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斯  刘松茯  申宇 《建筑学报》2023,(S2):58-63
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木构文物建筑为例,使用LS-SVM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该地区文物建筑病害与微观环境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被试文物建筑进行盲检,从病发、病症、病情3个方面做出病害诊断,诊断结果与真实病害情况相匹配。该诊断方法以病害的微观环境参数为鉴定依据,将诊断过程简化为参数的运算过程,实现对文物建筑病害的准确判断,并对新修复的文物建筑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进行预警,旨在为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与理性决策提供新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申宇  刘松茯 《建筑学报》2022,(S2):61-67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砖构文物建筑的酥碱病害问题,深入实地调查并检测其微观环境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概率密度等分析方法对酥碱病害微观环境的物理参数进行研究。旨在理清自然物理环境下其致病条件和发生机理,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三省抹灰类文物建筑湿病害高发、易发、频发的现实困境,使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仪器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随机抽样选取的23处抹灰类文物建筑为例,通过构建综合物理环境参数模型,探析综合物理环境影响下墙体抹灰湿病害的致病机制。研究可为制定科学高效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策略、措施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夏季广州市小区单体建筑周围热环境规律,本文以广州大学生活区某宿舍楼单体为研究对象,在其周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不同方位及处于不同周围环境)的6个测点,逐时测量9:26~18:36时间段内的温湿度、风速、下垫面温度及辐射热流密度等热环境参数,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单体建筑周围热环境与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风向、建筑遮挡作用、下垫面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辐射热流密度随下垫面表面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同时关注了热岛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小区微气候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熊海  刘彬 《重庆建筑》2015,(11):13-15
绿色建筑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要做到这一点,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少不了对场地微气候环境的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或经验总结分析的方式还有其局限性,综合地分析场地微气候环境各因素,得出综合的分析结论,更有利于指导建筑师进行场地设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超高层玻璃幕墙建筑外表面的微气候参数的监测,发现高度是影响各参数垂直变化的主因。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均呈多"S"型变化,且为互补,顶层的温度较高而湿度最低;11∶00时建筑外表面垂直温差最大为6.7℃,而16∶00时垂直温差最小为0℃,测量时间段内平均垂直温差为2.7℃。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外表面的贴附气流速度逐渐增加,直至顶层有所回落,在建筑高度85%左右的平均风速最大,约为地面风速的7倍。温湿度和风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较大的风速可以强化热湿交换,利于湿热地区夏季的通风降温和除湿。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文物建筑的保护就是保护其价值,就要保护其空间环境,其中涉及到文物价值观和执法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贺嵘 《山西建筑》2005,31(16):35-36
探讨了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焦点,通过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问题的分析,指出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以给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周卫  张卫宁 《新建筑》1998,(1):47-48
作为“国耻史见证”的近代文物建筑,理应作为城市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保护。事实上此类建筑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期待对已确立其价值的此类建筑能按国际“文物保护法”及我国相关法规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11.
王琪  王芳 《新建筑》2004,(5):89-91
我国现行文物建筑的确认采用的是以文物保护为基础的指定制度。随着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旧城改造的大规模推进,大量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性建筑无法得到文物建筑保护体系的有效保护。介绍了英国登录建筑的选定制度与我国文物建筑的指定制度,通过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认为借鉴英国登录建筑选定制度在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方面的合理因素,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徽州建筑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及研究价值。目前徽州文物建筑的保护落后以及利用不够,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对徽州文物建筑面临的问题做了调查,从徽州文化遗产构成情况、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基本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提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三峡大坝的修建,处于坝区的一些历史古建筑被淹没,必须移地保护,库区内的历史古建筑,如江渎庙和一批明清时期的古民宅于2001年复建在新秭归县城凤凰山上,临江而建,眺望三峡大坝近在咫尺。2007年文物局投资2000多万元,将在秭归凤凰山风景区仿古重建屈原祠。  相似文献   

14.
吴卉 《福建建筑》2008,(9):23-24
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是相近并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但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和价值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对在当今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保护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翔 《建筑施工》2022,(12):2811-2814
以上海华东医院南楼为背景,对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外立面修缮的主要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种针对性的修缮施工工艺,对相关施工工艺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施工结果显示,相应的保护性修缮技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所总结的经验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重点、难点,寻求和探索在常规火灾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积极构建和形成文物建筑科学的消防安全文化管理机制,形成文物建筑整体消防安全管理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上海市文物建筑保护现状,开发了基于GIS的文物建筑保护信息系统。系统采用了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保存的模型,并在文物建筑信息化管理中设计了多数据源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利用GIS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各自的优势,进行动态合理的搭配。通过关键字进行图形和数据间的传递,可以取代属性数据库单一的管理模式。关于文物建筑信息化研究和应用工作,综合考虑了常用软件和开发平台的优缺点,这将是GIS技术应用于建筑管理领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杜春兰  林立揩 《新建筑》2021,(3):120-123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正是彝族聚居地的核心地区,民族特征最为明显.凉山彝族由于其分布区域的典型地理与气候特征,传统建筑也体现出显著的适应性特点,其中以搧架板屋为典型.文章以建筑室内微气候研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及数据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气象数据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物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辉煌历史,随着岁月的不断变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造成人为或自然损坏,让建筑发生难以逆转的毁灭性打击。基于此,必须积极开展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并明确其中最为有效的修复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金京 《华中建筑》2007,25(4):158-164
凤凰山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新县城,广袤33.35hm^2,毗临三峡大坝,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最佳区位.自1998年始,秭归县政府将三面环水的凤凰山划出10hm^2地用于集中复建该县库区24处重要文物建筑。计有:郑万琅老屋、郑万瞻老屋、郑韶年老屋、彭树元老屋、三老爷老屋.郑书祥老屋、刘振林老屋、邓永清老屋、郑启光老屋、游县长老屋、汀渎庙、水府庙,杜氏宗祠、王氏宗祠、紫光阁、屈原故里牌坊、新滩卉井、惠济桥、江渎桥、干善桥、屈子桥等。该复建区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融合了大江南北优秀的建筑文化,而又具有三峡地域特色.整体景观宏伟奇崛.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空间序列严谨且富有变化,将被打造为三峡地区文物建筑搬迁复建保护的示范区和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