前去噪是该区资料处理的难点,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运用非纵连片拟三维全息静校正技术和分频的区域振幅统计自适应异常振幅压制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黄土塬区某工区非纵测线的静校正及多种类型异常振幅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分频振幅衰减法将地震数据分为不同的频段范围,通过求取给定频率段不同时窗内地震样点的振幅强度,预测出强能量的噪声,以地震样点组的平均绝对振幅值作为标定,确定地震样点的振幅衰减曲线,采用时变的门槛值来有效压制强能量噪声干扰.东海某海域实际地震资料压噪处理的应用效果表明,分频振幅衰减法不仅适用于涌浪干扰、地震(船)干扰及强能量低频和高频干扰的压制,还能有效压制近道强能量剩余多次波,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4.
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域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利用多域变换,将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别最大化,从压制干扰波与提高有效波能量两个方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该技术根据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不同特征,分别在炮域,共炮检距域和超共中心点域,运用频率-空间域相关干扰压制,拉冬变换信噪分离,共炮检距域随机干扰消除,主频区域异常振幅压制,超共中心点域线性干扰消除,以及有效波识别加强等方法,在新疆,合理,南方山地等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震勘探中强声波干扰的压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产生的声波为非线性干扰波,能量强,频谱宽,利用常规的分频去噪和线性压噪方法难以将其去除,使后续的资料处理效果受到影响。基于声波具有非常稳定的传播速度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非线性变换手段压制强声波干扰的方法。方法原理是,首先对三维地震资料中含声波到达时间的某段记录(时窗)进行转换,将非线性声波时距关系转换为速度趋于无穷、波数趋于零的一组噪声;然后应用f-k滤波对这组噪声进行压制;最后,再通过逆转换得到声波压制后的结果。该方法易于实现,并只对声波到达时间处的小范围数据进行处理,数据量小,计算效率高。对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压制强声波干扰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东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用研究与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由于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含气异常的特殊性,致使含气异常或浅层地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低频、低速、低信噪比,同相轴下拉”的地震异常现象,使得对气区的地震勘探和认识较为困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柴达木盆地东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采用小道距,小组合距,小井深,小炮检距,高采样间隔,高覆盖次数、多井组合激发,多检波器组合接收,突出气区低频信息,突出目的层勘探的采集技术,依据工区的特点,资料处理重点突出含气异常区的去噪、反褶积、分频叠加技术等,总结了一套适合盆地气区勘探的高分辨率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沙漠区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存在"黑三角"强振幅干扰波,给资料处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黑三角"干扰波压制困难是目前沙漠区可控震源资料处理的技术瓶颈之一。探讨了沙漠区可控震源"黑三角"干扰波的形成机理,借助数值模拟正演,结合多地沙漠区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分析了可控震源与井炮的"黑三角"干扰波的区别。认为"黑三角"干扰波的特点有:近震源附近能量最强,随着离震源的距离加大能量逐渐变弱,呈杂乱不相干状态,频带从几赫兹到近百赫兹;能量强弱与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分布范围与低降速带的速度密切相关。开展了防假频时频分析异常振幅衰减、子波统计的异常振幅衰减、f-x域分频异常振幅衰减和非均匀相干噪声衰减等技术应用研究,进行了沙漠区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实际地震资料的"黑三角"干扰波压制处理和RTM偏移成像,结果表明:可控震源资料浅层的处理结果比炸药震源的好,其深层的处理结果比炸药震源的稍差。防假频时频分析异常振幅衰减方法和非均匀相干噪声衰减方法串联应用可获得较好的"黑三角"干扰波压制效果,同时依据多块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认为:在一般厚度的沙漠区的中浅层勘探中可控震源是可行的,但在巨厚沙漠区的深层勘探中可控震源还存在一定问题,采用深井炸药震源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强噪声干扰、信噪比过低是造成深层地震资料成像不佳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在时频域内将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应用于分频地震资料的噪声压制处理的新思路。首先,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构建地震数据的解析信号,将地震数据转换到时频域,在时频域进行分频变分模态分解;随后,分析有效信号与噪声在时频切片上的能量分布,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有效信号模态分量重构时频切片;最后反变换回时空域,达到噪声压制的目的。应用模型数据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去噪效果的影响;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压制较强的随机背景噪声,同时对陡倾角的线性干扰也有明显的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鄂尔多斯盆地巨厚黄土塬地区,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带非均质性强、沟中弯线受地形条件限制,测线成网困难、直测线采集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低,不能满足目前岩性勘探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在经过理论论证和生产试验后,逐步发展了一套针对黄土塬地区的非纵地震勘探技术,其原理是根据三维和宽线地震面元叠加压噪原理及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噪音特性,采用非纵观测系统,试验合理的非纵距来克服常规宽线叠加道集方位角窄的缺陷,以多束炮线、检波线激发接收,避开黄土塬近炮点的强干扰,达到合理的压制噪音,提高地震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及分辨率的目的,在室内处理中,经过静校正、去噪等一系列技术开展了高保真的处理方法攻关,所得剖面信噪比适中,反射内幕清晰,能够满足目前岩性勘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乾安城区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探区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但在一些城区还存在许多地震空白区,采用三维线束状特殊观测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工作。本文阐述了过乾安城区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其效果。由于城区内炮点缺失,必然造成小炮检距缺失,浅层资料不完整,采用正常观测系统难以达到采集目标。通过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城区炮点缺失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保证浅层资料的完整.同时可以有效增加覆盖次数,压制城区内的环境噪声;由于城区内小药量激发造成的深层反射能量较弱,因此采用在城外加密炮点,可以有效增加深层反射能量。该方法有利于城内、城外地震资料的衔接,有利于资料处理,便于野外施工,采用这种特殊观测系统可以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水平叠加的作用是压制随机噪声和消除多次波,但伴随的缺点是降低了地震资料分辨率,且模糊了振幅特征。为了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振幅保真,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拟合方法代替水平叠加。然而,这些拟合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如在提高信噪比方面的能力较弱等。本文从应用角度出发,讨论了时频域零炮检距拟合方法的特点及在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叠前消除各种线性干扰和多次波的必要性。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只要在叠前做好去噪工作,应用时频域零炮检距地震道拟合方法代替水平叠加有利于改善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振幅保真。  相似文献   

12.
已研究出了一种地震数据的炮检距汇集图显示方法,并用于确定浅层的钻井危险区。从常规的海洋地震记录取六组共炮检距单道数据显示于炮检距汇集图上,各个单道剖面从上到下一个接一个显示,纵向按炮检距排列,横向按共深度点排列。这样排列使得近地表地质变化的效应产生一些几何图像,它与震源或检波器变化造成的图像不同。显示中不仅利用反射数据,还利用折射数据。近道的反射数据显示在图的上部,用以指出声学界面的存在。远道上观察的折射易感受近地表变化。通过其旅行时和振幅变化可以确定声学层的性质。浅气层钻井危险区是深度小于700米左右的低速区。此区的地震反射有高振幅。穿过此区的折射因低速而有延迟,又由于透射损失而有衰减。由炮检距汇集图可将近道上的反射高振幅和远道上的折射延迟联系起来,从而确定危险区。按照地下速度分布情况,折射穿透深度大约为最大炮检距的五分之一。海上地震勘探中典型的最大炮检距为2,700米,可以肯定地鉴别地震测线上大约500米深度以内的危险区。根据常规数据的炮检距汇集图识别浅气层钻井危险区,比起根据专门的高分辨率危险区调查来说,主观成份要少些。因为前者既根据反射高振幅,又根据折射延迟来识别。炮检距汇集图可用来指出是否需要做专门的危险区调查。由炮检距汇集图识别出来的危险区可以用专门的危险区调查来做更详细的测绘。常规数据的炮检距汇集团可对浅气层钻井危险区的解释有显著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拗陷期地层的多个强反射界面产生大量层间多次波,降低了地震成像的振幅保真度和垂向分辨率,影响中深层目标储层的预测精度。有效压制多次波是提高地震成像品质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应用频率域拉东变换加权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层间多次波的叠前压制。“两宽一高”地震数据和测井资料的多次波分析表明,研究区多次波的数量多、阶次高、周期不同、能量各异,且多次波之间以及多次波与一次波干涉叠加,致使多次波的叠前时距特征不明显,有效压制难度大。在动校正后的CDP道集上,采用频率域抛物线拉东变换实现多次波与一次波快速分离;加权约束反演重构多次波,解决小炮检距多次波重构及有限炮检距引起的拉东域能量模糊现象;由实际地震道自适应减去重构的多次波,避免损伤有效信号。叠前压制层间多次波提高了研究区地震成像的振幅保真度和垂向分辨率,有利于薄层砂体预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面微地震资料强周期干扰和随机干扰突出的特点以及单一去噪方法无法有效压制噪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单道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振幅比的联合去噪方法。首先利用单道微地震记录构建分解矩阵,使矩阵各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然后对分解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选取数值居中部分奇异值进行矩阵重构,以达到压制单道微地震记录强周期干扰的目的。其次采用具有伸缩特性时窗的振幅比法改善有效信号与随机噪声的统计特性差异,有效压制微地震资料中的随机噪声。理论模型数据和四川某地区地面微地震射孔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联合去噪方法有效地压制了微地震记录中的噪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单一去噪方法无法较好突出微地震有效信号的不足,为后期微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对输入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信号的振幅保真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叠前反演地震数据的前期处理中,根据地震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叠前去噪方法和参数是保证叠前反演效果的关键。J油田L地区三维地震数据存在强能量干扰、面波及多次波,为此进行了针对性叠前去噪,利用强能量干扰压制、面波压制、多次波压制和叠前随机噪音压制等叠前去噪技术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利用道间振幅、平面振幅和空间振幅等技术进行了点、面、体多方位地震数据振幅监控,结果表明,叠前去噪技术能有效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且振幅保真度较高,极大地改善了叠前地震资料的品质,为叠前地震反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图11参7  相似文献   

16.
陕北富县黄土塬侵蚀地貌区地表巨厚的黄土盖层沟壑纵横,高程变化剧烈,复杂的近地表结构、严重的高频吸收衰减和多种类型的干扰波,导致常规处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无法满足后续地震成像处理和储层预测的需求。针对黄土塬区复杂地表静校正难题,提出了“先低频、后中高频,逐步逼近”的静校正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该区噪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用“多域联合,先强后弱”的串联去噪配套技术进行叠前高保真噪声衰减;利用保持振幅的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差异,统一资料的品质;通过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叠后进一步拓宽频带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处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陕北富县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富县黄土塬侵蚀地貌区地表巨厚的黄土盖层沟壑纵横,高程变化剧烈,复杂的近地表结构、严重的高频吸收衰减和多种类型的干扰波,导致常规处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无法满足后续地震成像处理和储层预测的需求。针对黄土塬区复杂地表静校正难题,提出了"先低频、后中高频,逐步逼近"的静校正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该区噪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用"多域联合,先强后弱"的串联去噪配套技术进行叠前高保真噪声衰减;利用保持振幅的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差异,统一资料的品质;通过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叠后进一步拓宽频带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处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和12井三维地震工区的地表结构复杂,不仅发育折射波、面波、强能量噪声等原生干扰波,而且发育多次折射波等次生干扰波。去除此类干扰波是确保有效波成像的关键。因此,有针对性地应用锥形滤波去噪和分频噪声压制技术去除了和12井区的原生、次生干扰波,有效提高了该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9.
去噪技术在新疆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地震资料的噪声特点 ,针对地震资料存在的浅层多次折射、面波、多次波、工业干扰等噪声 ,提出使用视速度滤波、内切滤波、相关系数滤波、ZMU L T等处理方法衰减噪声 ,提高有效波的信噪比。叠前去噪是进行噪声压制的主要处理阶段 ,叠后去噪是对叠前去噪的补充 ,从而使地震资料信噪比明显提高 ,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海上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中的点源干扰能量强,横向变化幅度小且出现位置不固定,极大地影响了海上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和解释精度。采用了基于形态学的噪声压制技术对点源干扰进行处理,设计了形态学滤波器分离点源噪声和有效信号,实现了点源干扰的压制。采用该方法对模拟地震资料和海上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并与传统的F-K去噪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成功压制点源绕射干扰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始地震信号的低频信息,完全恢复了信号与噪声重叠处的有效信号振幅。处理过程中,该方法不受随机噪声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抗随机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