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都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近四千年的建城历史。大量的地下文化遗产给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新近完成的这一规划方案在这一领域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隋唐东都城位于河南洛阳。古代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宅京之地,至今仍保存有五大都城遗址。建国以来,洛阳是最早开展都城考古的城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也是较早进行考古勘察与发掘的古代都城之一。该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毁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历时520余年。它是隋唐时期的著名都城,与长安城并称“东西两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于希贤先生指出:“城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荟萃点,文化以城市为载体。”“城的灵魂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1]本文拟从《周易》文化的视角来解读隋唐东都城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3.
热评     
<正>洛阳古城,建于金代隋唐城遗址之上,至今已有800年历史。而今经过3年多的酝酿与规划,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近期终于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共投资85亿,堪称洛阳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建成后将成为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集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文化示范区,再现千年古都风采。  相似文献   

4.
洛阳在中国古代史和都城史上占有极高的和极为重要的地位,位于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以表现洛阳古城空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具有洛阳古城地域空间特色与文化精神的校园为原则,从传统的"城"的概念入手,着重表现校园内"城-庭-院-园-街"的尺度变化与空间情态。  相似文献   

5.
城市传统民居是一座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观之洛阳老城,历史厚重,建筑新老混合,多种历史样式交织。基于国务院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史料分析、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以洛阳老城85号院为例,探寻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陶瓷艺术文化资源。该文通过发掘洛阳的历史和文化,提取并整合洛阳历史文化中的创意元素,以洛阳陶瓷艺术文化为根基,大胆创新,开发洛阳陶瓷文创产品,以提升洛阳陶瓷地域品牌知名度,推动洛阳陶瓷文创产业的发展,提升洛阳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孙鹄 《城乡建设》2007,(12):76-77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建筑要受城市文化(历史的与时代的)的制约,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景观建筑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默契。新建洛阳王城公园主入口的大门就是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社会功能要求相结合的一个城市景观建筑。在设计中考虑了如下条件和要求: (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园林建设,增添名城的历史显形文化,在城市景  相似文献   

9.
《工业建筑》2013,(7):18-22
洛阳不仅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城市中众多的工业建筑遗产成为洛阳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通过系统阐述和剖析洛阳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保护现状,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洛阳缔造过无数的传奇,特别是夏、商、周以来,先后13个朝代于此建都,以洛阳为中心形成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董萱  李立 《建筑知识》2011,(11):66-69
中国古代都城由北京、洛阳、西安、南京、杭州、郑州、安阳、开封等8大古都共同组成。他们是历史上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兴衰沉浮,也是中国5000年历史发展的缩影,一副副实物构成的都城史画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河南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承载着历史,体现着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如果说用  相似文献   

12.
陈坚  李大伟 《建筑学报》2013,(1):106-107
1设计理念—一山水之城的文脉传承 山无水不美,水无山不秀."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城市构想,也是近年兴起的理想生活模式,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杭州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三面环山一面城"、 "杭州以湖山胜"……历来的名人雅士对杭州的赞美无一不是对杭州山水的标榜,因为有了这独擅天然之美的山水地理才造就了杭州的自然、历史、人文,产生了杭州城市特有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城市的特质.在杭州城市文化传统中,围绕山水展开的探讨与营造从未间断.受山水长久浸濡,使得杭州城市渗透出特有的乐山悦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3.
在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背景下,从洛阳老城的历史空间中深度挖掘历史信息,并将其纳入洛阳老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下关于洛阳老城的研究,所选取的研究时间跨度大,研究内容广泛而缺乏具体的探究,洛阳老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容尚不充分,对历史信息的阐释缺乏有效直接的表现形式。鉴于GIS具有空间可视化以及空间分析的优点,文章利用民国时期洛阳城关图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民国时期洛阳老城寺庙建筑为例,从分布状况以及聚集方式入手,对民国时期寺庙建筑的分布特征进行剖析,验证了GIS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唐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城市史长达4000余年,建都史1529年,在中国古代史和都城市上占有重要地位。洛阳古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化等许多重大成就,大都在洛阳取得。洛阳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余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和全国最大的田山古墓葬群举世罕见,龙门石窟、白马寺驰名中外。为了保护好灿烂的历史遗…  相似文献   

15.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四和交通枢纽,是柬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币民的“起居室’、外采旅游看‘官厅”的作用。城币厂场是城币中最易公共性、最富艺术颗对、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随着我国城币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对城市开放空间日益重队近年采陆续规划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吊位的城市广场。如大连的城币厂场导绿地,建设得假有特色,举国同赞。于是,许多城市兴起一股兴建城而广场的热潮,从城市的领导到自通市民对此表现了部所未有的巨大热倩,不分青红手白地照搬历制。以至从祁连山麓到南海之滨…  相似文献   

16.
<正>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自夏以来,已有近4000年的建城历史,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几千年的风雨动乱,使这座宏大繁华的都城到解放时仅是一座4.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的破旧小城。解放以后,洛阳发展很快。现在的洛阳,建成区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70万。不久以前,本刊记者专门就古都洛阳的发展和保护问题采访了副市长窦祖皖同志。下面是采访记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富臣 《华中建筑》2000,18(4):93-94
该文从城市广场与城 市空间的基本关系入手,探讨 了在城市空间系统中,城市广 场的空间构成特点及其对城市 空间系统的影响。并从城市广 场的空间特性和文化内涵两方 面剖析了城市广场的内在结构 特征,旨在建立全面的城市广 场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18.
肖清  王晓 《山西建筑》2010,36(29):1-2
以湘潭市城正街为对象,从聚落、宗教、邻里、遗迹修复几个方面对城正街的地域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塑,提出了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要尊重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保护街区的整体环境和人文社会网络,保障体现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载体,发展文化经济,才能保持历史街区特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邯郸市学步桥广场设计中,以古赵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古桥为中心,将成语典故,民间传说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深入广场环境,使古赵文化与自然园林有机结合。丰富文化内涵,延伸其意境,在建设具有赵文化特色广场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20.
摘 要:胶南市行政广场通过对“琅琊古城”①、“九宫格”、“环形水道”、“锚之原型”、“帆之原型”的理解后形成的外部空间形态,诠释了胶南市行政广场的文化特征.目的在于在广场设计中.广场中景观形态的文化学体现,通过对历史原型②的重构,雕塑造型手法的裂变、扭曲,古代城市在城市广场中规划思想的重新理解及海洋文化在广场中恰当的定位来实现的.广场设计中引入建筑文化学的思维,不仅使城市广场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且可以在城市广场中寻求历史脉络,使人们在游览广场的同时,感受到当地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