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生万物"、"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思想。老子以"道"为万物的根源、世界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治国之道。老子的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辩证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析老子之“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以“反”为内容,所以“道”具体表现为“德”也是以“反”为内容。故而,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之德为“节俭”,人与自我之德为“寡欲”,人与他人之德为“不争”,人与社会之德为“无为”。  相似文献   

4.
解读老子所谓的"道"及其引申出的"术".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自然之道,而此"道"亦为经验世界万物形成之规律.顺其"道"而行,对于统治者而言,即当以"无为"而为之;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则自处应"守柔",与他人、社会相处应"不争".老子的"道"论及其中体现的辩证思维,在方法论上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在建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提出否定原理的哲学著作。《老子》中的否定原理深含着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特质被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扬,也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思想中的否定性思维及其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老子河上公章句》作为《老子道德经》现存最早的注释,从“修道长生”、“治身养性”为出发点来解释《道德经》,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此书强调人的主体性,围绕“修道长生”和“治身养性”,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阐释“爱气养神”、“和气长寿”、“静以养生”等养生观,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思想和创立道教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坚持“道生万物”的形而上学;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同构”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主张“我亦物也”的生态平等主义思想;在实践观上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理念。这与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理论不谋而合,其特有的东方生态智慧能够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即《道德经》)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老子》的深奥与晦涩难懂,不仅令许多阅读者抓不住要领,甚至还让不少研究者颇感难以把握。尤其是,如何在当代对老子文本加以分析与阐释,从而使道的学说换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成为学术界与思想界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老子》的主题是道与德。老子把道规定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德则被看成是道的实现与完成,并提出  相似文献   

9.
王弼的治国理论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有关思想。他将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统一起来,提出了“因物自然”的观点,主张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实现“大治”,即所谓“因道立制”。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老子的"道"和"无为"思想与"原生态"的关系.老子的"道"强调维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原生态."无为"是"无违",也是"善为".在保护和传承原生态艺术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树立"善为"观念,营造适合原生态艺术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水哲学,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以水为师,以水鉴事,以水德为执政理念,水之道德贯穿于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政治观。在宇宙观上,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形而上本原,水是万物之形而下本原,形成"道无水有"的关系。在人生观上,提出"上善若水",人以水为师,具有水之德性和人格。在政治观上,崇尚水德,提倡无为而治;以水喻民,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与庄子分别以理念和“道”诠释美,把关从艺术欣赏领域引入世界观。他们对美的本源性特征的表述有相近之处,然而也存在巨大的不同。从理念与“道”、对象与通融、真实与自由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对二者的美学观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道在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道的语义、中西方哲学思想对道的不同阐释、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的伦理特征、西方哲学中道的逻辑和宗教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道在中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主题、内涵、思想形态及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本文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论述,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陶行知教育实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汉赋的铺采摘文、夸张声貌在汉初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势,后来赋作无法逾越,只能因循模仿,落于前作的窠臼之中。因此,赋的文辞内容逐渐开始转向,走出了铺采摛文、极力夸张声貌的模式而归乎于一种平静淡雅的风格。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言简省古朴,思想净洁笃真,是绚烂之极而归乎于“平淡”的赋作。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全球性的产品和技术的突破、产能的飞跃,都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理论的创新性成就的基础上的。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是党组织带领广大职工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而逐步闯出来的,也离不开企业基层管理者的主动创造和默默奉献。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巨大动员力和引领力对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对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改进和提升,是国有企业管理的“中国范式”中呈现出的红色基因,是我们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红色素养和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情景事理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崇尚自然,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诗作虽然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却蕴含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脱,而他田园诗作独特的情景事理相结合的美学风格,更是为中国的诗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Contemporary bioethic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mainly focuses on moral questions—according to its articulated self-concept and the explicit arguments in most areas of bioethical reflection.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the good life are hardly considered.Arguments In reality the “good life” plays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it is assumed, but mostly only in an implicit wa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is by referencing three selected fields of bioethical discussion. Henc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bioethics should turn the “good life” into an issue of intense, explicit and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initial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as to why the “good life” has been marginalized within bioethics up to this point and which function it can assume in future bioethical reflection.Conclusion The “good life” is the blind spot of bioethics. A more intensive and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good life” is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bioethics.  相似文献   

19.
传统研究成果表明,陶器的发明与农耕生产似乎存在某种必然因果关系.但如果从饮食文化史的角度看,陶器发明当始于人类初始烹饪中的烤法——炮;从古文字学的角度看,“炮”与“陶”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陶器的发明使人类的饮食文明从单纯的火烹时代而进入了水煮汽蒸的陶烹时代,并引发了人类饮食活动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