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地产日益受到关注。在分析我国养老地产开发现状和居民幸福感,梳理国外养老地产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寻基于居民幸福感的养老地产开发路径,认为现阶段采用"比邻而居"的开发方式符合我国国情和老龄人的消费需求。为了最大化满足老龄人的需求,开发商需要对区位、适老化建筑、配套设施、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正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最近官方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大大增强了房企大举进攻养老地产领域的决心。但与此同时,养老地产运营模式、养老相关产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还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当前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呈现出"粗放  相似文献   

3.
正基于"银发经济"浪潮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房地产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包括万科、绿地、绿城、远洋、越秀等知名房地产商纷纷把触角伸向养老地产。从初步探索到抢滩登陆,房企保险医疗携手进军,养老地产进入黄金期。业内人士表示,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受观念、资金、医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看似一片繁荣的养老地产却陷入了发展困境,目前亟待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养老地产既有商品属性,又具备具有公共服务的养老属性,受政策和法规的导向较强。近几年随着国家养老政策的频频出台,养老相关产业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养老地产迎来发展势头。养老服务业纳入国家战略2013年被称为我国养老元年。该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的社会需求迅速增长。同时,国家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养老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带动了行业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的更新转变。其中,房地产开发商从传统住宅地产进入以养老主题融合于地产开发项目之中,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市场需求。养老地产炙手可热,保险机构、地产公司、信托公司等成为布局养老地产的主力选手。养老地产已然成为中国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  相似文献   

6.
正一、养老地产现状及前景我国整个养老地产供给市场尚处于萌芽期,涉足养老产业的企业大多仍在摸索,行业无领军企业,无大规模开发和运营成功的先例,也无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值得业内推广。国内现有养老地产的投资人有开发商、保险资金、民营及政府民政部门等四类,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的养老项目多以养老院、福利院以及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主,具有福利性质;保险资金主攻租赁型高端养老公寓;房地产开发商则多在普通住宅小区中配建出售型养老  相似文献   

7.
名家视点     
《中华建设》2014,(2):34-35
张宏伟:养老地产不可“粗放式”增长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最近官方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大大增强了房企大举进攻养老地产领域的决心。但与此同时,养老地产运营模式、养老相关产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还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当前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的特征。尽管养老地产“粗放式”增长客观上可以增加养老床位的数量,但长期来看并不可取。“粗放式”增长背后势必会带来盈利模式、运营模式、重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困局。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基于社区模式的养老地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结构比较完善、门类比较齐全的老年住宅体系。美国的养老地产是一个大系统,涉及政府、房地产持有和运营商、营利和非营利组织机构、医疗、保险、信托、社会团体以及捐助者等。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汇集于此,共同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养老产业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9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业拟提供1000万个岗位。此前,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活力,使企业逐步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角,在这样背景下,更激发了房地产企业大举进攻养老产业的决心。粗略统计,目前包括万科、保利、招商、金地在内的30多家房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发养老地产。在泥沙俱下的养老地产热潮中,究竟何种方式有望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
正"泰康之家"保险养老模式,被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称为"世界性的创新",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也有媒体质疑其实质上是房地产项目。泰康却认为,泰康之家医养活力社区,不是地产项目,而是一款理财产品,是基于泰康保险集团战略的创新布局。2016年底,泰康人寿集团化改组为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确立的新定位:为日益增长的中产人群及家庭提供全方位健康和财富的管理与服务。新愿景:坚持专业化,深耕寿险产业链,从摇篮到天堂,  相似文献   

11.
光欣 《中华建设》2012,(7):20-22
不久前,广东省惠州博罗县一个名为"五矿.哈尔施塔特"旅游小镇的地产项目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据此前媒体报道,花60亿重金打造的克隆版"奥地利小镇"将集居住、度假等功能于一体。有网友称,这一仿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型综合项目并无生命力可言,山寨版小镇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甚至有业界人士对此直接"炮轰",称其为"只学表未及里"的生搬硬套。实际上,类似的仿国外建筑的旅游地产项目在国内早有先例。"复制模式"能否给地产项目注入文化灵魂?它的生命力将维系多久?这种模式是否应该摒弃?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中,社区作为主要开展场所,其居住环境无疑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依托。建设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老社区在中国社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至今仍有30年的使用寿命,它们在传承时代记忆的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等困境。明确老社区居住环境弊病、寻找相应解决办法不仅契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更可为社会养老模式的全面建立提供经验。一、背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日渐难以负荷。面对紧迫的养老形势,我国提出了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9073"养老模式,即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古城以东,金鸡湖畔,一座活力新城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相比老苏州,这里虽无"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显目,也无苏式园林中万人接踵的胜景,却同样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更是被本地人誉为"洋苏州",不嘈杂、精致又不失时尚、国际范十足。它就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是中国"以新加坡为师"的高潮产物,也是中国产业地产的最初源头。二十年前,"工业"二字远远比现在更受推崇。当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出"6连号",不啻在跌宕起伏的楼市中投入一枚"重磅炸弹",成为当年最雷人新闻之一。它和诸如"楼脆脆、楼倒倒、楼歪歪"等事件一道,被列入"2009地产非常新闻",甚至成为年度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来一直饱受"无地之苦"的深圳市日前联袂出台两项土地新政,将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工业用地"入市"渠道由现行的工业用地,拓宽到安居型商品房、机构养老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此次土地新政由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下称"深圳市规土委")出台,共包含《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暂行办法》(以下称"《暂  相似文献   

16.
某养老地产项目内共有3栋独立建筑。充分考虑绿色节能要求,3栋建筑均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针对不同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人员需求,各栋建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了不同的加热方式、辅助热源及管网布置形式,并采取了适当措施提高热水系统的使用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名家视点     
正张建:保障房户型设计要考虑空间复合功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建认为,目前保障房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意识的落后。如何在小面积的条件下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考验保障房设计团队的难题之一。而当下的保障房恰恰是在这方面缺了功夫。保障房设计方面有四个"通病",包括功能欠缺、空间利用率低、空间的复合利用效率差、灵活可变性差、精细化设计不到位。由于面积小,在保障房户型设计方面,尤其要考虑到空间利用率和空间的复合功能。刘卫民:养老地产要靠附加值取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房地产研究室副主任刘卫  相似文献   

18.
<正>特色小镇的风潮正盛,当其被描述为变相的地产狂欢,反思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其投资属性被弱化,质疑不断。与之相应的是,在最初甚至有一种导向或误会,认为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发展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不二法门。对于特色小镇的认知目前来说的确是千人千面,其肇始于浙江,便有浙江的模式,浙江当初提出特色小镇是因为"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期,而自2016年以来从国家层面来推广特色小镇,其初衷是为新型  相似文献   

19.
两会期间, "以房养老"的提案引发极大关注。提前改善居住条件,同时预置老年收入渠道,一举两得,应是不错选项。但"倒按揭"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父业子承"的伦理温情,带有"自顾自"的负面暗示,在操作中难免"水土不服"。养老需要钱,更需要亲情、责任和归宿。 "以房养老"可否施行?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土地短缺成为制约深圳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全国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分别管理的制度也被市场广为诟病。日前,以深圳为试点的土地改革取得突破,将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工业用地"入市"渠道由现行的工业用地,拓宽到了安居型商品房、机构养老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这为之前颇受争议的集体用地进入住宅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