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梳理川渝地区石窟寺中所见唐宋建筑史料,建立了川渝地区唐五代时期斗栱、建筑形态和组群关系的形制分期,并就石窟中所见部分大木作形制与现存建筑遗存进行对比,补充论证了部分建筑形制的发展历程。研究揭示了川渝石窟寺仿木构建筑史料的主要历史价值: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川渝唐宋木构建筑遗存的缺失,二是见证了唐宋时期北方与川渝地区之间建筑形制的源流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
“天宫楼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唐、宋等时期建筑形象为蓝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的观念所塑造的建筑形式。本文以《营造法式》为参照系,对东方药师净土变中“天宫楼阁”的单体类型与组群方式作了初步的梳理。从单体类型看,其包含了《营造法式》天宫楼阁中的殿身、茶楼、角楼、挟屋、行廊,但未见龟头屋; 也包含了《营造法式》中不存在的亭、塔、三门、钟楼与经楼等。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东方药师净土变时间上先于 《法式》,且有一个演进过程,也因为药师信仰的现实与功利性。其组群方式主要有:前景敞开式一进院落型、前景敞开式两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一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两进院落型。本文进而选择东方净土变中几个“天宫楼阁” 案例,还原到其文化背景中作图像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南石窟寺内雕刻着大量的唐宋建筑形式,这些建筑部分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基础数据,可以将其中的建筑类型总结为殿堂、楼阁、城楼、塔、经幢、桥梁等。从建筑组群布局来讲,西南石窟寺中表现的建筑组群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以殿堂为主轴的中心式布局;其二以廊院为特色的院落布局。  相似文献   

4.
西南石窟寺内雕刻着大量的唐宋建筑形式,这些建筑部分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基础数据,可以将其中的建筑类型总结为殿堂、楼阁、城楼、塔、经幢、桥梁等。从建筑组群布局来讲,西南石窟寺中表现的建筑组群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以殿堂为主轴的中心式布局;其二以廊院为特色的院落布局。  相似文献   

5.
学者们在考察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时,由于缺乏直接的实物资料,往往借助间接媒介进行研究,如绘画、画像砖石、石窟雕刻、建筑明器、石阙、房屋形棺椁等。人们多以此为依据,来认识当时建筑的外观形象、平面布局甚至结构做法。  相似文献   

6.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2023,(4):39-45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20,(4)
石头如何仿木构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点,因为几乎小半部中国木构建筑史都需要石木佐证研究才能完成。以中国营造学社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前提,对西南地区的汉代石质建筑遗存展开研究,揭示出石头仿木语言体系中,因环境、结构、功能不同而带来的空间表达差异,以及石质空间对木构空间的仿译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148窟是盛唐敦煌大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其中的塑像、壁画与洞窟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同时制作完成。148窟中的经变画涵盖了当时最流行的几种类型,涅槃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天请问经变。这些经变为了凸显佛国世界的庄严、宏大,运用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佛国世界的建筑,这些建筑形象基本是以现实中的建筑为参考,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文章将对148窟东壁南侧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的建筑进行解读,从而探索唐代建筑群的组合可能,以及建筑单体所具备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科学 技术 登峰造极:中国木构建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绳 《中外建筑》1998,(3):17-18
1 中国木构大屋顶建筑 中国建筑7000年已基本形成了以木构架大屋顶为主的体系。完成于北宋的《营造法式》,成为中国木构建筑辉煌历史的佐证。在这部36卷巨著中,从制度、工限、料例图样4大部分对木构建筑进行了讲述。充分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千年之前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中国的木构建筑在台基、柱、梁、枋、檩、椽构成的结构上,建筑外观则从栏杆、柱枋、门窗、屋檐、墙顶、瓦当、吻兽、天花、藻井、彩画等各部细作上形成了中国传说建筑的独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崖佛寺是指石窟寺发展的晚期,直接在天然崖壁上雕凿佛像而不开洞窟(即摩崖造像),并依山靠崖修建木构建筑而形成的佛教寺庙。 石窟寺最早产生于印度,是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古印度石窟寺主要有毗诃罗窟和支提窟两种空间型制。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木构建筑体系的影响。加之宗教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12.
系统介绍了瑞士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应用,结合案例分析木构建筑在过去百年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比传统和现代木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了木构建筑发展中文化价值和技术创新所发挥的作用,旨在为木构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怡然自得在“康乐”当你步入上海康乐小区,映入你眼帘的是那匠心独运、造型新颖、美观大方、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住宅组群。这些住宅组群在绿树、花草,建筑小品、艺术雕塑的映衬下,更显得建筑轮廓清晰、夺目;建筑风格高雅、独特;建筑技术精湛、完善……。真可谓:巧...  相似文献   

14.
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群众繁衍生息的载体,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较高民族代表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侗族木构建筑星罗棋布。本论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侗族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整理当前该地区侗族木构建筑受传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保护传统侗族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和进行设计创新的紧迫性。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保护和设计创新提出了三点策略:一是采取"博物馆"保护模式,对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整体保护与传承;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保护模式,制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地方技术标准;三是采取"现代+传统"保护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侗族木构新型建筑  相似文献   

15.
重庆忠县石宝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独特的非独立式木结构技艺而备受称赞。石宝寨是我国现存最高和层数最多的非独立式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木构建筑发展的重要补充和佐证。从石宝寨的结构特点和木结构技艺着手,深入分析石宝寨结构中的“非独立式木结构”,即特立独行的唯一傍崖式建筑,提出与石宝寨与时俱进的保护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拥有至少7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榫卯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关键构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解读建筑文化的符号。因此,文章从语义阅读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构件的联结作用、方式、形态等,探析其建构中的思想、智慧及蕴含的深远传统文化语义,以期“见微知著”,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表征和建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白的重要材料。本文淡化对仿制木构的研究,转而强调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建构出的塔内塔外、塔身塔基相互关联的复杂宗教空间。本文以杭州闸口白塔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吴越砖石佛塔的发展,认为闸口白塔的微缩尺度、建筑细节、图像程序为该区域佛塔的“模型”。进而分析吴越新型的砖石佛塔如何将建筑、图像、舍利等要素,系统地与礼佛空间结合,建立吴越砖石佛塔最重要的空间语汇与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鹏 《新建筑》2005,(5):14-16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对中国木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很多地区使用木构建筑,但是对木构建筑的隔声研究很少。文章介绍了木构建筑的一些隔声措施,利用木构建筑的隔声措施优化和改造房屋的案例。通过对木构建筑隔声措施的归纳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以此来改善木构建筑的声环境提高木构建筑的舒适度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插拱研究     
插拱研究李向东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构件。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建筑各部构件在中国建筑中所占位置最重要的莫过于斗拱,斗拱演变的沿革差不多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演变史”。由此可见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木构建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