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杨睿 《建筑》2010,(14)
建筑,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宝贵物质遗产,是历史的一种可见的载体.地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结晶.正是由于建筑所反映出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丰富多彩,这也是建筑魅力的所在.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必然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4,(4)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设计师忽略城市的本土性格,容易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所以如何运用建筑文化改善城市特色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维持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现代城市尤为重要。本文以沈阳地域性建筑为例,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把沈阳地域性建筑分为五个时期:满清时期、日伪时期、民国时期、革命时期、工业时期来分别解析沈阳建筑地域性文化的表达,以期为解析同类型城市的建筑地域性文化做铺垫。  相似文献   

3.
黄琼 《中州建设》2007,(9):33-33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东方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性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发展地域性建筑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现代建筑的全球化趋势,面对全球的自然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本文重新挖掘地域性建筑的特征与价值,理性对待地域性建筑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玲  欧涛 《建筑知识》2013,(11):5-5,21
地域性文化和室内设计彼此联系紧密,其通过室内设计展现出地域建筑文化和地方性民族特色,并表现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设计思想。本文就此论述了地域性文化、室内设计和地域性文化室内设计的概念,分析了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并提出了地域性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设计、视觉设计和技术设计上应用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或者说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领域的探索,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早已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话题,特别在提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强调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时候,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过去,希望能寻找出新的途径,以改善我们日趋恶化的环境;找出一种既能反映我们时代精神又融汇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建筑设计新方法。涉及到历史建筑,必然与具体的地域相关联。我们知道,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建筑文化的差异性,而人类经验的差异性又常常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复杂性。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无论从材料的选取…  相似文献   

7.
伊玛德 《华中建筑》2006,24(10):188-193
地域性建筑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综合纪实,建筑设计要良好结合地域性气候和基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基于各种社会理念的内部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地域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果。客观上.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与建筑设计均反映了一定地域气候的特征。阿拉伯干热地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反映地域环境与文化,构成了较独特的建筑空间与形态。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是对特定地方特定自然因素和特定文化因素的表达,体现了建筑与所处地域的必然联系.因而地域性也是人居环境设计中所要反映、表达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内容,构成人居环境地域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9.
徐洪澎 《城市建筑》2011,(10):15-16
说起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性问题。受到广泛认同的建筑地域性的含义是“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即强调建筑与特定时期地域文化的关系而非建筑或是其特定文化环境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展视域.从更宏观、更整体和更动态的视角研究建筑的地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戈仕钊 《城市建筑》2021,(12):73-75
地域性建筑研究对于文化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旧城风貌和新城设计研究的补充与完善.材料作为建筑的构成要素,其自身的"物质性"承载了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质.以绩溪博物馆为例,从"材料选择""营造技艺"和"空间场景构建"的角度探究材料作为物质载体如何继承和发扬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剖析材料表达的场所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地域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我们应充分挖掘其优势,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改造中。研究在实地考察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为什么既有建筑要改造、传统地域建筑有哪些优势特征、又以怎样的思路进行既有建筑改造,为传统地域建筑优势融入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筑色彩的地域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地域差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建筑色彩作为一种建筑语言,在建筑视觉形态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建筑的地域特征日渐消失,有识之士、地方政府和专业人员,首先从建筑色彩着手,试图重塑和保护地域特征与文化。本文参考文化地理学理论,分析建筑色彩在起源、发展过程中与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研究建筑色彩传播类型以及探讨通过制定建筑色彩管理制度来加速地方建筑色彩文化沉淀的可能性。通过对一些地域特征鲜明的建筑案例的色彩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和设计要求,着重建筑色彩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性的主动追求和地域特性的着意表达,是当代建筑文化及其地域建筑创作的发展走向。研究从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层次解构建筑文化系统,探讨文化系统整体观下的地域建筑创作及其“原型—现行”表达模式。研究认为文化层次分析是符合文化系统原理并能具体指导地域建筑创作的有效方法。基于文化层次分析的地域建筑“原型—现行”表达是一个广义理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厦门大学嘉庚楼群具体建筑创作实践予以例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地区祠堂的代表,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江西地域建筑文化的典型范本。该文研究了吉安祠堂的地域性建筑形制,在二者基础上指明了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会馆在其他地区传播的祭祀原型。该文所引用的大量图片都是来自于现场建筑测绘的一手资料,在研究中,通过对图纸和尺度的分析论证,结合吉安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得出吉安祠堂的建筑形制样式有大式、中式、小式三种,在向外传播中,吉安祠堂的喜鹊筑巢的门楼样式成为代表性地域建筑样式。传播性视角的切入,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江西会馆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重庆独特自然环境和多面文化特征的分析,指出抗战陪都时期形成的建筑风格作为城市人文的集中体现,为打造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提供了丰富的文脉资源;重庆陪都建筑风格的保护利用,是对地标建筑进行新定义:由点及面,以风貌的整合取代个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16.
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往往需要涉及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其历史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是研究某一时期乡土建筑的重要资料,本文立足于建构理论的视野之下,通过对重庆部分地区碉楼建筑的调研、测绘等研究,对传统乡土建筑碉楼在建造方式、材料应用、技术手段、细部构造方面进行解读与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并且能够引发对乡土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凯 《重庆建筑》2012,11(10):1-3
重庆近20年的建筑发展如同现代建筑思想转变史的缩影,反映了重庆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扩散、转变及地方经济崛起后,建立起稳定的地域建筑文化之趋势。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纪念馆是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而建设的纪念性展示建筑。红色文化地域性表达的本质是将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特质内化于设计概念,以红色文化纪念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枢纽,无论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在“此地”或“异地”,都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使观者触景生情、身临其境地体会红色文化内涵。以沂蒙红嫂纪念馆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为例,从场所环境、历史场景、地方技艺以及地域元素、叙事情节、空间情境等方面,对两座不同地域特征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建筑进行解读,为新时代的红色文化纪念馆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胡彬 《城市建筑》2014,(14):42-42
建筑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它代表了社会与自然地融合。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和民俗风情也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对当地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了解,将不同的地域文化通过建筑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建筑千篇一律,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意识加深,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对建筑性质及本质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客观论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及美学原理,形成具有一定韵味和文化内涵,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契合,是地域性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该文针对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国际式风格泛滥的问题,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寻求一种积极延续地域性建筑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