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本应用模拟实验装置,就丝织物的透气阻抗对热湿移动特性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透气阻抗对织物热湿移动有较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决定于透气阻抗R值,R>0.25kPa.s/m时,对干热散失无影响;对热散失有较小的影响,R<0.25kPa.s/m时,对热湿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拟装置,就风速和丝绸面料的透气性对热湿移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速和透气性对热湿移动有明显影响,风速愈大,干、湿热散失愈多;透气阻抗R>0.25(kpa.s/m)时,透气性对干热散失几乎无影响,对湿热散失有一定的影响;R<0.25(kpa.s/m),对干热散失和湿热散失都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还表明了真丝面料的湿热散失量明显地高于棉、毛、麻、涤纶和锦纶面料,热湿舒适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织物结构因素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经纬线密度和捻度,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织物结构紧密,经纬线密度大,丝线捻度低时,透气阻抗大,热湿移动量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针对热声发电系统的曲柄连杆式换能器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活塞质量、转动惯量、压力振幅及负载电阻对换能器工作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行程固定,曲柄连杆式换能器阻抗幅值由压力振幅、频率、活塞行程及面积确定,相位角由负载电阻与输入压力振幅共同决定.当输入振幅0.2 MPa、频率65 Hz的压力波,负载电阻为110Ω时,换能器的阻抗实部为1.244×107 Pa·s/m3,虚部为-1.209×107 Pa·s/m3,可输出电功为680.1 W,声电效率约为82.2%.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解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计算行波热声发动机输出特性和直线发电机的输入特性,同时开展行波热声发电机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模拟发现,当发动机声功输出处阻抗实部为1.0×107~2.0×107 Pa·s/m3、阻抗虚部在106 Pa·s/m3量级内时,发动机输出声功率及热声效率高,发动机高效工作的频率约为65.5 Hz;直线电机性能受工作频率、外接负载等因素的影响,最佳工作频率约为72Hz,最优外接负载为80~200Ω;在3.16MPa的充气压力和550℃的加热温度下,该发电系统的理论发电功率达到了520W以上,最高热电效率达到了24.4%;实验中,最高电功率达到了481 W,最高热电效率达到了15.1%.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物理模型的正确性,说明该热声发电系统实现了良好的阻抗匹配.  相似文献   

6.
辐射冷板与新风承担不同负荷比例时,室内热湿环境差异导致人体舒适度不同,而两者负荷的有效配比既可实现室内良好热舒适性,又能降低空调能耗。文章以墙壁辐射供冷—贴附射流加导流板送风系统的办公室为模型,利用CFD软件模拟了在新风承担不同负荷比例时,室内不同高度的温度、速度、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室内不同位置的热舒适度。结果表明:各工况在相同测点,温差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0.18和0.09℃;室内风速≤0.3 m/s,其最大风速度差为0.025 m/s,出现在0.7 m处;相同含湿量下,送风温度越低,送风相对含湿量越高;人体背风侧舒适度最好,新风承担的负荷比例控制在40%~45%时,室内平均热舒适度最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填埋场气体在固体介质的迁移,对控制因垃圾卫星填埋场场气体所造成的污染,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垃圾,黏土等固体介质,在不同湿度和不同压实程度下的透气性能,同时对气体在上述固体介质中迁移规律进行了探讨,发现对流迁移的规律符合达西定律,压实城市垃圾的透气系数K值为0.085m/s左右。从饱和湿润压实黏土到松散垃圾,透气系数在0.0001m/s到0.120m/s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技术研究了车辆荷载作用下某城市立交匝道箱梁剪力滞效应。基于ANSYS程序建立钢筋混凝土曲线箱梁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荷载分别考虑2种不同的作用位置和3种不同的移动速度([v]=10 m/s、15 m/s、20 m/s),得到了荷载分别沿着内道与外道移动到跨中截面时剪力滞效应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作用下,曲线箱梁翼板剪力滞效应显著,剪滞系数峰值高达3.0;荷载速度和荷载作用位置对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均有影响,荷载速度对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较为显著;保持荷载速度不变,荷载作用于内道时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比荷载作用于外道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中,以蒸馏水为工质,喷雾体积通量从0.938 L/(m2·s)增至12.73 L/(m2·s)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微槽群表面的槽道尺寸对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槽群表面可明显提升换热效果,提升程度取决于槽道尺寸和喷雾流量.小流量(1.146~1.604 L/(m2·s))时,最佳槽面结构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4、0.6 mm;大流量(12.73 L/(m2·s))时,最佳槽面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2、0.4 mm,在表面温度为80℃时,其热流密度达202.5 W/cm2.从光面喷雾与微通道流动换热相结合的角度,给出了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强化换热机理;推导了反映蒸发换热特性和槽道尺寸对换热影响的微槽群表面量纲一换热准则方程,可方便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帐篷的外部搭建一层篷盖布可改变帐篷内部的温湿度.根据组织结构对织物透气量的影响,将不同透气量的织物进行对比,选出具有一定梯度的篷盖布;改变篷盖布与帐篷之间的距离;测试不同透气量和不同距离对帐篷内部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帐篷透气量为2000L·m^-2·s^-1,帐篷与篷盖布之间的距离为1.278m时,帐篷内的温湿度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织物传热的宏观、微观机理,认为热流在织物中的传递具有各向异性,热流在纤维中主要沿轴向传递,在织物中主要沿纱线轴向传递.通过对平纹、斜纹、缎纹织物热阻的实例分析,建立了与织物结构参数相关的热阻理论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织纹组织、织物厚度和容重对织物热阻的影响规律,丰富了织物热传导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开缝宽度的H型翅片椭圆管束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对顺排H型翅片椭圆管束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速度小于8 m/s时,不开缝的翅片换热效果最好,但在速度较大时换热最差;开缝宽度为5 mm的翅片管束因为"气塞",换热较差,动量损失率较大,实际生产应用中应尽量避免;开缝宽度为15 mm的翅片管束换热较好,动量损失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湿空气与喷淋水传热传质的问题,在唯象模型和实验分析上做了一些研究。首先以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描述系统内部传热传质的唯象模型。其次针对不同温度下的入口喷淋水和空气影响规律,运用唯象方程组进行分析,发现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基于唯象模型的推动力研究与实际工程的参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说明该理论模型基本可靠,可用于分析湿空气与喷淋水的传热传质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9种荧光增白剂对棉布进行处理,探讨了增白剂结构、架桥剂和增白剂商品中的添加剂对棉热转印产品白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增白剂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基团越多,增白剂耐热性能越差,棉热转印产品的白度越低;增白剂商品中的添加剂对其耐热性能影响不大;架桥剂能显著提升增白剂的增白效果和耐热性能,使棉热转印产品白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Motakef和E1-Masri的研究,将墙体分为“干-湿-干”3个区域。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学为基础,将水蒸气冷凝看成是湿源、热源、蒸汽汇,建立起墙体湿区域内、热湿耦合传递方程。通过分析解得到了墙体内冷凝率和液态含湿量的分布曲线以及达到临界含湿量所需的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墙体内的冷凝率跟湿区域两侧的温差成正比,最大冷凝率出现在低温侧的湿区域边界处。  相似文献   

16.
Heat exchang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thermal efficiency and physical size of the energy andpower system. The improving technology of heat ex-changer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air-side perform-ance, has attracted many investigators[1 -3]. Marineboi…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干、湿条件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分析了两种条件下影响棉 /丙织物透气性能的因素和气、汽传递过程 ,并将结果与纯棉织物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干态条件下疏水性细旦丙纶掺入纱线与否不影响水汽和空气在织物中的传输 ,纱线与织物的结构对织物透气性起决定作用 ;湿态条件下细旦丙纶的存在能加速水在棉 /丙织物中的传输 ,使织物在高含水时的透气阻力减小 ,有助于提高大运动量状态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热管换热单元阻力特性和优化井筒保温全风量送风系统设计,建立了热管单个模块阻力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并联模块的阻力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管阻力平衡计算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井筒不同进风口进风量的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管排数量,风速分布较原设计更加均匀,阻力减少。最大风速差由2.1 m/s降低至1 m/s内,系统风速不平衡率由80%降低至20%以下。全风量送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密闭性是决定新风风道进风量的最主要因素;当辅助风道开启时,进风风量可达2 600 m3/min,占总进风量比例26.8%。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误差在1%范围内;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外掠管束间传热传质及压降沿竖直高度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湿空气焓差和饱和空气焓差的变化,导致传质系数沿盘管高度方向发生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同一工况下,湿空气焓差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传质系数的波动主要是湿空气焓变化造成的;外掠交错管束间喷淋水膜温度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随盘管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即沿下落方向液膜温度逐渐降低;交错管束底部区域喷淋水蒸发量最大,沿盘管高度方向,喷淋水蒸发量降低;喷淋水发过程主要发生在管束表面及管束尾流区,通过在管束间增加挡板或者减小管间距,可以强化管束表面及尾流区流场扰流作用,增强喷淋水的蒸发冷却作用;交错管束间传热系数在换热盘管中间稳定区域变化较小,其受进气温度、喷淋水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交错管束间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