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胡尖山油田A201油藏主力开发层系为长6油层,2009年投入开发,开发井网形式为480 m×150 m菱形反九点井网,经多年注水开发后,区内出现不同长度的贯穿裂缝,表现出主向油井水淹,侧向油井不见效,油藏开发效果差。本文对A201区长6油藏开发特征及储层进行精细解剖,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下步剩余油挖潜建议,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吴起侏罗系油藏为边底水油藏,采出程度低,剩余地质储量大,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剩余油认识不清。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认识X286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降低油藏挖潜风险;X286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为隔夹层分布、边底水。指出X286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区为底水锥进区域、地层物性改变区域,为后期挖潜指明方向,同时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本工作综合应用油藏动态综合分析法、小层沉积微相法、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入手,对王102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局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井间滞流区;并针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利用侧钻、打新井等多种工艺措施手段挖掘剩余油潜力。区块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提高3.6%,增加可采储量21万吨。  相似文献   

5.
王集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受断块构造格局制约,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并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开发过程中平面调整难度大,致使王集油田处于低水驱控制程度、低采出程度、低采液速度、低采油速度。为改善开发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剩余油挖潜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卫22块是卫域油田的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构造。针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层 间和层内挖潜方向不明确等不利因素,应用相控理论指导储层与剩余油分布研究,采用层拉平的分析方 法,精细地层对比,细化地质模型,突出数值模拟与油藏工程方法的结合,提高了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 并通过运用双靶定向钻井、分层改造、分层注水、调剖、打塞等工艺技术集成,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含 水期中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挖潜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剩余油挖潜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濮城油田文51块沙二下油藏特点,细分了流动单元,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了微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建立了油藏构造、砂体及储层物性三维模型。通过各种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密网络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油藏开发调整措施,使油井含水下降,产量增加,提高了水驱采收集。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喇嘛甸油田剩余油挖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针对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状况,从沉积学理论入手,对萨、葡储层进行精细解剖,揭示了储层沉积模式及非均质特点,林成因上分析特高含水期萨、葡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喇嘛甸油田萨、葡储层的剩余油一般富集在点坝砂体顶部、边部,主要条件是注采方向与渗流方向不一致,而其他类型砂体形成富集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砂体物性变差、注采不完善、滞留区未射孔及井网控制不住等类型,措施调整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0.
按照剩余油分布尺度,可以将剩余油分为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两大类.剩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开发调整的基础,对改善注水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沉积微相法、动态分析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的剩余油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和井网适应性,井网与裂...  相似文献   

11.
"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温静 《特种油气藏》2004,11(4):50-53
利用物理模拟驱油机理实验、岩心观察油层水洗状况、微观驱油实验、示踪迹监测、碳氧比、中子寿命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断块各小层砂体水淹模式图及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详细研究了该断块的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探索出针对“双高期”老油田不同剩余油潜力区分布特点进行挖潜对策的综合调整模式,为同类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ZW油田构造位置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Z②号断层下降盘,为一滚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了的断块油田。投入开发30多年来,目前已处于"三高"阶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地质综合研究、在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手段、结合剩余油监测、动态分析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潜力区域;并通过动静态综合分析,总结油藏的水淹模式,然后通过微观实验和油藏数值研究水淹模式,最后通过剩余油检测手段验证模式的正确性,在通过不同的水淹模式分析全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剩余油分布的潜力区,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油房庄油田D5油藏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原始的油水关系已经发生改变,油藏局部水驱不均,平面、剖面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油田稳产和剩余油挖潜成为现阶段的主题。本文从D5油藏的水驱规律入手,探讨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挖潜研究,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下二门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二门油田是典型的断块油田 ,经过长期高速开发 ,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文章概述了下二门油田剩余油总体分布状况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并从沉积模式、地质因素和井网因素三大方面对核三段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可应用于井网的进一步优化部署  相似文献   

15.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属于两套层系局部叠合,两套井网独立开发油藏.其中K4-1层砂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为岩性油藏;K4-2层砂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为构造-岩性油藏,底水较发育,以直接接触为主;K4-1物性好于K4-2.研究区目前K4-1、K4-2层水驱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特征不清晰.本次研究先从剩余油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剩余油控制因...  相似文献   

17.
靖安油田大路沟三区属低渗透油藏,经过10余年的注水开发,目前综合含水78.7%,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剩余油高度分散,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法、动态测试等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步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同时开展加密调整挖潜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油三厂侏罗系老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油水分布情况日益复杂。挖掘剩余油是侏罗系老油田目前开发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近年来侏罗系老油田调整和挖潜经验,总结了剩余油研究方法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对该类油藏提高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吸收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的构造,储层,流体特征及油藏开发特征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定量描述,为油田开发下一步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并总结出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形成剩余油定量表征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应在三维地震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利用数值模拟等定量化描述手段,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作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