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春柞蚕小蚕实行人工保护育,通过控制蚕业生态环境,减少各种不利的条件和鸟、虫、兽等对蚕的危害,是春蚕生产确保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也是无霜期短的地区或阴雨低温年份使秋蚕生产免遭早霜危害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丛娟 《辽宁丝绸》2010,(2):18-18
<正>我省的秋柞蚕稚蚕期正处在雨季,过多的雨水不仅给蚕期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对柞蚕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多年的经验证明,降雨会直接影响蚕儿保苗率,特别是收蚁遇雨,损失更重。同时还会增加诱发和感染蚕病的机会,造成蚕的后期大量发病死亡,轻者20%,重者可达50%,严重影响蚕茧产量。  相似文献   

3.
柞蚕在野外饲养,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到柞蚕生产的丰欠和蚕民收入的高低。市农业中心果蚕站根据市气象台提供的2013年丹东地区农业气象条件预报资料,分析我市柞蚕生产年景情况,针对自然灾害和柞蚕病虫害防治提出科学对策和措施,以指导我市柞蚕生产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柞蚕生产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显著特点.是山区一项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柞蚕饲养上的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柞园(柞蚕场)长期利用导致退化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推广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柞园资源.解决林蚕、果蚕等诸多矛盾,实现蚕业生产"三个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柞蚕饲育在野外柞林,虽然有人工管理.但对风、雨、霜、雹等自然灾害及鸟、兽、虫等敌害侵袭,无抵抗能力,而人工也不能完全控制.以致用了蚕种、费了人工、吃了柞叶,而收茧只20%~25%.若遇气候条件不良,加上发病死亡,产量更低.为避免各种自然灾害、敌害的侵袭,我们在柞蚕的小蚕保苗上采取了"柞蚕小蚕土坑育"方法,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对柞蚕生产的稳产、高产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深入全市重点养蚕乡镇调查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市柞蚕生产优势条件,分析了蚕场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今后蚕业生产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澄清人们"放养柞蚕必破坏生态"的错误思想,回答了只有科学养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集体林柞蚕场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蚕场生态建设、保持健康稳定的柞蚕生产,才能为找市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柞蚕生产的传统陋习是掠夺式经营,其特点是广种薄收,既严重影响蚕场生态,经济效益也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托科技,建造集约化、生态型柞蚕饲养模式,达到投入少,产出多,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维护柞蚕场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食品科学》2006,27(8):234-234
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蚕有望成为长期生活在空间基地的航天员理想的高营养食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家蚕的营养构成、成熟期限、空间蚕饲养设备、饲养条件和蚕饲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论证了蚕在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中可以作为航天员食谱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即柞蚕脓病,俗称柞蚕的半蜕皮、水眠子、嫩起子、黄烂病、油烂茧和里倒山等,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散布广,我国各柞蚕产区和世界上饲养柞蚕的国家都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发病率可高达40%。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丹东市、县蚕业主管部门通过抓好柞园生态建设、柞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蚕场和蚕种执法检查工作,确保我市柞蚕生产获得丰收,实现蚕业增效、蚕民增产增收目标,为进一步稳定我市柞园资源,促进特色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柞蚕绒茧蜂病是柞蚕常见寄生性病害之一,是由柞蚕绒茧蜂(Cotesia sp.)寄生引起的。在辽宁、吉林、河南等柞蚕主产省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春蚕和早秋蚕.特别是1、2龄柞蚕。此时蚕对药物的抵抗力最弱,用化学药物防治在保证药剂对柞蚕本身受绒茧蜂与蚕场内其他昆虫的物种安全和种群量的平衡的基础上追求防治效果,一直成为蚕业专家难以攻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丝绸》2005,(4)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精心育成的柞蚕新品种早秋214,填补了10多项国内外学术空白。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柞蚕育种史上都是个新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辽宁省政府颁发的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的柞蚕年均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堪称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据悉,柞蚕新品种早秋214已于2001-2003年在我国盛产柞蚕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与河南等5个省(区)、16个市(县)、38个乡(镇)早秋饲养26890把。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表明,其一化率高达99.57%,平均每把秋蚕产茧772.4kg,增产蚕茧36.2%,增产蚕丝15.5%,增加产值2490.14元,总计…  相似文献   

13.
2013我市柞蚕茧产量调查工作在市统计局和市农业中心的领导下进行。市蚕业站8月30日将《关于开展今年秋蚕产量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至各县(市)区蚕业管理总站。并于9月10日起组织市县蚕业科技干部深入到凤城、宽甸、东港、振安区重点养蚕乡镇、村组进行秋柞蚕产量调查。通过深入农村与蚕民和乡镇蚕业干部交流、通讯联系等方式,分析2013年我市秋柞蚕生产形势、蚕茧产量和存在问题,为准确预测秋蚕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柞蚕脓病、柞蚕软化病、柞蚕微粒子病统称为柞蚕三大病害。在秋柞蚕生产中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严重。如不加强防治,将导致养蚕户绝产绝收。长期以来,在秋蚕病害防治中,通常只使用一种药剂,防治一种病害,这种方法难免顾此失彼,难以使秋蚕在多种病害的威胁下取得稳产高产。自2004年以来,我县灌水、长甸、永甸镇等主要蚕区推广使用了秋柞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柞蚕脓病、柞蚕软化病、柞蚕微粒子病统称为柞蚕三大病害.在秋柞蚕生产中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严重.如不加强防治,将导致养蚕户绝产绝收.长期以来,在秋蚕病害防治中,通常只使用一种药剂,防治一种病害,这种方法难免顾此失彼,难以使秋蚕在多种病害的威胁下取得稳产高产.自2004年以来,我县灌水、长甸、永甸镇等主要蚕区推广使用了秋柞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过试验调查,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比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技术提高单产18%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柞蚕病虫害防治用药的分类,阐明不同蚕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达到蚕药的最佳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介绍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柞蚕科学规范化放养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技术推广,让蚕民科学养蚕,促进我市特色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内蒙有丰富的柞林资源,可开发利用于养蚕的柞林资源是全国实际利用柞蚕场面积的5倍,目前已用于养蚕的不足2%。因这些地区都是稳定的二化柞蚕区,年养两次柞蚕,霜冻危害甚重,养二化一放产量极低,平均产量不到二化秋蚕的50%。相反辽、鲁、豫等蚕区的蚕场资源过度开发,生存发展的空间已走到极限。基于这一现状,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环境与化性、化性遗传、控制化性基因组成等基础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9.
柞蚕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和统一不可分的。蚕的生长发育始终受外界环境影响,其中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如饲料、病原菌、昆虫、鸟类、兽类等;非生物因子如温度、湿度、阳光、风、雨、霜等。而每个因子又都有它自身变化的规律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功能。很多因子对不同时期柞蚕发育有时是有利的,能促进柞蚕生长发育,有时又阻碍蚕的生长发育,甚至变成了有害因素。柞蚕放养技术就是在这错综复杂的外界环境下,机动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各种生态因子最大限度地适应柞蚕生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以达到省工、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柞蚕放养是凤城市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5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产茧1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丹东市70%,正常年景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