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彤 《高保真音响》2011,(7):126-128
他是著名钢琴演奏家,中国家喻户晓的钢琴王子;他的演奏有如“天籁之音“,感情表达真挚自然、忠于原作;他是当代最具诗意、最具浪漫气质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为中国赢得了无数荣誉,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榜样。他就是李云迪。  相似文献   

2.
要说在小提琴艺术史上留下了惊世骇俗的奇迹,恐怕再没有比得过帕格尼尼的人选人。当年这位骨瘦如柴,长发披肩,目露冷光的意大利怪杰,只要操起了他的小提琴,立即会变成一个热情奔放的魔术师,令弓弦之间溅放出醉人的琴声。相传他用一支木履装上两根弦便能演奏;他曾在演奏会上故意弄断三根弦,只剩下一根G弦却仍能出神入化地演奏。帕格尼尼创造的奇迹在于,他把小提琴演奏技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开创了在小提琴上演奏三音和弦、左手快速拨弦、高难度揉弦和颤音,以及断奏和弹跳弓(Saltato)等特技。他从自己精湛无比的演艺中提炼出令后世演奏家感到瞠目结舌的动人作品,这些艺术结晶至今仍是小提琴曲目中的璀璨瑰宝。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极其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既是  相似文献   

3.
神奇的魔笛     
James Galway 1939年诞生于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浮土特。在他年幼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如地演奏他的第一件乐器——锡口笛。他的正式的音乐训练开始于小提琴的课程,随后他由于兴趣转向学习长笛。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在一个长笛独奏竞赛中取得了初级、高级和开放类的三个第一名。从那时开始,他把长笛演奏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4.
《敕勒歌·马头琴》CD封面
  《敕勒歌·马头琴》这张由瑞鸣新制作的唱片,以蒙古民族乐器马头琴为主。听着这张唱片,似乎我们就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走进了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马头琴,又叫弓弦潮尔、马尾胡琴,典型的蒙古民族乐器,蒙语为“Choor”,音色厚重圆润,给人一种苍凉感。听着马头琴的音符,就像蒙古大草原在召唤我们,那广阔的草原之音回荡在无际的天空中,从美丽富饶的斡难河到阿拉什河畔、锡林郭勒大草原,从阿拉善山口到美丽的河套,马头琴那浑厚、甜美的音色飘荡在广袤的大地和天空,迷倒了无数人,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这音乐似低吟浅唱,又似在诉说千年的故事。可以说这张唱片中的每一首音乐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但又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伤感。蒙古草原的马头琴艺人们,将这一有生命有灵魂的乐器,从草原的最深处带到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每每听到拉响的马头琴,总感觉身归草原,心驰四野,满眼尽是巍峨的山脉,湍流的河水,数不尽的牛羊和奔跑的骏马。那些音符,像草原故土的召唤,深沉、厚重,又像古老回忆的抚慰,温柔、甜蜜。  相似文献   

5.
齐默尔曼:大提琴与小乐队 协奏曲《希望之歌》 大提琴与大乐队协奏曲 《三个舞蹈片断的形式》 德国作曲家齐默尔曼(B.A.Zimmermann,1918—1970)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大学时代他以打工和在舞蹈乐队演奏谋生。由此他结交了一些舞蹈家朋友,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常采用混合媒介的多元方式,综合舞台表演,显然与他曾在舞蹈乐队演奏的经历有  相似文献   

6.
《家庭影院技术》2005,(12):71-71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出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它的琴声婉转、悠远,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望和期冀……星文文化传播公司推出的《马头琴传说Ⅰ》及《马头琴传说Ⅱ》两张专辑独具创意地将流行音乐元素与马头琴相结合,造就一种新的听乐感受。  相似文献   

7.
火与冰的融合 1924年,亚诺什·斯塔克(Janos Starker)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音乐之家,6岁开始练习演奏大提琴。一年后,他进入弗朗兹·李斯特学院,同三位最有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artok)、科达伊(Kadaly)、莱奥·韦纳(Leo Weiner)在一起学习。8岁时,由于他的演奏技  相似文献   

8.
刘云志是当今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他演奏的《名琴·梁祝》,用的是1953年飓风袭击南加利福尼亚灾难中,被海浪吞噬,失而复得、“损毁复生”的传奇名贵意大利小提琴——“红宝石”。整首曲目完全按照作曲家陈刚的速度标记演奏,演奏时间27分51秒,比盛中国演奏的版本(实测26分08秒)多1分43秒,  相似文献   

9.
在严肃音乐家中,马友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开朗、热情,而且极具创新精神的演奏家了,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当代作品的开放态度上,也体现在他对传统演奏技法的大胆实践上——在参与演奏华人作曲家谭盾的交响曲《天堂、地球、人类》时,他曾潜心研究二胡的演奏弓法,并将其运用到演绎中;而在演奏马奇奥佛(TonMachover)的现代作品时,他又将大提琴联结到电脑上,据说可增强演奏的现代效果。更为有趣的是,在他录制的那套《得自于巴赫的灵感》中,  相似文献   

10.
王彤 《高保真音响》2010,(8):124-126
由国家话剧院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联合出品、王晓鹰执导的音乐话剧《肖邦》6月11日至20日在保利剧院隆重上演!其中18日至20日的演出中.由我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登台,以剧中”肖邦”的身份演奏他亲自挑选的《奏鸣曲》.《夜曲》和《波兰舞曲》这三首他认为最能体现肖邦特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多变的精彩     
刘凯 《现代音响技术》2004,(11):104-104
作为一个爵士乐演奏家,Bob Mintzer的善变历来是乐界和乐迷们关注的焦点,从乐器演奏上来讲,他能演奏主奏乐器高音萨克斯,同时在演奏长笛、单簧管等吹奏乐器时也是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编曲家以及教育者,在他的演奏曲目中爵士乐、流行乐以及拉丁舞曲和世界音乐甚至管弦乐他都能参与演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探索文化和艺术形式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科尔托(Alfred Corlot)演奏肖邦作品享有盛誉,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  相似文献   

13.
有的时候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优秀演奏者的“魔指神功”更是如此。要想真正了解哈梅林神乎其神的演奏,就要去听他的唱片或看他的DVD影碟。在网络上,有许多乐迷都在议论他的唱片,惊叹其不可思议的演奏能力。广博的曲目演奏范围以及对冷门曲目的深入挖掘也是他制胜的法宝。他的出现给钢琴音乐带来了新的天地,他的沉稳低调、平易近人的风范更为大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14.
方闻 《现代音响技术》2011,(10):140-140
被誉为“吉他天皇”的木村好夫,在古典吉他盛行的日本乐坛独树一帜。大师的演奏技巧精湛,但却从不刻意炫技;他在演奏日本传统歌谣的同时,改编、丰富了曲目的内容,使日本演歌受到更多乐迷的喜爱;他的编曲与演奏风格更是风向标,对亚洲音乐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他是“发烧”的代名词;他将所有梦想和情意都化入了六弦琴中。  相似文献   

15.
扮酷至极     
自从他在1990年代发行了他最早的专辑之后,萨克斯手Marion Meadows就用他那令人痴迷的演奏吸引了众多乐迷的目光。无论从他的演奏风格到他的乐曲,Marion Meadows给人的感觉始终充满了一种激情,甚至在他的演奏中还流露出几分性感,这样的感觉就如同他在口昌片封套上的形象一样。2006年5月,Marion Meadows发行了他的最新的专辑《Dressed To Chill》。  相似文献   

16.
说到蒙古族,人们马上想到那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想到散落在草原上的一座座蒙古包,想到蓝天下那白云般的羊群,想到好客的蒙古民族斟上的酸酸的马奶子酒。当然,你还会想到拉达木大会上的赛马、刁羊和摔跤比赛。但是,我想到的,却是牧人粗犷豪放的歌声、姑娘们热情奔放的舞姿和那宛转悠扬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在蒙古草原,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马头琴那悠扬  相似文献   

17.
CD藏家快评     
《视听技术》2006,(5):103-108
1958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伊沃·波戈雷里奇 (Ivo Pogorelich)在艺术生涯中与钢琴怪杰霍罗维兹有相似之处。他的演奏技艺高超,具有其它钢琴人没有的演奏特质- -触键和音质均极为迷人。他有时在演奏中过分强调他所理解的效果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其演奏艺术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梅纽因也毫不例外。梅纽因属于世纪交替间,演奏观念和风格变迁时期的演奏大师。他早期的风格明显受到克莱斯勒和埃乃斯库的影响,尤其是埃乃斯库,作为梅纽因的老师,他将自己丰富表情和甜美意境的特点,悉数传给了这位非凡的学生。此外,梅纽因在一段时间内也十分推崇海飞兹的演奏,当时,为了能象海飞兹那样精确而科学地掌握技术,梅纽因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导致了他在一个时期的演奏中同样揉进了华丽和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然而,梅纽因最终并没有成为炫技型的演奏家,而是在汇集了  相似文献   

19.
与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同为加拉米安的弟子,拉宾的生平、演奏风格和特点却鲜为广大爱乐者所知,他的早逝湮没了他应有的光辉。然而,加拉米安说过:“拉宾是我所有的学生中才能最高的一人,他是一位几乎没有缺陷的、近乎十全十美的小提琴家”。拉宾留下的仅有的几张不同寻常的唱片,记录着他超群的艺术天才和精湛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20.
波里尼(Maurizio Pallini,1942-)的演奏,一向以追求触键的准确、清晰而著称。他在演奏艺术上的特色,很难准确地简短概括。波里尼可以在技术与情感两者中取得很好的平衡,即使在他手下的乐曲达到高度技巧化,也丝毫不会减弱音乐的情感力量,我们能在他的演奏下感受到音乐巨大的热情和感召力,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