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介绍了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发展阶段,简要分析了每个阶段中典型的张紧装置的结构特点及优缺点,并结合铁煤集团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应用情况,介绍了液压自动张紧装置的工作原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液压自动张紧装置可根据带式输送机的张力需要任意调节拉紧力,实现张紧力恒定,性能稳定可靠,有效保护了输送机,且节约了大量的电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常见的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了ZYL型液压自动拉紧装置,详细介绍了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该自动拉紧装置采用液压技术,将拉紧油压转换为活塞杆的轴向移动,带动拉紧小车纵向移动以改变拉紧行程,拉紧行程的改变又转换为带式输送机拉紧滚筒的移动,从而改变输送带的张力,保证了输送带与拉紧滚筒间所必需的摩擦力;设置了电控箱控制液压拉紧装置的运行,可实现就地控制和远程控制。实际应用表明,该液压自动拉紧装置运行稳定、性能可靠、维护调整方便,可满足带式输送机各种运行工况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JY1400/30型液压张紧卷带装置的技术创新、功能原理及其安装调试。液压张紧卷带装置集张紧、卷带功能于一体,采用一个电气控制系统和一台集成泵站控制,使安装、使用、维护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4.
带式输送机作为一种广泛应用在煤矿上的物料运输设备,具有稳定性高、经济性强的优点,但随着输送机的带速不断增加,输送带长度不断加长,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由于输送带的黏弹性冲击或者物料分布不均等,均会导致输送机在运行过程中的跑偏现象,轻则导致运输物料的撒料,重则导致皮带翻转、机架倾覆,给煤矿井下的物料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确保物料运输安全,不得不采取降速的措施,使输送带的物料运输效率受到较大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带式输送机自动纠偏设备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输送带运行过程中的偏位量进行校正。实际应用表明,该自动纠偏设备能够有效地确保输送带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提升了输送机的物料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进步导致对能源需求量增长,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增量越来越大。张紧系统是带式输送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输送带保持合理的张力范围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和带式输送机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对输送带驱动系统建立力学模型,得到输送带驱动不打滑最小张力,并通过与保持托辊间输送带合理下垂张力比对,得到输送带最小张力计算方法;并根据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分析,得出输送带张紧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工作环境及其控制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输送带张力控制模型;通过Simulink对张紧系统自适应控制模型仿真,得到不同载荷下张紧力响应曲线。所建立张紧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响应快、超调小,能够满足输送带时变载荷自适应调节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带式输送机张紧力检测装置不能根据负载实现张紧力实时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带式输送机张紧力预测方法。首先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张紧力、运行阻力与负载之间的关系,探究了负载与带式输送机电动机电流之间的表征关系。然后建立BP神经网络对负载进行预测:根据负载与张紧力的函数关系,获取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中的负载变化趋势,由负载实时预测张紧力,根据预测的张紧力对带式输送机进行自适应调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为92.1%,能够满足带式输送机张紧力实时预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带式输送机是煤矿井下主要的运输设备,针对某矿主斜井输送机运行时出现打滑问题,依据输送机布置以及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是输送机载荷过大、驱动滚筒制动器未能及时动作、输送带与滚筒间摩擦系数降低、输送带张力过小以及输送的原煤中含水率过大等。根据输送机的打滑情况,建议在转向鼓的侧面安装制动器,并通过与原来的逆止器一起工作来增加反向力,并用液压绞盘张紧方法代替输送机原来的重量张紧方法。为了增加传送带的张紧力,更换传送带清洁剂,减少原煤的水分,在辊筒上使用陶瓷封装,并加强传送带的维护和管理,以免再次发生打滑。采取这些措施后,带式输送机后续运行未再出现打滑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带式输送机打滑问题处理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液压自动张紧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液压自动张紧装置的液压原理 ,详细阐述了自动张紧装置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及功能特点 ,并阐明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压力值和最大拉力值的设定。  相似文献   

9.
对下运带式输送机盘式制动系统的结构设计、制动原理及液压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讨论了制动装置在松闸、施闸及输送机正常运行过程中油压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带式输送机优化速度特性,针对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效率低、物料运量不可变、造价高的问题,根据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传动效率高、实现有级调速、成本低.为了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改进驱动装置,提出一种以AMT作为传动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操作实现自动驱动带式输送机进行起动的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AMT和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工具,建立了AMT驱动带式输送机的仿真模型,并对起动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输送带的最大加速度和速度满足要求,且方案能保证离合器的优化特性,提高了传动效率,的确为方案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普通带式输送机普遍存在故障点多、成本高、耗电量大、不易铺设和安装等缺陷,结合井下环境特点,研制了一种轻型带式输送机。该轻型带式输送机将原普通带式输送机传动部位改造为以卸载滚筒兼作电动机、联轴器、减速器、传动滚筒的传动装置,极大简化了普通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实现了掘进工作面的集中控制;并利用手动蜗轮张紧装置替代了原有蜗轮、蜗杆张紧装置,使该轻型带式输送机具备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同时实现了轻型带式输送机与防逆风装置的联锁,能有效防止掘进工作面原煤运输时风量流失,防止风流逆转和瓦斯进入进风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慢速绞车交替放带存在工作难度大、所需人力及物力较大、安全系数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套液压收放带装置,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新柏煤矿三采区大倾角上运胶带机上的应用情况。该装置提高了钢丝绳芯胶带敷设和回收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矿在利用输送带运输煤炭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煤自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输送带上煤含水率检测装置的设计方案,介绍了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装置利用微波透射法,通过测量微波功率衰减得到煤的含水量。标定实验证明该装置具有误差小、测量精度高的优点,为煤矿测量输送带上煤含水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以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作为驱动装置的带式输送机多机驱动系统采用传统方法控制各驱动电动机之间的功率平衡,存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特性较差、功率平衡调节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多机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模糊控制方法:对液力偶合器涡轮转速实行闭环控制,保证在工作机负载发生变化时带式输送机具有恒定不变的带速;转速调节器采用模糊控制器代替传统的PID控制器,以提高功率平衡的调节精度。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可有效改善系统动态性能,提高功率平衡调节精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选煤厂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缺少动态防伤人监测功能,输送机旋转部位易导致伤人事故等问题,提出一种选煤厂带式输送机防伤人安全保护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探测器布置方式。该系统通过热释放红外探测器、对射红外探测器及红外电子网检测人体靠近输送机旋转部件的情况,当工作人员进入检测区域活动时给予提示、报警或进行停机保护。现场工业试验结果显示,选煤厂带式输送机防伤人安全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带式输送机旋转部件伤人事故。  相似文献   

16.
马晓泽 《工矿自动化》2012,38(10):89-91
针对某矿原有的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存在各台带式输送机之间沟通不畅,相关人员无法实时了解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生产过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系统的改造方案。该系统在不改变原有系统就地控制方式的前提下,以ControlLogix PLC为核心,采用iFIX组态软件采集和监控各台带式输送机数据,实现了调度中心对整个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功能。实际应用表明,改造后的系统将各个独立的电气控制系统综合集成在一个系统里,加强了各台带式输送机之间的配合,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带式输送机煤流检测装置中,核子胶带秤存在一定安全和环保隐患,电子胶带秤检测精度易受输送带张力、刚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基于超声波、线激光条纹、双目视觉等技术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存在实时性差、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飞行时间(TOF)深度图像修复的输送带煤流检测方法。通过TOF相机获取输送带运煤图像;对TOF图像进行均衡化处理,采用帧差法和边界跟随算法去除背景噪声,获得感兴趣的煤料区域;针对TOF深度图像因边缘处存在飞行像素噪声与多径误差噪声而导致的边缘信息不准确问题,提出强度图像引导的深度图像修复算法,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法寻找深度图像和强度图像的相似边缘,基于强度图像的有效边缘信息对深度图像边缘处的不可靠数据进行校正,并进一步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中值滤波器得到高精度深度图像;对煤料区域进行像素级分割,并建立煤料体积计算模型,结合输送带速度得出输送带煤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误差不超过3.78%,标准差不超过0.491,平均处理时间为83 ms,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