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重点,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等方面剖析,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并初步提出现代地域建筑要传承传统建筑特色,为现代地域建筑设计提供有效思路,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1)
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研讨会以"保护和传承"为主题,从"民居研究方法""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聚落生存与发展策略"四方面,全面剖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新标准,以及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技术问题与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西安传统民居受西安独有城市属性和历史影响而别具一格,但对其研究往往与韩城、三原等地民居共以关中民居形式概括,其自身特征价值未能得到深刻认知。该文从历史影响、单体建筑、院落组合、材料结构四个方面,对西安传统民居特征予以归纳,以期人们全面认知这种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更好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芮 《城市建筑》2023,(4):143-145
发展和保护传统民居是建筑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高台民居是我国珍贵的维吾尔族传统居住建筑遗产,为了发展与保护高台民居,本研究从文脉着手,采用文献整理、网络调研等研究方法,探索高台民居的建筑生长脉络,总结其现状问题,如功能老化、业态单一、居住环境质量不佳、缺乏公共社交空间等问题,并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生长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在遵循保留民族记忆、延续生活故事、传承特色文化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既能延续文脉,又能改善民生的发展与保护策略,以期为喀什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脉保护传承是城镇有机发展与特色塑造的根本前途与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以文脉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地域文脉的构成要素,据此提出立足地域文脉保护传承视角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策略,即以文脉梳理、遗存挖掘、特色提炼为基础,从"总体—片区—街区—标志节点"四个层面对地域文脉构成要素通过特色风貌进行表达,建立上下传导的良好机制;并以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石鼓特色小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赵彤  赵鸣 《城市建筑》2023,(3):124-132+186
豫北平原民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方特征,相比于豫北山地民居,对豫北平原民居的形态特征研究较少,因此其更具有代表性。文章以中原文化为切入点,采用现场测绘和类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原文化对明清时期豫北平原传统民居产生的影响,分析并归纳院落、建筑单体和建筑细部三个层面的民居形态特征。本文对比其他时期和地域,重点探究明清豫北平原民居在宅基地选择、院落组合形式、单体建筑、门窗细部、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地域特色,以期为本地域民居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供参考,实现建筑形态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原文脉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中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那么,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该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结合本人所参与的相关工程实践创作提出了对其现代传承的有效策略,进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相关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南安康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移民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两个影响角度提炼了安康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营建技术、建筑装饰与色彩等方面的地域特色,针对当前安康传统民居现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传统民居建筑在地域特色营造方面的理念和手法,提出安康传统民居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为当代新民居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绿色建筑在关注节能减排等绿色性能和技术的同时,应注重传承当地文脉、延续场所精神,将建筑绿色性能与地域文脉相整合,鼓励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从中华建筑文脉传承的视角,通过构建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选取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进行试评,并将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测评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旨在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我国绿色建筑的内涵,并为目前建筑创作和设计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传统地域风情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民居建筑在空间格局与设施配备上,因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被废弃,通过改造提升古旧民居建筑的社会价值与使用效能,突显地域特色、传承文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婺源虹关水岸边旧民居的建筑改造案例,从价值评估、功能置换、空间改造与文脉传承多方面提出古旧民居建筑传承性改造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梳理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街区的保护对象已经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区域性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经从简单的控制性保护改变为注重历史街区功能的振兴以及地域文脉的传承。该文以宜昌环城南路历史街区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对地域文脉的研究,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炼街区地域文脉特征并加以利用,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合到街区的保护及更新中,探求适应中小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建筑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地域建筑技术是文脉的载体,材料是地域建筑技术的重要支撑。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传统材料的适宜性利用,将有助于延续当地的建筑文脉,解决地域文脉割裂的问题。文章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为例,对传统建筑材料的适宜性利用进行分析。基于"绿色+文脉"乡镇建设的技术理念,针对地域材料的局限性,提出墙体力学性与耐久性、空间尺度、防寒保暖性的改造策略,为改善吉林省乡镇建设文脉的割裂问题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吉林省乡镇建设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杨帆 《福建建筑》2012,(12):19-22
本文通过对关中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党家村进行的分析研究,走访党家村并进行现场踏勘,进而探析总结了关中民居的总体布局、平面形式分类、建筑特色以及艺术装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梳理分析英国BREEAM、日本CASBEE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与建筑文脉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条款,分析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及权重,研究文脉要素、环境品质营造与绿色建筑性能的关系,并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进行比较,探讨传承地域文脉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地域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厦门红砖民居的建筑地域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汉字创意设计进行视觉展示,意在把厦门红砖民居这一传统的"立体符号"转化为现代的"视觉符号"。基于"厦门红砖民居"的字体创意解析,不仅可以挖掘出厦门红砖民居的内在文化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建筑艺术符号进行解构与再现,以期达到对传统民居文脉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进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类设计是指"传统民居中某些经过提炼的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再现"。类设计致力于探索将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多层次、多角度的重新诠释获得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意义。该文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案例为研究对象,从适应气候条件、结合地理环境和延续历史文脉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延续与创新的类设计方法,解读了当代类设计建筑现象的价值、局限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韩炜 《城乡建设》2011,(5):67-69
自然环境不是建筑风格形成的唯一因素,.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背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人们在长期与自然条件的适应中使传统民居建筑不断改善,最终形成了各种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文章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窑洞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探索和总结了由此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建筑保护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传统建筑的破坏与消失.陕西民居作为本省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但公众普遍不清楚应如何进行保护.因此,研究简单易行的民居建筑保护策略,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认知普及,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是保护传统民居、传承地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吊脚楼是鄂西山地民居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章从土家族吊脚楼这一传统建筑风貌的传承问题进行切入,并以湖北咸丰县打造"干栏之乡"为例,从传统民居遗存保护、新建干栏建筑风格等问题,延伸到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及其文化传承等,从更多视角对其进行讨论,提出相应思考与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