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夏培民 《甘肃冶金》2013,35(4):63-64,73
将经典的氟硅酸钾碱滴定法改为硅钼蓝光度法快速测定硅。试样用硝酸和氢氟酸溶解,多余的氢氟酸用饱和硼酸溶液配合,在一定酸度下,加入钼酸铵与硅酸生成黄色的硅钼杂多酸,再加入草酸以破坏磷等与钼酸铵形成的杂多酸并络合三价铁,最后加入硫酸亚铁铵将硅钼黄还原为硅钼蓝,然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硅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0.1~0.6mol/L的酸度下,正硅酸与钼酸铵生成硅钼杂多酸,选择硅钼蓝的吸收波长在66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8.69×103L·mol-1·cm-1,Si的浓度在0~500mg/10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相关系数r=0.9998。本方法应用于硅铬合金中硅含量的测定,方法选择性强,且缩短了分析周期。  相似文献   

2.
铝硅合金低温加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介绍了铝硅合金生产中的五种熔配工艺,以共晶型与过共晶型两种不同牌号的铝硅合金为例阐述了低温加硅熔炼技术,获得了最佳工艺,该方法质量稳定、节约能源、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3.
刘超  张艳 《安徽冶金》2002,(3):42-44
研究了硅钼蓝的形成条件,分析特性以及三价格的干扰和消防方法,确定了硅钼蓝光度法测定铬铁中硅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酸分解试样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锰合金中的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云南冶金》2006,35(5):64-66
介绍了酸分解试样,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锰合金中硅的方法,选择了最佳试验条件,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已用于硅锰合金中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铁合金》1978,(Z1)
比色法测定硅,首先是将生成可溶性的硅酸,在一定的酸度条件下,与钼酸铵生成黄包硅钼黄,测定这个黄色的方法就是硅钼黄比色法。但是该方法灵敏度比较低,因此现在很少采用。其次就是采用各种还原剂将生成的硅钼黄,还原为硅钼兰进行比色。硅钼黄测定硅在50毫升溶液中可测定0.025毫克硅,而硅钼兰则可测定0.005毫克,这样灵敏度就提高了近五倍,所以一般都采用硅铜兰比色法。过去大都是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比色,而对于含量较高的硅,利用比色法测定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出现了高含  相似文献   

6.
高含量硅的光度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硅钼酸的形成条件及其分析特性,并确定了硅钼酸光度法测定高含量硅的分析方法。还研制了一台微机化恒温自动光度计配合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使该方法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方法简便、快速。用该方法测定了硅铁、石英砂及粘土等样品中的硅,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鲁平 《铁合金》1999,31(6):6-8
介绍了对高硅锰硅合金进行炉外还原脱磷的原理及方法。结果表明,使用CaSiCaF2CaO作脱磷剂,采用倒包法和喷吹法高硅锰硅合金的平均脱磷率分别为3154%和4132%。脱磷同时,也降低了合金中碳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相似材质硼铁和硅钢的化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氟硅酸钾沉淀滴定法测定铁基非晶合金铁硅硼中硅、酸溶中和滴定法测定铁基非晶合金铁硼硅中硼的方法。硼的测定在酸溶样方法方面进行了改进,即酸不溶的白色絮状物经过滤分离用碱溶液溶解后,与滤液进行合并。硅的测定也将文献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减少了氢氟酸的用量并直接加入硝酸钾固体促进氟硅酸钾沉淀完全。本方法与传统方法硅和硼的检测结果相符,且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李涛  彭灵芝 《铁合金》2005,36(6):8-10
通过对中锰渣摇包法生产高硅锰硅合金工艺开发性试验总结,确定了摇包生产的各项参数,为高硅锰硅合金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应用该工艺生产高硅锰硅节能、无污染、产品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周礼仙  郑小敏  苏洋 《冶金分析》2015,35(11):74-78
采用硝酸和盐酸分解样品,试液经煮沸除去氧氮化物后,用亚硫酸钠将五价钒还原为四价钒。微酸性溶液中,钼酸铵与正硅酸作用生成硅钼黄杂多酸,用硫酸亚铁铵将硅钼黄还原成硅钼蓝,建立了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钒铝合金中硅的方法。结果表明,显色液中硅质量浓度在0.01~2.47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433 x,相关系数R2=0.999 3。方法中硅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分别为0.003 3%和0.011%(质量分数)。实验方法应用于钒铝合金样品中硅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8)为0.17%~0.52%;加标回收率为99%~102%。按照实验方法测定钒铝合金样品中硅,结果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崔先云 《铁合金》2005,36(5):1-7
介绍了生产高硅锰硅合金的几种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选择合适的供电制度及调整矿热炉用料结构等技术措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使生产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用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硅锰合金中硅的方法,选择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以及干扰的消除。此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硅钼蓝光度法对锰铁中硅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试样经硝酸溶解后,在0.1~0.6 mol/L的酸度下,硫酸铝络合氟离子,硅酸与钼酸铵生成硅钼杂多酸,再用草酸—硫酸亚铁铵还原成硅钼蓝,在680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比色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方法测定结果与重量法测定结果相吻合,方法简便、快速,测定范围达到0~2.0%。  相似文献   

14.
王庆刚 《铁合金》1997,28(5):8-11
简述了生产锰硅合金原工艺的特点,分析了配加75%硅铁生产高硅锰硅合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总结了该方法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硼氢化钾还原-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弱酸性介质中硼氢化钾对硅钼杂多酸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的特性 ,建立了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的硅钼蓝光度测定硅的新方法 ,并研究了相应的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 ,在盐酸 -草酸体系中 ,硼氢化钾可在室温下迅速将硅钼黄还原为十分稳定的硅钼蓝 ,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810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 =2.0× 10 4 ,方法检出限为 1 9μg/L ,在2 5mL溶液中 ,硅质量在 0~ 2 0 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用于钢铁样品中硅的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4% ,平均  相似文献   

16.
《铁合金》2015,(7)
为提高锰的利用率,介绍了锰硅电炉联合冶炼法,即通过低渣比、低碱度、低还原率的方法,使其中一台锰硅电炉生产合格合金的同时使其炉渣中Mn O含量在20%~25%之间,炉渣经破碎后做为另外一台或两台锰硅电炉生产高硅锰硅合金的原料,使锰硅炉渣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锰的利用率,降低了多项消耗指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盐酸(1+2)溶解镁钕合金样品,在0.12~0.25 mol/L盐酸介质中,加入2.5 mL 50 g/L钼酸铵溶液与硅形成硅钼黄络合物,稳定15 min后,加入5 mL 10 g/L硫酸-草酸混合酸分解磷、砷钼杂多酸,而后加入2.5 mL 10 g/L抗坏血酸溶液做还原剂,使硅形成稳定的硅钼蓝络合物,稳定15 min后,于分光光度计波长80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硅量,从而建立了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镁钕合金中硅的方法。结果表明,试液中硅质量在1~50 μ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校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61.634 x+0.007 5,相关系数r=1.000;方法中硅的检出限为0.000 11%(质量分数)。按照实验方法对镁钕合金样品中硅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7%~104%。实验方法用于测定镁钕合金实际样品中硅,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n=11)为0.76%~7.6%,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物性及目前主要的用途硅在地球上的含量仅次于氧。因其高温下坚硬,故很早以前就用作玻璃、陶瓷的原料。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也用于制造铁合金(硅铁、硅锰)或硅合金(硅铬、钙硅)等。而现在硅的用途最重要的是对金属硅的需要。金属硅除用于铝合金外,广泛用于半导体硅片,硅树脂等工业。就现在和今后来说,硅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孙建国 《山东冶金》1995,17(2):17-19
本文介绍了用聚四氟乙烯杯代替铂金皿溶解试样后,以钼蓝光度法测定硅铝铁合金中硅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一维纳米结构材料主要以硅纳米线以及硅纳米管为主,而硅纳米线作为一维硅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半导体所有特殊性质,还展现出不同于普通硅材料的场发射、热导率及可见光致发光等物理性质,在众多热门方面如纳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尤其是新能源领域-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负极材料目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其一维几何形状适应了循环过程中硅的大体积变化,并能在所有操作阶段易于电子传递,因此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然而纳米线的大规模可控制备依然是个难题。本文介绍了一维硅纳米线结构的制备、合成方法以及作为硅负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储锂性能提升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