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淄博市省级水功能区水质和入河排污口监测资料,分析回顾近年来水质变化及达标情况,阐述了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提出了水功能区修复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入河排污口为对象,通过实地勘察和收集资料,查清主要入河排污口的分布、位置、类型,分析河段和水域的入河排污口及其排污情况,调查安阳区域内地表水水功能区的废污水入河量和主要污染物入河量。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该水系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对近年来入河污染物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揭示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水污染防治、河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南宁市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南宁市入河排污口的基本情况及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了南宁市入河排污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入河排污口整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扬州市入河排污口的调查和监测,并取样分析,进而对入河排污口的分布特点、污染物现状、入河排污口超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系统地掌握区域内各水功能区纳污状况,并结合入河排口整治方案,提出扬州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境内河流水质总体较好,但局部水污染形势严峻,部分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广西入河排污口现状情况,提出广西入河排污口布局区划,划定入河排污口禁止区、严格限制区、一般限制区,并根据入河排污口实际情况及限制因素,拟定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6.
余乐 《人民长江》2018,49(23):27-31
通过对云南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工作的全面梳理分析,详细阐述了云南省自查、复查和整改提升3个阶段的过程及特点,统计了云南省入河排污口的情况,并分析了入河排污口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云南省入河排污口的整改目标和达标时限要求,针对核查中发现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查与审批不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管不到位、部分县(市、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整改建议,包括分类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关闭注销已无效的入河排污口等。  相似文献   

7.
文中根据辽宁省入河排污口普查资料,对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排放废水来源、排放废水方式、排污口登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调查情况对今后排污口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提出了入河排污口分布密度概念,并采用2011年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分布数据,按照行政区、水系、水功能区类别分析了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行政区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较高,水系以北三河、子牙河、海河干流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较高,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符合各类别功能定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剑辉  王桂花  朱祥 《治淮》2013,(1):107-108
1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根据淮河水利委员会关于《开展2011年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山东省制定了入河排污口核查与监测工作方案,枣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对全市入河排污口普查工作,共核查登记17个重点入河排污口。主要调查内容有入河排污口的位置、名称、设置单位、接纳主要排污单  相似文献   

10.
邱光胜  王波  黄俊 《人民长江》2017,48(11):11-15
从长江流域水质现状、入河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及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从长江入河排污口区划、审批、监管及基础工作方面,对入河排污口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基于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长江委强化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可以为新形势下做好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13年漳河上游长治区域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污染物排放量和超标情况进行了概述。选取2016年长治区域的7个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污变化情况分析,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排污口和污染物进行排序,为长治区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入河排污口管理的背景,从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过渡时期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以及未来入河排污审批管理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下一步入河排污口的审批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耀宾  贺旭东 《治淮》2008,(11):31-32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起步较早。按照水利部的要求,早在1990年,淮委就组织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水利部门开展了全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自1998年以来,每年对城镇和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设置情况进行核查及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利用GPS对所有人河排污口进行定位,掌握了大量的入河排污口基础资料。为实现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以及历年排污量情况可视化、  相似文献   

14.
新水法颁布实施前,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盲区,通过对入玛纳斯河排污口的登记和调查,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数量、位置、排污量、排污口的水质、排污单位等基本情况,从而实现对入河排污口的有效管理和监督,系统地掌握流域内各水功能区纳污状况,为客观分析流域内水污染形势和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与管理及依法行政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建立重点河段排污口排污与水功能区纳污量的响应关系和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期开展的一些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分析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剖析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对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认识不足、入河排污口台账信息掌握不全、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与登记及审批程序未有效落实、入河排污口监控手段落后、入河排污口监测监控能力不足、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督查工作不健全、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行法律法规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不强,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的建议:摸清现状、完善台账、设立入河排污口标示标牌、强化入河排污口监测监控、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加大监管执法与考核力度、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完善法规制度、强化对违法企业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实施长江大保护必须提升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水平。通过对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分析,针对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存在的入河排污口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流域机构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中作用发挥不充分、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登记核查制度不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不到位、监测监控能力不强、监管手段缺乏等问题,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立法、充实并增强长江委监督管理职能和定位、优化长江入河排污口空间布局、切实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建设、有效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健全长江入河排污口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切实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和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相关建议。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修复和改善长江流域人居生态环境,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资料,对入河排污口的分布废水排放方式、排污口入河废水量、污染物量、河流纳污量、流域水质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流域内共调查入河排污口1708个,其中连续掌上排放的1481个,间断排放的有227个;排污方式以明渠漫流排放为主,占排污口总数的69.7%;从排放的污水性质看,以工业废水为主。全流域废污 入河量约为41.7亿m^3,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型排污口;全流域调查的入河排污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市县区近年来虽加大了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但局部水域水污染现象依然严峻,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介绍了柳州市入河排污口全面摸底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该市入河排污口及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治方案,落实了整治责任部门和完成整治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识别涉河桥梁工程对入河排污口污染范围的影响,借助于MIKE 21 FM和AD模型,以长江干流宜昌沪渝高速路桥江段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桥梁工程对河流水位、流速的影响以及对其上游某入河排污口污染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桥梁工程上游水位比天然情况增加,下游一定范围内流速较天然情况减小,桥墩断面两侧边滩流速有所增加;而入河排污口不同浓度对应的污染带长度和宽度均有所增加;表明桥梁工程会增加其上游附近的入河排污口污染带的影响范围,在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时,应充分考虑涉河工程的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变化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兰池  朱龙基  戴乙 《海河水利》2013,(1):13-15,22
采用2007、2010年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资料作为基准和对比数据,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数量、污废水排放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均有较大减少,入河排污口首要污染物仍为COD,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的污废水量比例有较大提升,但排放的高浓度污废水量所占比例很大,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十一五”期间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变化特点,从水污染防治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两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