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女红     
传统女红体现了女性的智慧,更是千百年来女性对美的创造和对文明的贡献。"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女红(即女工)是纺纱、织带、刺绣等针线手工的概称。传统社会中男人读四书五经,争考功名,争中三元,妇女也并非等闲。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女红艺术。这是女子一生从事的手工技艺,绣品一针一线,不惜工时制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女红里,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曾支撑着女红业的发展和兴盛,那就是印染。如今,现代的印染技术已远离曾经的手工时代,化工原料的兴起,摩登时代的机械技术,科技时代的微电脑遥控,都成为印染行业的新发展。传统的手工印染,张艺谋电影《菊豆》中染布晒布的场景,在生活中已很难看见。于是,美术学院或纺织大学偶尔开设印染课时,学生们一面动手,一面惊叹:"啊?原来布还可以用植物来染!"日本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创Pleate Please(给我褶裥),打破了高级成衣平整光洁的传统定势,用不同的印染和制作技术在欧洲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流行革命。而中国,在女红的印染进程里,也有人把印染这道女红的艺术,做成了事业。或者开设蓝印花布博物馆,把手工印染的布料带进静态的博物馆中供人观赏;或者用板蓝根染成布匹,制成成衣,供人衣以附身,成为被人欣赏的风景。复兴传统的女红技艺,把历史搬进现实,手工染制作坊在经历了兴盛、衰落、灭亡后,又转动了新一轮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一代匠人》的作者张景祥说,一个村庄死掉一茬人,村庄就能往前走一步。千年女红,就是靠一代一代人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女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才艺,女红历来是女性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继承着上一辈的传统,以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崇尚,艺术般地开创着自己生命的路途,也把自已生活幻化成不朽的艺术。随着技艺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少优秀的女红从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中跳出来,形成产业,成为走向世界的优秀民族艺术。走进女红群落,透视产业背后,感受原生态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那些用妈妈的老土布制成的手工艺术品,纯朴中有现代感,粗犷中透着精致。在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可以寻到岁月的悠长与温隋。小巷三寻传承中华传统手织布文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土布纺织技艺推陈出新,充分融合生活美学、中式时尚和创意体验,将手工艺引入生活,打造了梭子的故事、土布的新生、女红的复兴和手工的村落4大核心板块。  相似文献   

5.
女红归来     
"女红",可称为"女工"或"女功",指妇女所做的手艺及成品。女红最重要的内容是纺织、缝纫、文绣,在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基本模式里,妇女以巧手操持针线剪刀等简单工具,从事女红,为生活撑起"半边天"。女红,在人们能够直观看到的形态中,就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一种平淡而又日复一日的生活。多少年来,女人们都在"令  相似文献   

6.
男人爱女红     
做女红,不再是女人的专利。深闺浅阁用针线诉说幽幽心情,如今,男人也拿起针线,不但爱女红,更成为女红的时尚引领者。无论是男人爱女红的熊熊,还是苏小旗,在他们眼里,做女红是一种生活方式,表达一种渴望安定、祥和、有情趣的生活状态和对女性性别认同的态度。苏小旗的女红是向妈妈学的,东西做出来是送人的,从某些角度看,她的作品很平常,也很家常。但谁说女红真正的力量不是这样呢?致力于内心的和谐和宁静,不声不响,亦得三昧真火。像苏小旗这样的女红爱好者,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7.
别样女红     
精致是美,粗犷也是美。在女红的世界里,原生态最有价值。相对而言,巴蜀之中的蜀人精细,而巴人粗犷。与之相应的就是都江堰对岷江的精细调控,和三峡的雄奇壮美。还比如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别样的水土滋养了不一样的人文底蕴,由是,展现出来的人文形态也各自不同。比如我们这次探访的女红——手工鞋垫。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红,早已不是妇仪妇德的代名词,而已演进为现代女性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当一种工作不再是生存的手段,它就成为一种格调的象征。很多人重新爱上女红,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大部分是选择一种生活的格调。这种格调关乎心灵,直击内心。与那些重拾剪刀棒针动手编织拼缝的人不同,还有一些人自己并不做女红,而是痴迷女红收藏,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收罗的是一段历史,收藏的是一种文化。这一部分,我们选择了两位女红藏家:来自台湾的中国女红坊的主人陈曹倩,和来自四川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女红收藏背后,有着怎样的心思和秘密?  相似文献   

9.
女红谱     
正记忆中最早的女红[gong]是从奶奶开始的,到母亲手里变得真切。家里有几十口人,他们的女红全由母亲一个人来做。时间、精力将她"逼上绝路",在日日夜夜的忙碌中硬是将女红手艺做到极致。"是匠不是匠,得个好做杖。"没有一套完整的女红工具,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女红高手。有了好的工具,还得有足够的力气,才能拉动针线、敲平布匹。而艺术审美、做人的品德,才是成为女红高手的关键。见过家谱、食谱、画谱,来说说我家的《女红谱》。  相似文献   

10.
张璐 《陶瓷》2022,(2):117-119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株漆技艺基础上创造出的,2006年5月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脱胎漆器主要具有器体轻巧、色泽华美等特点,其中要以福建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尤为著名,在历史上,更曾被纳为宫廷珍品.其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所以关于中...  相似文献   

11.
寻路新彩烧     
2011年,中华手工杂志社组织的"台湾工艺之旅"考察活动完美落下帷幕。2012年伊始,我们开设"台湾窗"栏目,介绍台湾那些坚持梦想的工艺大师,那些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手工技艺,那些时尚潮流的文创聚集地。通过这扇窗,看到启发、获得机缘,"台湾工艺之旅"邀您同行。他将传统柴烧的精神融入创作,让柴烧的技法透过新的烧成方式,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寻路新彩烧     
2011年,中华手工杂志社组织的"台湾工艺之旅"考察活动完美落下帷幕。2012年伊始,我们开设"台湾窗"栏目,介绍台湾那些坚持梦想的工艺大师,那些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手工技艺,那些时尚潮流的文创聚集地。通过这扇窗,看到启发、获得机缘,"台湾工艺之旅"邀您同行。他将传统柴烧的精神融入创作,让柴烧的技法透过新的烧成方式,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3.
范君浩 《山东陶瓷》2011,34(6):43-44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形态。艺术意境,是在艺术家通过审美联想、审美妙构达到"意"、"象"交融,从而营造出的一种美的境界。传统的诗书画等艺术领域在意境之美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  相似文献   

14.
《佛山陶瓷》2021,31(6)
本文主要是对景德镇手工陶瓷史的宏观描述,创新之处在于认识到手工艺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并分析了现代手工陶瓷设计的特点和手工艺复兴的缘由。通过本次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后人继承传统,创造创新,并为促进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养料。  相似文献   

15.
山花烂漫时     
精湛的手工制作保障了产品持之以恒的高贵品质,是品牌加分的砝码。"山花"重新找回这枚钥匙,开启了精彩的手工之旅。  相似文献   

16.
半坡饰族(bampo)2013"快乐手工"全国主题VIP会员活动重庆站创造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尝试。2013年9月15日下午2点,半坡饰族(bampo)携手中华手工杂志在重庆开启了2013"快乐手工"全国主题VIP会员活动第一站。半坡重庆的VIP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达人以及知名媒体代表等80多人参与了这次"手功大会"。本次活动中大家都各显神通,发挥出超常的手工能力,可谓全民手工,创意无限。"手工制造"在钟表、服饰、箱包等领域几乎是最顶级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宋五大名窑的钧窑,有着丰厚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面对这样一份文化遗产,区分其形态构成的"显性"传统和"隐性"传统,也即传统的形式与精神,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关乎着经典重新光大、复兴的可能。传统不仅仅呈现在表层的"显性"结构上,而是更深层次的蕴涵在"隐性"的结构中。钧瓷在今日的发展目标和存在价值,应是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的现代意义造型形态。这是钧瓷发展的一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多元途径,也需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对待传统的正确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8.
动态     
《中国搪瓷》2011,(6):10-10
01乾隆御书房的手工奇迹再现4月9日,曾六进故宫、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修复紫禁城"倦勤斋"的中国竹工艺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在中外首工美术馆举办了他从业50余年来也是东阳竹编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个人作品展。这次名为"见证乾隆御书房的手工奇迹"竹编精品展,是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展中的第一环,共展出何福礼各类获奖作品45件。这只象是何福礼"把竹子变成大象的魔术师"这一赞誉的见证。将整根竹子通过数十道手工工序,编织出栩栩如生的大象,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9.
天工之城坐落在宁波慈城古县城,是全国首个以手工DIY为主题的创意园区。从手工DIY起步,结合DIY旅游体验、DIY产品创意设计、DIY教育培训,致力打造中国手工DIY产业基地。"天工之城"栏目的开设,不仅报道园区入驻项目、明星以及游记随笔,还将报道DIY产业新闻,加深手工爱好者、实践者与设计者、生产厂商的联系,交流和探讨行业新风向,促进DIY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培训等方面发展。欢迎投稿:handwork@126.com  相似文献   

20.
苏叶飞 《江苏陶瓷》2013,(5):53-53,56
纵观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地被熔炼、升华成独树一帜的壶艺文化并流传至今。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融合了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