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8)
在网红兴起的时代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重庆被誉为"魔幻8D城市",成为了新一代的网红城市打卡地。重庆洪崖洞景区从2006年开业至今成绩逐渐上升,近年来尤为显著,迎来了人流量的剧增。探究过去,本文尝试抓住"网红"状态下的重庆洪崖洞景区场所的特质,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究分析,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形容川蜀一带地形之险峻。对于生活在“山城”重庆的人们来说,“魔幻之都”名不虚传。这不,时代天骄这座有着24年历史的老旧小区有个“魔幻”的4层停车库——车位窄、直角拐角多、柱旁车位多,如果车技不好,停车常常犯难。对此,作为天骄智慧服务集团的在管小区,时代天骄在物业服务中打造出了自己独有的“魔幻”停车库。  相似文献   

3.
正建筑装饰书店位于重庆杨家坪中迪广场三、四楼,共有2层,面积约1400m2。"光"成为了重庆店内最显著的视觉元素。在风格设计上,书店充分融合了巴渝地理文化特色,装修风格力求做到"最美"。其独具特色的"阶梯讲堂",多了几分"绚丽魔幻"的色彩,充分体现了重庆的"8D"魔幻魅力。设计师在书店空间内设置了错落的"灯罩书架"。读者置身于灯罩之内,融进温暖的灯光里,仿佛置身温馨舒  相似文献   

4.
一、山城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山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环绕,在朝天门汇合,渝中区成为两江之间的一个半岛。从江平面到渝中区中心的高地,地势高差大,坡度陡峭。这给重庆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局限,同时也为地方特色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山地河谷地形,既造就了重庆城独特壮观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空间,也形成了重庆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相似文献   

5.
Q1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城市空间独具特色,请谈谈您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世界上山城很多,江城也很多,但是既有大山又有大江,既是山城又是江城,作为大山大江之城,重庆是最为独特的。起伏的山地,造就了"站立"的重庆。重庆主城区(图2-图3),四列青山纵隔,与蜿蜒而过的长江嘉陵江构成了"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格局。  相似文献   

6.
《风景园林》2016,(12):19-21
正1基地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重庆是一座充满着意外的城市。"空中公共汽车"长江索道、穿楼而过的轻轨线和依山而起的洪崖洞大概是最能反映山城意象的几个符号。说到山城则不能离开水,重庆坐拥两江,有着化不开的湿润,其中嘉陵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是最息息相关。山水育人,重庆自身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当地建筑景观的文化独特性。在这一大背景下,设计基地作为嘉陵江大桥下一片"失落的空间",有其特征鲜明和复杂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一条条穿梭在重庆山地江岸的轨道交通,像跳动的脉搏,输送日夜奔忙的人们。匆忙路过的你,能否驻足观赏,重庆轨道站内也有炫酷的山城美景,也能听到重庆深沉厚重的历史故事……轨道一号线—两路口站两路口站是3号线与1号线换乘的枢纽站点,在换乘路上,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重庆的前世今生。轨道站室内由浅浮雕立体壁画装饰,巧妙地配上老重庆的黑白照片,看得见也摸提着,将百年重庆完美呈现在你面前。从立体壁画装饰、黑白的老重庆照片到浮雕打造的洪崖洞、重庆大剧院等网红建筑,从战国时期的巴郡到今天的重庆,这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的模样就展现在匆匆来去的游客眼前。  相似文献   

8.
山城重庆和我国南方一些中小城市,地处丘陵、山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建筑物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建筑施工中的垂直运输机械化,一直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山城重庆和一些中小城市,在城市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中,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9.
茹雷  裴钊 《时代建筑》2011,(5):96-97
成都与重庆共享西南腹地资源,在城市发展上呈现双强竞争态势。"绿"与"红"两种色彩分别抽象概括了成都"田园城市"与重庆"五个重庆"的宏观定位。文章自两个色彩标签切入,从城市肌理、日常生活、人文环境、产业发展等层面对城市展开分析,使城市色彩变得丰富与多元,剖析城市定位的宏观政策层面与具体的市民生活层面的互动与对接,让田园城市在城市生活中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程玮 《中国电梯》2007,18(8):70-70
山川形胜生祥瑞,盛世太平事事新。两江交汇,茫茫东去,留一片彩云在天,遮住了烈日,造就了娇妍泼辣的山城美女;西部开发,紫气东来,种千般梦想于地,雄起了高楼,练就了彪悍豪侠的重庆男儿。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地方,山与水使重庆地形富有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山水格局,因此山城滨水公共空间是重庆不可或缺的活力带.文章以山城滨水公共空间的现状为切入点,基于城市活力视角对万州区北滨路体育馆到万达广场路段与其活力地带进行分析,探索实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使滨水公共空间能够合理发展,进而激发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7月初的山城重庆,烟雨蒙蒙。一个与她的地形特征相吻合的学术委员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在这里召开启动会。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拟以重庆大学为依托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四平和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何智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由各地推荐产生的第一届  相似文献   

13.
火炉还是蒸笼 夏日骄阳似火的重庆,暑气逼人,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假如站在高处细看大重庆的轮廓,可见长江自东向西横贯过境,乌江和嘉陵江自南北汇入长江,形似"人"字.重庆城,就坐落在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受两江环抱,依山而建,是名副其实的"山城".  相似文献   

14.
重庆环山带川,地势起伏,道路蜿蜒,坡坎陡峻,是一个有名的山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大批新的住宅不断落成,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城市街道,大多倚山傍水,盘旋曲折,临街住宅只有利用街道两侧狭小、局限和复杂的陡坎地形进行建设,无论在交通坡度、绿化面积、活动空间、建筑布局、日照通风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因地之名     
<正>1那些名存实亡的地名我从小在山城重庆长大,重庆作为一座长江上游的沿江山城,很多地名都极有特色,比如山间的平地叫"坪"或者"坝",因此就有了"沙坪坝";江中拐弯的地方叫"沱",于是便有了"唐家沱";描绘沿江码头的地名有诸如"朝天门"、"磁器口"。仅看这些名字,你就能想象出这个地方的地理或人文特征,引用当下的说法,这就是"在地性"——地名的在地性。巧的是,我出生的地方叫做"天生桥",听名字似乎是因一处天然形成的山地景观而得名。其实不然,一座跨过沟壑的人工青石桥造就了地名,石桥原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重庆是否为中国“桥都”的讨论由来已久。如果说重庆被称为“桥都”当之无愧,那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来支撑这一称号:数量多,已建各类桥梁达6000座,居全国首位;种类齐全,几乎世界所有的桥梁类型在重庆均有身影;技术含量高,创新点多,多座特大桥都创下世界之最。直辖十年,重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一座山城,一座江城,通过架设桥梁的方式来改变交通状况,同时也通过桥梁建设来美化城市,体现城市的发展。因为桥梁,除了实用的交通功能,它也是一种建筑,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本期“看点”栏目采访了全国桥梁界最高奖——“茅以升桥梁大奖”获得者,我们"桥都"自己的桥梁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顾安邦先生;随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向中富一起了解了重庆桥梁建设概况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桥梁建设水平;重点介绍了在建的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世界同类桥梁中施工技术上的创新点。创新重庆桥梁建设技术与管理,打造著名“桥都”,重庆桥梁建设者们正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7.
高海燕 《重庆建筑》2005,(10):34-39
面对特殊的地形条件,重庆轻轨的出现为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山城特色的环境氛围,本文对重庆轻轨沿线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部分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2)
<正>papi酱和逻辑思维分手、王思聪的前女友雪梨结婚、张大奕的淘宝店一年卖出了N件衣服……芙蓉姐姐、凤姐等互联网初生代网红已成为过去式,如今只要你有颜值、有身材或者有其他特别的才艺,你也可以成为网红。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网红?本期《消费电子》就采访了几位网红,让我们一起看看网红们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黄建 《风景园林》2012,(6):156-157
重庆是山水之城,近几年,重庆在绿地系统与人行、非机动车道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重庆城市中南北纵通明月山、缙云山、铜锣山、中梁山4条山脉,东西则是长江、嘉陵江两江横贯。主城1000多km2建设用地散布在2000余km2的区域之中,山脉和水系将城市分割成几大组团,各组团内部也有山体溪流穿插分隔。重庆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也形成了极具山地特色的山地城市绿地系统。在这种独特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5)
互联网催生了"网红"这一新兴职业,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受"网红"文化影响最深。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大学生对"网红"现象的态度调查发现,"网红"文化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大学生已经深受影响。大学生群体对"网红"现象的态度呈现年龄、性别以及内容差异。因此需要从教育以及技术手段等多方面规范大学生"网红"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