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我镇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春秋柞蚕17000把,其中放养誊柞蚕2200把(15万亩)左右.放"二毛子"就是同一蚕场在一年内重复放养柞蚕,这一现象对柞树的生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不仅破坏柞蚕场生态环境,而且制约了养蚕人的稳定收入.为此,辽宁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颁布了<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市蚕业管理总站也做了大量宣传,其中规定:"同一蚕场每年只能放养一次柞蚕,不准重复放养;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三分之二,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四分之三,不准过量放养;移蚕不准剪柞树主干枝".  相似文献   

2.
柞蚕放养是凤城市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5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产茧1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丹东市70%,正常年景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贺俭  吴华 《辽宁丝绸》2007,(3):16-16,6
1.树型培养技术:培养中刈树型蚕场主要有“三大要素”,即中刈留桩、中刈留拳放拐和在拐枝上按一定周期轮伐更新。  相似文献   

4.
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7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一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凤城市100%的镇(乡、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放养柞蚕的柞树及场地,大都靠天然林改造而成。其柞树分布不等,疏密程度不匀,加之人们长时期的养蚕活动和取枝条做能源,因而蚕场的缺墩少株现象较为普遍。市蚕业总站在全市蚕场资源普查中发现蚕场缺墩面积达26万亩之多,占全市柞蚕场总面积的12.2%,影响了柞蚕场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凤城市针对柞蚕场缺墩少株的现状,以优化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补植蚕场活动,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见表1)。  相似文献   

6.
柞蚕场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有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形成一个互为利用、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代谢的综合体,时时维持着生态平衡。在放养柞蚕过程中,蚕场生态平衡经常被打破。为此,需要加强蚕场肥培管理,促使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平衡,从而达到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7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一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凤城市100%的镇(乡、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全市重点养蚕乡镇调查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市柞蚕生产优势条件,分析了蚕场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今后蚕业生产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澄清人们"放养柞蚕必破坏生态"的错误思想,回答了只有科学养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集体林柞蚕场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蚕场生态建设、保持健康稳定的柞蚕生产,才能为找市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70万亩,年放养春秋柞蚕1.7万把,产茧一万多吨,产值达亿元。我市柞蚕场面积在县区中居全国第二位。全市100%的镇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怍蚕.  相似文献   

10.
柞蚕是重要的绢丝昆虫。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柞蚕业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柞蚕的正式人工放养,以鲁中南山区为早,估计在明朝中叶以前。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9个省曾放养过柞蚕。80年代后,仍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山东、河南、贵州、陕西、湖北、四川等省区放养柞蚕。不过,一些老蚕区如山东、河南、贵州,最近几十年,柞蚕业衰落到生产规模与产量仅为历史盛期的20%的水平。相反,吉林、黑龙江。内蒙等新蚕区却有极高的柞蚕业开发兴趣。辽宁是全国柞蚕生产大省,柞蚕茧产量…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介绍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柞蚕科学规范化放养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技术推广,让蚕民科学养蚕,促进我市特色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有关气候情况 吉林省2003年,春蚕上山后遭受两次严重的晚霜,多数蚕场下雨、低山柞叶受害枯萎,被迫移蚕,造成蚕头大量损失,也造成后期软化病不同程度的发生。秋蚕收蚁后遇持续低温多雨,蚕发育缓慢,又造成后期软化病、脓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在10%~20%。  相似文献   

13.
<正>养蚕的柞树,经过数年之后,树势渐高,同时柞叶亦现粗硬而稀,对放养均属不利。因此放养林地的柞树,到了适当的年限,需轮伐更新。放养林地的轮伐,东北称"打场子",河南称"伐坡",山东称"打椤"。柞树的轮伐,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条件以及其它放养管理上的年次等因素来定。(一)轮伐的年次我国各蚕区的轮伐年次大致是:山东隔年轮伐一次。东北地区每隔3~4年一次,河南则每年按放养量分林地为根伐、枝伐  相似文献   

14.
柞蚕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业在中国 ,历经几千年 ,竟能生生不息 ,发展至今 ,当然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结果。究其实质 ,就是这项产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都与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古代如此 ,近代亦然。到了现代 ,这种一致性更加突出 ,而且预示着未来这项传统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中国的柞蚕产业 ,首先体现了 4大生产要素 ,即柞蚕场、柞蚕种、蚕区劳力与柞蚕放养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大自然禀性慷慨 ,赋予中国大地 130 0万 hm2 的天然柞林资源 ,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 78.6万 hm2 。长期以来 ,这些蚕场柞林以极…  相似文献   

15.
蚕场是蚕业生产的基地,多年来由于蚕民对蚕场的不合理使用,致使蚕场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正确使用蚕场,加强蚕场管护.确保蚕场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正确使用蚕场除了要增加蚕场投入外,在使用蚕场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大堡蒙古族乡位于凤城市的中东部,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全乡有柞林面积129318亩,其中柞蚕场面积68342亩;柞蚕场面积占全乡柞林面积的52.8%,全乡年放养柞蚕五百把左右;蚕业收入占农业总收的8%-12%。  相似文献   

17.
柞树的树型修剪及其养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柞蚕场内,根据养蚕和柞树生理的需要,再结合蚕场的土质、坡度、树种、生长习性、病虫多少及柞树稀密程度的不同,把柞树培养成一定的树型。一、无干墩柞树型养成法柞树实生苗或大树从基部砍伐后重新萌发出的枝条,生长到2~5年时,因枝条较高,叶质较硬,已不适合养蚕时,可在休眠期从枝条基部伐去,使其再重新萌发新枝,以后每隔一定年限加  相似文献   

18.
赵巍 《辽宁丝绸》2008,(1):29-29
凤城市的蚕场面积大、分布广。由于多年来的养蚕活动和对蚕场投入不足,管护不到位,使部分蚕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市蚕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善蚕场植被,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开展蚕场生态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蚕场示范区建设的作用,探讨了凤城市开展蚕场示范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100%的镇(区、乡)、93%的村(186/201个)及88%的居民组(1832/2082个)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年养蚕1.7万把左右,产茧10000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丹东市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