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lanning》2015,(6)
桥梁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而系统全面的识别出这些风险因素是十分关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是项目管理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在此法的基础上结合风险分解结构(RBS),构建出风险分解矩阵(RBM),将风险因素对应于每项子工作,详细地对整个桥梁施工过程进行风险识别,为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装配式建筑日益受到关注。然而,这种建筑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施工风险。首先,从环境、管理、作业人员、技术、材料/设备5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识别出22个施工风险因素,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主观权重,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客观权重,并进行组合赋权;最后,以云模型为基础,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云评价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识别施工风险等级和重要风险因素,验证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行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不仅在施工和技术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投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选用上也存在差异。从政策、市场、技术、经济及管理 5 个层面进行投资风险影响剖析,据此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以及 SEM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案例,实现对装配式项目投资风险的定量评价,为装配式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9)
针对煤矿开采系统复杂,安全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提出WBS-RBS与故障树耦合的风险辨识与评价方法。在对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采煤作业分解结构(WBS)和采煤风险分解结构(RBS)结合得到风险矩阵,分析辨识采煤过程的风险源。然后将辨识结果与故障树耦合,借助Free Fta故障树分析软件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三种主要事故进行敏感度分析。最后根据敏感系数值将风险源划分为三级,并对分级结果进行分析,为煤矿开采风险辨识与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盾构法整个掘进过程为对象,根据盾构法施工阶段的工艺步骤,结合以往经验及研究成果,运用盾构法施工风险识别的三维程式方法确定风险识别的范围和对象。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树和RBS风险分解结构树耦合,梳理盾构法施工基本工序单元与风险因素的对应关系,构建盾构法施工风险因素识别WBS-RBS结构矩阵,并据此建立过海通道盾构法施工风险因素矩阵,识别出过海通道盾构法施工关键风险因素。以期对过海通道盾构法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风险识别工具,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风险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为例,探讨了软土地区大型城市既有地下结构扩建改造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特点,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风险分解结构(RBS)分析法,从人员安全、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等角度对既有地下结构扩建改造施工安全风险进行了识别,建立了风险清单。初步评估了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提出了既有结构失稳或坍塌、支护体系失稳或坍塌、支撑失稳、地下水管涌与流砂、模架体系失稳、新旧结构体系失稳或坍塌以及周边设施变形或损坏等风险事件为不愿接受风险。结合施工案例分析,制订了既有地下结构扩建改造施工主要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文曦 《四川建材》2020,(5):223-224
住宅工业化装配式PC构件对目前建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具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也给工程的安全进行带来了一定风险,本文分析了住宅工业化装配式PC构件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吊装作业风险、PC构件安装风险、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成果直接影响后续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质量,为有效解决设计阶段风险所造成的项目进度、成本、质量问题,从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角度出发,对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通过文献整理方法识别出该阶段主要风险并发放调查问卷,利用所获取的有效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成本受设计阶段风险影响较为显著,且主要来自于技术风险,设计—生产—安装各环节间缺少协同管理平台、构件划分不合理等是设计阶段率先考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该阶段发展建议,为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具有“四节一环保”的优点得到全面推广。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运输和现场装配等多维空间作业,而其特征和施工特点决定对于装配式建筑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评价复杂程度高,且风险易叠加。因此,开展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研究具有其重要性。分析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管理特点,引入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价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将其应用于具体项目中,为装配式建筑安全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污染少等优势,在建筑行业尤其是保障类建筑和应急类建筑中应用广泛。为了形成较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文章着重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探寻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要点,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的应用和实施。利用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创建BIM建筑信息模型,结合BIM类软件Revit、Fuzor、VR、Lumion等软件,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动态安全管理;并结合实例,验证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上述安全控制技术可有效控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国今后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运输和现场装配等多维空间作业,安全风险易叠加,极易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因此需 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状况进行预警,做好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从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出发,结合装配式 建筑特点,逆向分析影响施工安全的主因,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标权重,结合可拓综合评价法,将 安全预警等级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级,逐层计算关联度,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预警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 于具体工程,验证其可行性,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关键建造质量风险因素,提高相关方质量管理水平,对建造质量风险因素进行收 集归纳,建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 TOPSIS 和变权法改进的 FMEA 风险评价模型。 考虑装配式混凝建筑风险指标评价要素状态值的多变性,将惩罚型变权法引入评价要素客观权重确定中,建立各风险指标 评价要素的加权规范化矩阵,再利用 TOPSIS 逼近理想解的原理进行风险排序,得到风险优先等级,并结合实例验证该方 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装配式混凝土建造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能耗计算和优化过程具有降低建筑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潜力。基于能耗分析的目标和系统范围,制定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能耗清单和计算公式;对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能耗清单进行基于 IFC 标准的扩展表达,将扩展后的能耗清单关联到装配式建筑项目的 BIM 模型中。并以南京某项目的预制柱为例,验证了 BIM 技术有利于计算工厂生产预制构件的能耗水平并实现能耗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评价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提高相关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装配式建筑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 COWA-G1 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 Vague 集理论对关键指标进行筛选,从而构建出全面系统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层级指标的内涵及特征采用 COWA 算子和 G1 法对其分别赋权,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建造全过程各阶段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青岛市万达小学建设项目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质量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识别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构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合不安全因素搜索分析法,对影响因素风险高低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瓶颈因素。研究表明: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外部环境、战略计划、组织关系、科研力量、采购、制造、装配、运输与交付;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链成熟度、新材料、建筑规范及行业标准、部品集成化程度、构件制造成本是影响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施工安全评价是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构建一个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模型。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M)的优势,形成组合权重方法。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安全水平评价。对XC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装配式技术建设特色小镇项目,既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又能实现绿色生态、快速建造的新型城镇化需求,但却存在投资大风险高的问题,可以通过 PPP 模式尝试解决。将 PPP 模式与装配式技术联合应用到特色小镇建设中,重点研究 PPP 模式、装配式及“PPP 模式+装配式”特色小镇项目主体关系,分析不同模式下的主体博弈过程。通过对比发现,“PPP 模式+装配式”特色小镇项目的主体关系最复杂但综合效益最高,并提出建议,以促使各主体关注改善关系协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