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某矿山经空场法开采多年,形成大量采空区,为消除采空区造成的安全隐患,需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现场取样以及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得到矿岩力学参数,利用3DMine软件建立了矿山采空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Ⅰ号、Ⅱ号、Ⅲ号采空区对周围岩体的影响最大,Ⅰ号采空区上部地表位移较大,塑性区连通至地表,是矿体开采对地压影响最大的采空区。Ⅱ号采空区围岩上盘中部区域受拉应力影响较大,影响采空区的整体稳定性;Ⅰ号采空区与Ⅲ号采空区之间区域的岩体出现剪切破坏,Ⅲ号采空区顶板围岩稳定性较差。为保证安全生产,应尽快对采空区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
安震  王黎  肖世猛 《化工机械》2008,35(1):27-32
应用ANSYS软件,对某大型阳极保护浓硫酸冷却器建立了管板和壳体的有限元实体模型,得到了管板和壳体在工作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同时按照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分析了管板和壳体在5种工况下的应力状况,并进行了应力强度评定,找到了换热管最大拉脱力的位置。结果表明,该设备管板和壳体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几种工况条件下的轴向组合应力分析,阐述了双支点卧式固定管板换热器在每种工况下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可能出现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与高速公路修建位置可能发生重合,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可能会遇到采空区的情况,这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类特殊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公路的建设以及行驶留下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高速公路下采空区进行充填治理,并进行稳定性的评定,确保其安全性。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下采空区的充填机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高速公路下采空区充填治理工艺,同时列举了一些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因素以及稳定性评定方法,最后介绍了空洞型采空区稳定性验算,希望能够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采空区常出现的安全问题,介绍了对煤矿采空区进行勘探研究的几种方法,如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没有仔细勘探和分析煤层稳定性,不但不利于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还会造成安全事故。本文通过对煤矿采空区的地质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我国煤矿行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大顶山矿区浅孔留矿法采场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采空区稳定性;通过室内物理模型放矿实验,分析了不同采空区处理时机下矿石回收指标,为采空区处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采空区周围的围岩最大应力发生在4个角落处,并逐渐向围岩内部递减,采空区的两帮出现较大的拉应力,这些应力集中部位最容易发生破坏;大量放矿后再崩落空区的矿石回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危害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房柱法开采后形成了大量采空区,随时间推移,矿柱的岩体强度下降,采空区面积增大造成部分矿柱因应力转移而使载荷增加,在外力作用下矿柱发生连锁垮塌,大面积顶板在较短时间内冒落,所产生的冲击气浪冲垮设备、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本文建立了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冒落造成的冲击气浪的最大速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发展中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影响地位。煤矿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显著,为保障煤矿产业的工作安全要对煤矿企业开展适宜的过采空区支护技术。为确保近距离煤矿群开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对开采方法进行制定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现阶段,我国对近距离煤矿群进行开采所选用的开采方式是下形式,由于下形式开采方式的特殊性,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对煤矿顶板造成破坏。同时,下形式开采方式还会受巷道上层的影响,加剧了煤矿开采环境的恶劣性和复杂性。由此可见,为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指数,就要在采取下形式开采方式的同时保障巷道围岩的稳定指数。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近距离煤层掘进工作面过采空区支护技术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一种针对拉挤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影响质量的问题进行实时检测并进行报警的装置,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处理拉挤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拉挤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来 《清洗世界》2022,38(1):169-171
为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应加强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工作.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石油开采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对发生故障的位置进行深入的探究,且所有石油开采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石油开采机械设备的重视程度,并优化机械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障在使用过程中人员基本的人身安全,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个开采过程的工作进...  相似文献   

11.
赵建国 《河北化工》2014,(6):104-105
羊东矿8463工作面为4号(野青)煤保护层开采工作面,回采过后,运料巷和皮带巷道均采用沿空留巷技术。该工作面为"Y"型通风方式,在运料巷施工穿层钻孔预抽保护层(大煤)瓦斯,但工作面回采过后,运料巷钻孔随即报废,由于保护层大量涌入采空区的瓦斯无法处理,给通风瓦斯管理造成困难。羊东矿通过探索,运用运料巷沿空留巷施工穿层钻孔抽采保护层瓦斯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该地区的通风瓦斯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2.
赵波 《河北化工》2013,(6):82-84,87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高瓦斯矿井必须建立地面固定抽采瓦斯系统,同时具有煤层瓦斯预抽和采空区瓦斯抽采方式的矿井,根据需要分别建立高、低负压抽采瓦斯系统。为了加强对瓦斯抽采的监测,瓦斯抽采矿井应当配备瓦斯抽采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管网参数及设备的开停状态等。通过监测系统可以一目了然的对该地区的抽采参数进行检测,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抽采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分源抽采、监测监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东庞矿21217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影响矿井高产高效采掘工作,且紧靠风排不能解决瓦斯超限问题。针对该工作面实际情况,对工作面实施采前预抽、边采边抽,高位钻孔对采空区瓦斯抽放,风筒对隅角瓦斯抽放,成功解决了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问题,为类似矿井瓦斯治理提供技术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在强 《河北化工》2013,(9):100-102
针对山西神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504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涌出量较大的问题,通过建立井下移动瓦斯抽放系统,在4504回采工作面中实践应用,对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及抽放方法作出了进一步认定,从根源上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难题,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煤层气开采工艺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作为是一种清洁能源,近年来显示出了很大的利用价值,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不同的开采技术,本文介绍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方法和煤层气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衡  吴明  李寅赫  史俊杰  王芙  曹燕龙  赵玲 《当代化工》2013,(12):1733-1736
天然气在开采出来之后,经常含有水,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结晶笼状固态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导致管道、仪表和分离设备的堵塞,对天然气的输送是有害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的管道中,常用采用添加除水剂的方法,压力控制方法,伴热的方法来维持生产操作及停输期间管道内介质的温度与压力。着重研究利用单管热水伴热的方法来抑制天然气集气管道中水合物的生成。主要概述了利用热水伴热方法对管道进行伴热,并且借助VB程序编制软件完成热水伴热的输送过程的相关分析计算,通过计算的数据结果进行绘图,在符合实际伴热条件的的同时,选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主要包括似海底反射层、钻孔取芯和测井方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则包括热激发法、降压法和化学剂法。但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与物化性质,开采时可能会加深全球温室效应、钻井平台及海底滑塌等问题,致使国际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研究比较缓慢,目前仍处于探索实验性开采阶段。据有关专家预测,开采技术一旦被突破,日本或美国将在2010年以后,率先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在天然气开采,输送及储运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常常造成管道、阀门和设备等堵塞,影响正常的运营与生产。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特点,着重介绍了添加热力、动力抑制剂等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的工业方法,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抑制技术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高炉煤气低温燃烧和管式炉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热管换热器回收管式炉烟气余热,对高炉煤气和助燃空气进行预热,采用同轴交叉旋转射流模式燃烧,实现了低热值高炉煤气在低温管式炉的稳定燃烧,开发了焦化管式炉节能减排新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攀钢焦化厂甲基萘管式炉的节能技改,运行结果显示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杰 《河北化工》2014,(4):105-107
针对风排瓦斯难以解决瓦斯超限这一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根据瓦斯涌出来源分析结果,结合煤层的赋存情况,制定高位裂隙带瓦斯抽放工艺,并对抽放施工设备及施工量进行介绍。结果表明:该工艺确保了22114工作面在回采期间不受瓦斯影响,降低瓦斯涌出量,对提高煤矿瓦斯抽采效率、确保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