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与天津市石油学会联合召开的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6日至10日在天津市举行。这次会议的宗旨,是总结和交流我国已发现的油气藏和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油气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着重探讨了我国陆相盆地成油特征的各类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多种复杂的控制因素。从而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我国东部陆区容易找到的大型构造油气藏多已发现,对各种非构造型的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交流经验,扩大战果,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与黑龙江省石油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于4月20日至28日在江苏无锡召开。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基岩油气藏的勘探,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和河北省石油学会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四至十八日在河北省承德市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基岩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以及有关石油和地质院校的八十余名专家、教授和石油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针对基岩油藏的概念与含义,油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勘探方法和今后勘探工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与黑龙江省石油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在无锡召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石油地质界引入了"隐蔽圈闭(油气藏)"这一术语,而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1983年4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和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在无锡市召开了"全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为了广开思路,促进油气勘探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对与"隐蔽圈闭(油气藏)"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特种油气藏》2008,15(1):F0002-F0002
各石油学会、石油单位、石油院校:我国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已较高,勘探开发的难度逐年加大,“特种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点。为积极推进我国“特种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与《特种油气藏》编辑部携手,分别干2004年和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得到了我国石油领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7.
由天津市石油学会、河北省石油学会、辽宁省石油学会联合召开的油气勘探非地震技术研讨会,于1989年8月22日至24日在天津市塘沽区渤海石油公司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上述三省市的代表、长春地质学院、石油大学、天津大学、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的代表共76人,石油总公司的领导到会讲了话。会上交流了有关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继任丘古潜山油田发现后,在辽河及山东等许多探区又取得了重要突破。实践证明,加速对于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我国油气储量建设的重要领域。为了总结交流基岩油气藏的勘探经验和科研成果,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与河北省石油学会拟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召开基岩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将交流和讨论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和天津市石油学会于一九八六年四月六日至十日在天津联合召开了“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及各有关院校共42个单位的13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首先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23篇,之后,又按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分两组宣读论文26篇。论文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目前已进行油气勘探的所有地区。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盆地为背景,系统总结各类油气藏和油气聚集带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开发专业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石油川西北矿区基层学会联合举办的四川省首届非背斜油气藏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5月22日~28日在江油市召开。来自石油、地质两个部门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现场的专家、教授、科研及现场工作人员、管理干部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宣读和交流了科研论文30余篇。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在四川地区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它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这次学术交流会上,代表们针对四川石油勘探工作的实际,各抒己见。既有对非背斜油气藏形成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油气勘探成果,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天津石油学会联合召开的“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6日至10日在天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地质矿产部的研究院、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和天津市石油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5日至4月11日在天津市召开。来自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院校的13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收到55篇论文。这次会议就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展布规律、成因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典型的基岩潜山、地层岩性、背斜构造及逆掩断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岩油藏的勘探在东部地区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总结交流经验,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与河北省石油学会于1984年9月14—18日在承德市召开了全国基岩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石油部、地矿部、中国科学院以及有关石油、地质院校的八十余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基岩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勘探方法以及今后的勘探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有20篇论文在大会交流,7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会议生动活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基岩油藏的定义,与会代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基岩就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与黑龙江省石油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讨论会,于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在江苏省无锡市胜利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石油学会的代表和论文作者共一百七十余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同志、著名沉积学家、沉积学会理事长叶连俊同志、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闵豫同志、南京大学校长郭令智教授等同志出席了会  相似文献   

15.
“全国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 0 0 2年 6月 2 0~ 2 6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 ,来自全国石油系统和高等院校、中科院、出版社等单位的 75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特种油气藏》编辑部共同主办 ,共收到论文 4 5篇 ,内容主要是火山岩的储集性能、成藏条件、开发技术、地震技术、综合研究和火山岩储集层分布预测。许多论文反映的研究新进展和提出的创新观点对各油区火山岩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3月24日—26日在新乡市华北石油地质局召开了“华北中生界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石油工业部河南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渤海油田和地质矿产部的中南石油地质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北京石油地质研究所、天津市地矿局和华北石油地质局共九个单位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华北石油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刘正增同志致了开幕词,华北石油地质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韩景行、河南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徐世荣等同志也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17.
由四川省石油学会、四川省地质学会和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召开的首届“生物礁与油气藏及其它矿床学术会议”于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三日在重庆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石油部和高等院校等49个单位从事生产科研的地质专家、教授150人。是一次专门讨论生物礁问题的较大型会议。会上宣读了30多篇论文,放映了2部与生物礁有关的电视录相,基本上反映了四川及邻区生物礁与油气藏研究工作和勘探技术的现有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石油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5月18~24日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协、国家计委、中科院、石油部、地质部以及有关高等院校和新闻出版等单位科技工作者200余人。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广东、天津、上海的科协负责同志、石油部顾问张文彬同志、著名地质学家叶连俊、潘钟祥、朱夏、关士聪以及同济大学苗迪青教授等。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学会理事长翟光明同志致开幕词。大会报告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珠江口等海域的地质条件和新近的勘探  相似文献   

19.
《特种油气藏》2010,17(4):I0011-I0015,F0003
2010年7月13日至18日,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在历史名城江西南昌胜利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特种油气藏》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王德民院士、辽河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刘喜林以及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霞到会并致词。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各油田、石油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和兄弟期刊的一百多名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20.
石油地质学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扩大对石油地质学理论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或探讨的问题。就目前部分热点问题,包括高海拔区油气藏形成理论、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和挑战、具有潜力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领域(地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区形成分布的自身属性等,提出了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简要的分析阐述。认为:高海拔区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面临严格的条件制约;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在深层油气成藏原理与油气成藏匹配方面面临很多待明确和需解决的问题;地层-岩性油气藏在盆地勘探中的地位将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日显重要;天然气区相对独立分布并且有其自身属性。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