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2012,28(5):42-46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的本质就是社会经济和物质空间的秩序重构,转型时期公共空间的矛盾来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针对社会与空间之间这种循环往复.彼此影响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空间"互动的工作思路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空间"逐层引导的策略路径.明确了修正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建立空间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把空间规划上升为公共政策的策略性主张.并提出对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内部完善、外部耦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外多中心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中心性是(后)现代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共同趋势.本文介绍了多中心性最新发展理念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特点,井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欧洲空间发展远景规划和美国大城市地区为例进行典型分析和比较,总结多中心规划或发展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维度的特点.最后,在规划实施尺度、战略规划、形成动力、中心区载体、空间与社会经济联系、规划的制度建设和整体考虑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和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旁绿地的可达性和灵活多变性使其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空间,同时带动了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以达到综合效率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若干个街旁绿地的环境位置、空间布局、社会性活动的密度、频率等方面分析研究,试图寻求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街旁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社会网络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和旅游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通过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值与各旅游环境评价指标位序关系的对比分析,剖析不同区域耦合协调分异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优化两个层面提出上海旅游流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城市中的可见要素,过分强调物质实体,自然对地下空间这个不易被直观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所忽略,从而导致发展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视角。研究通过挖掘各类城市发展内在因素的复杂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策略化的探索地下空间对于地面空间调整和优化的途径,从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下与地上分离倾向。研究结果表明,地上与地下空间耦合的过程体现在使其各要素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整合关系,即功能的耦合、形态的耦合和场所的整体。由此,地上地下空间多重耦合就需要两者在各个层面上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并由此逐步产生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中的形态区域概念,对广州市华林玉器市场地区的街道系统、地块划分及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划分出不同形态区域,探讨各个形态区域的形态特征及动力因素,并总结该地区在城市层面及地区层面的形态特点。研究表明,城市形态与地区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商业业态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通过对物质空间形态的研读,结合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才能更好地解读城市形态演变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多中心性是(后)现代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共同趋势。本文介绍了多中心性最新发展理念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特点,并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欧洲空间发展远景规划和美国大城市地区为例进行典型分析和比较,总结多中心规划或发展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维度的特点。最后,在规划实施尺度、战略规划、形成动力、中心区载体、空间与社会经济联系、规划的制度建设和整体考虑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和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住区风环境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以及人的健康和舒适程度。通过调查分析合肥市混合住区现状,从不同规划布局、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建筑朝向三个方面得出合肥市混合住区的典型布局形式。同时运用软件Phoenics分别模拟了在夏季主导风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影响下的三方面住区空间布局室外风环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南部开敞,北部紧凑式的布局、偏向与东西向的夹角控制在15°左右的住宅;西面开敞式空间布局的住区在合肥地区混合住区群体空间处理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宋彦  张纯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1):98-103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城市物质和社会空间,达到抑制城市蔓延、促进社会多元化的目标.本文对新城市主义政策在美国实施近30年以来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进行反思与评估,发现新城市主义社区虽然改善了社区内部物质空间的设计,但并不能彻底促成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和城市社会多元群体的真正融合;新城市主义设计促使房价增长更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空间分隔.这说明,即使社区物质空间按照新城市主义原则来设计,也未必能实现其所倡导的社会融合与和谐的目标.文章最后对新城市主义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绍兴袍江世纪街地块的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探索怎样在原有地域文化基础上,通过整体布局的规划、空间形态的塑造,来营造即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空间模式和居住形态的住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测算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2007—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产业-人口-空间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一、时间上,2007—2018长三角综合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各系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跨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二、空间上,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江苏领跑,协同上海和浙江带动安徽快速发展的格局.最后,文章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源  王竹  邬轶群  裘知 《风景园林》2023,30(3):122-129
【目的】在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中,历史上的江南水乡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激发并推动了地区发展。研究旨在厘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城镇要素和水要素的双向作用关系,进而揭示地区城镇群组织的在地智慧。【方法】基于地图资料的梳理、归纳和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空间工具对民国时期浙江北部平原水乡城镇群的地理分布特征、河流组织逻辑和“镇-水”关系进行推演。【结果】在宏观区域尺度,将组织机制归纳总结为“中心-边缘”“聚落-河流”“城镇群-水网”3个方面的特征。【结论】在历经百年的环境变迁和演化过程中,水乡城镇不仅是地区历史文脉的物质延续,也是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双向选择和互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可在未来环境适应和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发挥集群协同的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14.
自然通风及分层空调在大空间建筑中均有单独使用,而将两者结合使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采用自然通风耦合分层空调方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单独采用分层空调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耦合送风可以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室内空调能耗,是大空间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战略地区”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空间的生产”理论,将珠三角战略地区的发展划分为“工业化主导(改革开放至1990年代末)”、“城镇化主导(2000年代以来)”和“创新驱动主导(新时期)”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战略地区“空间的生产”的背景、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地区是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与权力联盟下“空间的生产”的典型代表.不同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下,社会资本在不同领域的积累和循环则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战略地区.战略地区的发展必须顺应客观市场规律,只有政府权力引导、市场资本投入和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战略地区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各类“创新空间”或许是今后一段时期战略地区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郭凌云  张蕾  宋歌 《中国园林》2005,21(7):37-38
介绍2005年第42届IFLA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的构思过程和主要内容.方案选取颐和园与中关村之间、受古代皇家文化与现代快速城市化双重影响的六郎庄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物质、文化环境和治安状况日益恶化的症结所在.针对六朗庄在临时过渡状态中濒于消亡的社会文化网络,将该地区的社会网络重构过程分解为"物质景观网络重构"、"本地社会文化网络复兴"和"流动人口租住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3个步骤,尝试为其寻觅一种安全、和谐、人性化的发展道路,并为此类城市边缘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平稳过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绍兴博物馆的设计思路,是受到绍兴的文化历史底蕴、自然山水和民居建筑的启发.绍兴博物馆的设计尊重环境和历史,依山面水、半掩半显.项目特点主要是恢复府山的山体绿化,保护山与城市的视觉通廊,构筑开放的公共空间,以三片高大毛石墙缅怀古城历史,造型吸取当地出土青铜器特色.该博物馆的设计试图走传承文化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孟志军 《城市开发》1997,(10):23-24
绍兴城市局部用地定性“非定论”化探讨●孟志军长期以来,绍兴城市规划过于注重物质空间环境的塑造,而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缺乏理性的评估。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及性质的定位,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错位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对绍兴城市局部用地定性“非定论”化的...  相似文献   

19.
刘昆 《城市规划》2017,(11):65-71
国内的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拆旧建新"的环境跃迁体现为政治与经济指导的社会正义;另一方面在缺少对地方文化的敬畏中忽视了空间正义,诸如城市生态、环境织理以及社区单位等被现代性改变了,既是断离的也是异质的。文章着重对城市环境跃迁中的偶然性构形、尺度形式重构、空间物质消费,以及空间物权变化中权利更替与利益分配进行了批判性探究。最后提出,社会的欲望体系应该在注重差异平衡中践行至善,即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人类的共同契约与公道,同时也是社会与空间正义之情境。  相似文献   

20.
试验样地包括杨树片林、禾本科草坪和以丁香为主的灌木林。利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对3个样地周边的湿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梯度变化进行观测。每天测3个时段,每个时段持续90min,一周内选择气候相同或相近的天气重复做3次。实验结果描述了3个样地的湿度效应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该研究对探索绿地和非绿地之间的物质交换特点与规律,揭示和描述不同植物群落的湿度效应时空格局,对于北部地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