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针对目前城市配电网后夜容性无功过剩及单相接地时电网产生较高的过电压问题,设计了一种Y接电抗器灭弧装置。首先介绍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其次计算Y接电抗器中性点接入不同容量的补偿元件后电网的过电压;最后利用Matlab对电网分别接入消弧线圈和Y接电抗器进行仿真。理论计算及仿真结果表明电网装设Y接电抗器后发生单相接地时的过电压得到抑制且能较快恢复到正常状态。Y接电抗器不仅减小接地电容电流,熄灭电弧,还可以解决后夜容性无功过剩和降低单相接地引起的过电压,可取代消弧线圈解决单相接地引起的过电压和容性无功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2.
提出将磁控式可控电抗器用作消弧线圈,叙述了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实时检测方法。由于电抗器本身的优良特性,该补偿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补偿电网运行时谐振过电压与单相接地后最佳补偿之间的矛盾。制作了低压模型装置,试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全电缆线路的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发现,全电缆线路电网中消弧线圈的补偿更困难,存在严重的弧光过电压,由此提出中性点新型接地装置,可以弥补单纯消弧线圈在全电缆出线变电站中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可控电抗器在电网电容电流自动补偿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提出将可控电抗器用作消弧线圈,叙述了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实时检测方法。由于可控电抗器自身的优良特性,该补偿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补偿电网正常运行时的谐振过电压和单相接地后最佳补偿的矛盾。制作了低压模型装置,试验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全电缆线路的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发现,全电缆线路电网中消弧线圈的补偿更困难,存在严重的弧光过电压,由此提出中性点新型接地装置,可以弥补单纯消弧线圈在全电缆出线变电站中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薛军  杨兰均 《陕西电力》2007,35(8):16-19
研究了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全电缆线路的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发现,全电缆线路电网中消弧线圈的补偿更困难,存在严重的弧光过电压,由此提出中性点新型接地装置,可以弥补单纯消弧线圈在全电缆出线变电站中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单相接地故障及其周围农网现状分析,提出了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产生对地容性电流补偿方式的优化与消弧线圈的配置方案,解决了现场消弧线圈选型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力系统供电网络中的输电线路及电缆,在运行中要产生容性无功。由于城网改造配电网络主要由高压电缆组成,高压电缆产生的容性无功严重影响配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为解决电力系统容性无功过补问题,我们从电力系统容性无功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找出电力系统容性无功产生的特点及解决办法。结果表明电力系统容性无功功率取决于电网中输电线路及电缆的结构及长度,电网结构确定以后,它的容量相对固定,变化不大。因此对电力系统容性无功的补偿应相对固定并采用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同时针对1 0 kV及35 kV小电流接地系统因接地电容电流增大引起的消弧线圈容量增大,运行可靠性降低问题,研制出了既有感性补偿又能减少接地电容电流的装置Y接电抗器灭弧装置,对它的原理构造,性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可控硅调节的消弧线圈电抗器装置, 并着重研究适用于6~66 kV配电网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中的可控硅调节电抗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暂态性能.其中主要分析了突然投入理想正弦电源和接入电网中性点后电抗器本身的暂态响应及在稳定电源下工作点的调节,同时重点研究了在发生单相金属接地、单相高阻接地和间歇电弧接地情况下可控硅调节电抗器补偿容性电流的能力.通过实例进行EMTP仿真证明, 新型可控硅调节的消弧线圈电抗器装置在适当的控制策略下,其电磁暂态过渡时间是满足要求的,从而说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消弧线圈补偿装置的暂态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可控硅调节的消弧线圈电抗器装置 ,并着重研究适用于 6~ 6 6kV配电网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中的可控硅调节电抗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暂态性能。其中主要分析了突然投入理想正弦电源和接入电网中性点后电抗器本身的暂态响应及在稳定电源下工作点的调节 ,同时重点研究了在发生单相金属接地、单相高阻接地和间歇电弧接地情况下可控硅调节电抗器补偿容性电流的能力。通过实例进行EMTP仿真证明 ,新型可控硅调节的消弧线圈电抗器装置在适当的控制策略下 ,其电磁暂态过渡时间是满足要求的 ,从而说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  相似文献   

11.
叶鹤林  陈霞 《江西电力》2010,34(6):27-30
为解决不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造成弧光过电压影响电网安全,在3~66 kV配电网中性点上装设消弧线圈。目前具有自动跟踪补偿功能的消弧线圈在电网中使用日臻成熟。为合理选择该消弧线圈,本文简要介绍了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对消弧线圈容量的确定、调节方式的选择以及其它技术条件选择作了说明,并对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林海  梁志瑞 《电测与仪表》2018,55(17):27-31
为应对配电网电容电流剧增给增容改造带来的困难,文章提出了消弧线圈分散补偿接地方式,并对消弧线圈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阐述了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分散补偿消弧线圈的调节原理和安装位置;然后讨论了分散补偿消弧线圈的安装位置、不同补偿容量分配和不同过渡电阻对故障点接地残流的影响;最后对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弧光过电压进行分析。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分散补偿能有效补偿故障接地电流并满足残流要求,发生间歇性故障接地时消弧线圈分散补偿也能很好地抑制弧光过电压至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选线和接地电流补偿原理,采用微机控制和动态改变接地电感的方法,解决了选线与补偿之间的矛盾,首创选线和补偿一体化装置。装置的核心部分是调励磁式消弧线圈和微机控制系统。配电网正常运行时,装置自动跟踪电网参数并计算相对地电容电流。配电网单相接地时,装置能准确地选出单相接地线路和完全补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配电网规模增大、传输容量扩大、传输距离延长后,系统对地电容电流增大,故障时故障点形成的电孤不能自行熄灭,弧光过电压长时间加在系统的绝缘上危急设备安全,采用消弧线圈限制过电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又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消弧线圈分散补偿接地方式具有安装灵活和扩容方便的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有关多个分散补偿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残流及过电压的研究缺乏。讨论了分散式消弧线圈容量配置原则并根据开发区变电站进行实例设计,选择了8种消弧线圈安装方式。通过仿真表明,消弧线圈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均能满足规程接地残流的要求,且能极大延迟间歇性电弧的重燃时间,而其非故障相弧光过电压水平基本相同,且小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所得结论有利于消弧线圈分散补偿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姚天亮  杨德洲  郑昕 《电力建设》2013,34(3):109-112
介绍了大型风电场的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和调匝式、偏磁式、可控硅式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动态补偿技术的优势以及在大型风电场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灭弧中的应用。结合风电设计和运行经验,对升压站电气主接线和设备选型进行了优化,采用三绕组变压器、35 kV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案,经现场验证此方案有利于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配电网中性点新型接地方式为:当发生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实现快速补偿;当发生非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时,能正确选出故障线路并跳闸,提出了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用该原理研制成功的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自动快速消弧系统,具有伏安特性生度优良、响应速度快、电流由零到最大都能无级连续地系统适应性强等优点则实现新型接地方式比较理想的设备。  相似文献   

19.
随着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柔性消弧装置、大功率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装备应用逐渐增多,配电网柔性化加快发展,但已有电力电子装备存在功能单一、成本高等问题.基于直流侧并接储能元件的直挂式级联H桥变流器,将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与电流消弧方法相结合,实现柔性电力电子装备输出电流在dq0坐标系下的独立调节,使单套柔性电力电子装备同时集成配电网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双向流动控制,以及单相接地故障柔性消弧功能,有效提高电力电子装备的利用效率.理论分析以及功率控制和单相接地故障消弧建模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配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与选线一体化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配电网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检测和补偿的原理,解决了补偿与选线之间的矛盾,研制出补偿与选线一体化动态模型装置,模拟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