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南宁市政府宣布,该市目前已在南湖广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据悉,南宁市去年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在南湖广场建成广西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人,是国内目前能容纳人数最多、功能齐全的避难场所,集休闲广场、城市美化、紧急避难三大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南宁市政府宣布,该市目前已在南湖广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据悉,南宁市去年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在南湖广场建成广西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容纳20  相似文献   

3.
正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中轴路东西两侧,北临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西起健德桥,东至太阳宫乡惠忠庵村,全长4.8千米,公园总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减去河道及坡地等占用面积,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占地面积1.5平方米考虑,最多可容纳25.33万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划分为7段,由西向东依次编为1、2、3、4、5、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7)
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减灾》2006,(3):14-14
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系统建设,为了增强城市应急避难能力,区政府将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了昌平区2006—2008年迎奥运环境整治工程。2006年3月开始进行亢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同月竣工。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占地40850平方米,地势平坦,绿地和步行道相间呈环状分布。灾时可利用面积36765平方米,疏散灾民18382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其他应急状态下,附近居民可在政府的组织下,紧急疏散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设施是应急避难场所在灾时能正常启用的重要因素,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主要设施包括:应急水设施,应急电设施,应急厕所。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对这三类重要的设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蔡庚洋  贺俏毅 《规划师》2011,27(12):67-71
科学准确地预测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关键,是决定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规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资金投入和场所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杭州市在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  相似文献   

8.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2013,(3):42-45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于2004年2月19日通过专家审定。该《标准》现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标志,标志牌将设置在居民紧急疏散的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其场址通常选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处,与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太原市的主要灾害,确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结合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控制标准,剖析了太原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针对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公司简介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承建了南宁市南湖广场一期、南湖广场二期(扩建)、南宁市大学西路延长线园林绿化工程1标、建设生态南宁年内种植200万株种植工程(南湖公园绿化种植工程)、建设生态南宁年内种植210万株树木工程(南宁市昆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与防灾避难 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经规划与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与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当前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难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救助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全国第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元大都公园建立。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减灾》2003,(6):4-5
2001年10月1日,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建设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朝阳段完成。北京因此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在社区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地震后灾民基本生活,有利于城市救灾和恢复重建,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结合某城市古徐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案例,从城市对古徐广场的防灾需求、场地本身避险功能现状、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及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对目前公园绿地在防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改建工程,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被北京市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成为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公园。目前该公园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包括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21,(1)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安全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依托大学校园可以完善其体系构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园、广场类避难场所,亟需构建一套基于大学校园特征的设计策略,以提升此类场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文献整理、专家评价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校园避难场地多目标决策选址模型、设施分类及环境要素改造等设计策略,以华工-华农校园中心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为例,探讨相关策略在实践项目中的运用,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超  王其东  李珊 《城市规划》2018,(4):107-112,124
践行新型城镇化,健康、安全是首要保障,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十分关键。"可达性"是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构建"最短路径模型"和"最大覆盖范围模型",定量分析"可达性",优化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并用"交通等时线"模型对交通效率进行了评价。结论表明,基于"可达性"分析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取得较高的使用效率,确保公共设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案例为基础,展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计,并总结了今后避难场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了福建省应急避难省标的制定,把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原则,重点就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要求、用地分析和设计要点,结合实例进行了探讨,以求科学、规范地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