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66例重症肝炎患者有关治疗资料。结果期间收治患者66例,其中46例明显改善出院(70%),6例放弃治疗(9%),14例死亡(21%)。死亡病例中,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肝性脑病,3例死于脓毒血症。结论重视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并发症对重症肝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有着明确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在外科危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后的38例外科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危重患者中治愈3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应用TPN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代谢性和感染并发症。结论早期应用TPN对外科危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普外科危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情危重程度和死亡率,临床上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23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院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梗死面积及颅内压情况,确定治疗方法。13例患者接收非手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有9例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之后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出院时,参照GOS评估其预后情况,其中恢复良好16例(69.57%),中残3例(13.04%),重残1例(4.35%),植物生存1例(4.35%),死亡2例(8.70%)。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微生物形态学检验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2月-2019年1月,将我院126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63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性抗菌药物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基于微生物形态学检验的抗菌药物治疗,在持续给药治疗时间满两周后,对比两组的病原菌感染分布状态。结果:在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研究组中,有47例患者检出轻度感染(其检出率为76.40%),有13例患者检出中度感染(其检出率为20.63%),有3例患者检出重度感染(其检出率为4.76%);参照组中,有26例患者检出轻度感染(其检出率为41.27%),有23例患者检出中度感染(其检出率为36.51%),有14例患者检出重度感染(其检出率为22.22%);研究组的轻度感染检出率、中度感染检出率,以及重度感染检出率均与参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感染性疾病患者运用微生物形态学检验技术展开临床诊断,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6例因大面积脑梗死而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的患者的疗效,以及GOS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脑梗死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42h(20h~4d)。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随访,术后死亡10例(27.78%),其中年龄大于55岁者23例,死亡8例(34.78%);年龄小于55岁者13例,死亡2例(15.38%)。以GOS评价治疗效果,出院时死亡11例(30.56%),植物生存6例(16.67%),重残8例(22.22%),中残7例(19.44%),良好4例(11.11%)。术后6个月死亡11例(30.56%),植物生存5例(13.89%),重残5例(13.89%),中残8例(22.22%),良好7例(19.44%)。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能够极大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传统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极为有效疗法,其中手术技巧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年龄大于55岁及快速恶化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梗阻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结肠癌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出院115例(95.8%),死亡5例,死亡原因是中毒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共计16例(13.3%),其中切口感染8例,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3例。结论一旦确诊,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争取根治性Ⅰ期切除肿瘤,对条件较差者可考虑分期手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真菌类型及治疗现状。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基础疾病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机械通气是其主要诱因。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氟康唑疗效好。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侵犯上腔静脉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于外院进修收治的18例肺癌侵犯上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肺癌侵犯上腔静脉患者,经手术治疗,术后24~48h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有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心律失常,2例肺内感染,经对症治疗均有所好转,无手术死亡病例。继续随访1~5年,1年的生存率为61.11%(11/18),3年生存率为38.89%(7/18),5年生存率为11.11%(2/18)。结论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肺癌侵犯上腔静脉,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继发肺部白色念珠菌肺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老年人继发肺部白色念珠菌肺炎3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9例治愈,4例好转,1例出现恶心症状,2例死亡。结论老年人因生理防御功能、免疫功能衰退,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激素,及化疗等因素致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并发真菌感染。氟康唑治疗老年人白色念珠菌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施行的胃切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术60例;姑息性切除术7例。并发症13例次,占19.4%;该组无死亡病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其中一例出院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另一例无记录;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胃切除术应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实施手术医生应技术娴熟;围手术期的处理正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掌握并加深对白色念珠病的认识,从而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对224例的白色念珠菌病感染的病例均进行口腔粘膜病区唾液作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结果发现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均与全身和局部刺激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口腔念珠菌病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其次,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激素,头颈部肿瘤放化疗者,严重血液病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使用螺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后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引用该技术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1例(0.06%)、泌尿道感染2例(0.12%),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2.22d。结论螺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显著、疗效确切。但成功的手术与患者的心理护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间应用腹腔镜诊治的78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8例急腹症中腹腔镜手术成功74例(94.8%),4例中转手术(6.2%),本组无死亡病例,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损伤少、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独特优点,能明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可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术后并发胰漏的原因及相应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后并发胰漏的患者22例治疗资料。结果22例患者治愈18例(81.8%),愈合时间2周~6个月,死亡4例(18.2%),死亡原因为严重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术中规范手术操作及引流,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及治疗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积累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误诊11例,误诊率44.00%;16例好转出院(69.57%),7例死亡(30.43%)。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临床较易误诊,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很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酵母样真菌分布及耐药性性况,供临床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2005年4月~2006年11月间,从我院各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酵母样真菌菌种及其耐药性情况。结果从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219株酵母样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41.5%,葡萄牙念珠菌15.1%,热带念珠菌12.4%,白珠拟酵母菌9.6%,酵母样真菌对多烯类药的两性霉素B和制毒菌素有高度敏感性,分别是97.6%和96.5%;对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敏感性低,分别是33.4%和37.9%。结论医院感染酵母样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各种酵母样真菌对唑类各核苷类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耐药,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朱淑芹 《化工之友》2008,27(4):79-79
目的 调查念珠菌性阴道炎(VVC)感染致病菌种及相应抗真 菌物对其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VVC的防治提供临床与实验依据.方法 对365倒不同年龄阴道炎患者,通过沙氏培养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群检测和药敏实验.结果 365例念珠 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白念珠菌有3 08例,占84.4%,其它光滑念珠菌、克氏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共计57株,占15.6%.其中白念珠菌对氛康唑的敏感率最高(93.0%),其次为伊曲康畦(90.9%)和两性霉素B(90.4%).结论 白念珠 菌是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原菌,不同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呼吸内64例COPD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选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在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1h、机械通气后4h、机械通气后24h,和通气结束时作血气分析,并观察临床转归。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创正压通气后1、4、24h和治疗结束时,PH值改善(P0.05),PaO2上升、PaO2下降(P0.01)30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改用有创通气后死亡,抢救成功率93.8%。结论 NPPV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早期应用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90例中,治愈85例,占94.44%;好转3例,占3.33%;死亡2例,占2.22%,其中1例死于不可逆感染性中毒性休克,1例死于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绞窄性肠梗阻不是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唯一适应证,当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周仍无效应积极手术,早期及时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梁萍 《化工之友》2008,27(8):79-79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心理,饮食调节,保持血压稳定,保持肢体,皮肤引流通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大小使通畅,促进肢体功能康复,适当锻炼.结果 60例中基本痊愈51例,占84.1%.好转3例,占5%.出现肢体瘫痪1例,占1.7%.病情恶化自动出院3例,占5%出院后追踪结果1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术后肺内感染),死亡2例,占3.3%(治愈好转率为84.2%,病情恶化及死亡率占15.8%).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