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也是维系生态系统的要素,鞍山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保护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饮水安全,改善和修复生态系统,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鞍山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本文分析了该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为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饮水安全,改善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受水区将形成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城市中水等多水源的供水系统,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制定科学的运行管理规则,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城市供水保证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受水区将形成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城市中水等多水源的供水系统,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制定科学的运行管理规则,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城市供水保证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大中型城市供水频频告急。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大中型城市引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对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思考意见,对全国类似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地下水压采和水源置换工程的实施,城市供水安全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以沈阳市为例,基于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沈阳市压采后的地下水环境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地下水压采和水源置换后沈阳市供水安全面临的风险,探讨规避城市供水风险的措施,旨在为推进地下水封井压采、水源置换及构建城市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甘肃省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研究紧密围绕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通过对全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兼顾考虑工农业供水和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保护,因地制宜确定维持地下水良性循环的合理生态水位(埋深)控制目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量(可开采量)控制目标,形成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红线方案,为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8.
南阳市城市地下水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秀 《人民长江》2007,38(11):132-134
地下水是南阳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南阳市城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了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地下水总体上处于动平衡状态的结论;重点论述了南阳市城市地下水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超采、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质恶化、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开发替代水源、优化城市供水水源结构、逐步封停城区自备水源井以压减地下水开采量,以及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和加强地下水监测等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监测控制或治理改善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及其控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供水管网漏损率是影响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城市供水管理部门和供水企业对此均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1供水管网漏损评定标准我国于2002年首次制定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管理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华北平原水资源特征,指出目前城市水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水、防洪和水环境等方面。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资源超采、城市供水源不断上移、外扩的状况,提出了解决华北平原城市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彻底遏制地下水资源的超采;树立整体观、系统观、流域观和平衡观,加强流域上游山区雨水转化机制及对下游平原水资源补给机制的研究;利用新的理论、方法指导流域上游的生态建设,恢复与重建生态制冷造水结构与网络,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等城市型水问题,从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管理、供水管理、水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点任务和改进方向,指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管理应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内涝的治理;供水管理应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挖潜城市供水途径,实行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水供给预警机制;水环境管理应主要从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及水文化研究等方面着手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振民  武强  付守会 《水利学报》2004,35(9):0063-0067
本文采用响应矩阵法,以地下水水位为约束条件,以水资源最优开采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型,模拟计算出位于山东省泰山南侧的被研究区地下水优化开采量以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实现被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开采布局进行调整和控制,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配置,优化供水结构和工业结构,调节各行业的用水类型和用水量。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石家庄市属海河流域,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水资源管理立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足地表水,控采地下水,启用外调水,用活再生水,规范取用水秩序,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12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10,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2,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多年来,郑州市坚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证城市应急供水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地下水的管理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管理、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等综合措施,才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保障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省会济南以众多名泉而闻名于世,享有泉城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用水量以几倍十几倍的速率增长,加上济南市区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地下水的超采、泉水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济南的供水保泉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抚顺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市区地下水局部超采,浑河抚顺段下游水污染较重,东洲河区域的水质污染更为严重,水危机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机制体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工作区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蚂蚁河上游,是一座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水量增加,加之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水质恶化,工作区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城镇供水不足现象已有所显现。因此,文章对工作区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以满足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雪涛 《中国水利》2007,(15):17-18,33
地下水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开发规模不断增加,超采以及因超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南方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和重要城市区,地下水开发带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推进地下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查评价,统一规划和统一调配,加强超采区的治理,遏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水质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与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咸阳市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占54%,地下水超采严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实施4年多,地下水开发利用仍达不到"采补平衡",严格贯彻地下水双控管理已刻不容缓。分析了咸阳市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管理现状,提出了强化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和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顾洪 《治淮》2015,(3):4-6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不高,加强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是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供水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坚持节水优先,着力践行新时期重要治水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