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介绍并分析朱熹关于“理”与“气”、与“太极”、与“心”“性”、与万物之关系的论述,以及朱熹的人性修养和“格物致知”论.朱熹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认识论肯定先验知识的存在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整个治国方略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一刚一柔 ,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罗钦顺和朱熹是宋明理学家,“理一分殊”是二者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哲学命题。阐述了罗钦殊对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探讨、梳理了二者对“理一分殊”思想阐释的异同,以准确把握宋明理学发展的理路。  相似文献   

4.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宋明理学(包括美学)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审美境界是朱熹及其理学前辈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审美境界又是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生之德”与审美境界就有着极为重大的内在关系。北宋理学美学家们恰好就是从这一方面去探讨审美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已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他提出,法应当成为天下人共同遵循的礼,主张 把法看成是评判是非的标准;法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法律条文,且法的有效施行要求执行法律的统治者公 正无私、信赏必罚;法为治平之术,法能兴功立事。虽然管子的思想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局限,但深入挖掘其法 制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现今“以法治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公式,即:一方面“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而涵盖这一思想的就是在《论语》中仅出现的一次的“中庸”二字。但孔子本人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那么,究竟何谓“中庸”呢?朱熹在《中庸章句》标题下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正己正人的执政原则、举贤任能的选官标准和敦俗化民的教育思想,指出了“天下为公”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灵魂,阐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儒家,荀子首先提出了“礼法”概念,开启了儒家礼的法典化进程。荀子释礼为法,将礼从内在心性引向外在法典,展现了儒家内部的礼法观变革;又以礼纳法,批判了法家以严酷刑律治国的思想,提出以礼为国家法典之主导的思想。苟子的礼法思想,以“重建”整个社会制度为归旨,故而为儒家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儒家治国论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的论述,指出“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自身道德,即党德、官德。那么,党德、官德的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能力和水平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德治传统,将对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法制文明历史悠久,法律思想博大精深。结合众多法律历史学家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世之道及其法制实践进行了评析,指出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礼、乐、刑、政多维的社会规则体系,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反映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是中国几千年法律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陈淳早期思想进路之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朱子门人到朱子传人,是陈淳学行演进的历史和逻辑主线,本文从早年心路、临漳从不、书札问学三个阶段, 淳初次从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历史与逻辑的考察,揭示 了陈淳早期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江户时代儒教伦理占支配地位,但町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与统治阶级宣扬的伦理思想的不同.以町人中的典型代表为例,探讨了在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町人伦理思想中宣扬四民平等、追求营利及享乐等种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其《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的教科书。林栗是宋代福州福清的名宦,官至兵部侍郎。但二人在易学思想上意见分歧,朱熹为宋易突出代表,对宋易邵雍先天之学推崇备至;林栗重视易学重象之传统,反对邵雍先天之学,而又赞成宋代流行的河图洛书之说。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展现了宋代汉易、宋易交糅纷呈的状况,也反映了闽学在争鸣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事实。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发展为相互讦奏,为一大憾事。但平心而论,《宋史》对林栗论定有失偏颇,林栗仍不失"为时直臣"。  相似文献   

15.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发展进程,着重阐述了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法治方向性、战略性,民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以及法律至上性,提出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应当采取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聚落的产生都是在特定的地形、气候条件区域内,受当地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是一种文化意义的综合体现。徽州聚落正是在徽州特有的山川地貌气候条件下,由中原迁入的北方民族与当地先民融合后,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而成,是明清时期中国聚落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朱子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即孔、孟思想,具有再解释的意义,也因此朱子表章了“四书”的精义。不单如此,其对“五经”的解释也脱离了汉唐训诂学的学风,以主体的、批判的、研究的学风及义理性的观点来解释经典。朱子将“性”规定成天人合一的普遍的宇宙原理即理,建立了“性即理”之人间存在论,其德目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间为仁、义、礼、智。朱子的心性论,基本构造即为“心统性情说”与“人心道心说”,心与性之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与性情间有密不可分之关系。朱子以修养工夫论分别解释居敬与穷理,穷理为格物致知,格物为针对理而言,致知是对心而言,致知、格物是内外之关系,是一体的两面;居敬法是透过外在省察之修养法除去妄思、妄动相同之人欲,随时以敬,长久以后则天理自明,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依居敬的成果——致知来努力,自然就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清朝初期采取的治国方针历来受人关注.针对清初统治者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以及当时众多汉族人口反抗的形势,论证了康熙采取"尊经崇儒"的治国方针,不仅保证了政权的稳固,而且促进了清初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越南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南共产党是越南的执政党和惟一合法政党,在治党治国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本文从越南共产党怎样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和越南共产党怎样应对革新开放的挑战两个方面,对越南共产党执政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与传说中的“三代“圣王相比,黄宗羲痛斥后世君主为天下大害,又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贤君的出现,倾向于以德治国。追溯君权来源,洛克反对专制君主,也指出贤君易被后世滥用的潜在危险,因而始终坚持人民才是最终的裁判者。一定程度上,黄、洛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十七世纪中、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部分折射出中、西方的现代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