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2008年,中国南方都市报主办了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土楼公舍”荣获了居住建筑奖项。颁奖评语写道:“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建造,作为一种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这个项目有积极的意义。建筑师希望通过‘土楼公舍’这个实验,为中国大量性的城市低收入住宅打开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
土楼公舍     
都市实践与万科集团合作的万科土楼项目在2008年10月3日在美国纽约库伯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以“独展·土楼——中国的低收入住宅”为名开幕展出,并得到纽约时振专栏的赞扬评论。借鉴传统客家土楼设计低收入住宅,不是在形式上的承袭而是通过对土楼空间的再创造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将“新土褛”植入当代城市,开发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作为一种手段来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3.
福建客家居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土楼,这种用最古老的夯土技术建造的大型集团式群体住宅,在中国绝无仅有。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客家人及其客家文化,福建客家土楼的分类、分布及特点,并用较多的篇幅,例举了鲜为人知的特殊形状的土楼(椭圆楼、八卦楼、半月楼、多边形楼)。  相似文献   

4.
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 《城市建筑》2005,(2):72-76
基于对福建土楼的实地考察,分析土楼居住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土楼居住环境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让土楼居住环境延续发展的建议——建造新的符合现代功能要求的土楼,改善土楼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兼职保护土楼建筑,土楼文化和土楼的建造者三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集合体,即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土楼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又具有现代板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急剧变革,城中村住宅中本土文化丢失、城市肌理断裂、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土楼是客家移民在漫长历史中演化出的民居建筑形式,蕴含着浓厚充盈的土楼文化,成为城中村住宅值得参考借鉴的典范。本文选取土楼为研究原型,挖掘了传统民居土楼特征,进而从城市关系布局和单体设计理念方面,探索城中村住宅中土楼原型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入围理由: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建造,作为一种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传统住宅建造模式所造成的"能效劣"、"寿命短"、"性能低"、"质量差"等住宅课题,分析了住宅工业化建造模式和住宅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借鉴SI住宅的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及其建造设计方法来创建发展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创新之路,并系统阐述了示范工程的集成技术研发和设计方法。本文提出,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应积极推动全寿命周期的长寿化住宅的建设,走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道路,才能转变粗放型的住宅建造生产方式,以实现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蒂宾根南城区在军事用地进行再开发的过程中,强调功能混合和充满城市多样性的目标。整个开发模式运用"建造合作社"作为推动城市开发的工具,一方面提供了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在经济上又可以承受的居住空间,并使居民对自己的住宅和街区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创造城市多样性,形成适宜的尺度感,实现居住和就业功能混合,使街区结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工程质量》2005,(9):69-69
住宅协同建造网络将住宅建造过程中涉及的这些企事业单位有机集成起来,为它们提供业务协同、集成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住宅建造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住宅产业链上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住宅协同建造网将改变传统住宅建造业务运作方式,使企业通过互联网来管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改变产业链的业务处理流程,加强对企业群体资源的有效利用,辅助项目管理与决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类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和圆楼为传统民居范式 ,进行类土楼的设计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上述两种土楼范式进行要素的提取 ,一是以这些要素为设计元素进行类土楼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2.
胡洋 《建筑与文化》2013,(1):98-100
土楼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是一种罕有的巨型传统民居,它聚族而居,循水源而建,依山势而立,形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文脉。洪坑村土楼群是土楼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遵循土楼文化以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为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宏大的夯土墙体显出土楼的建筑特色,但这种生土结构易受雨水侵蚀,闽西南地处亚热带温湿海洋气候,雨量充足,台风频发,长期风雨侵蚀严重影响土楼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从永定县非世遗客家民居土楼割取原始夯土块,进行了风驱雨模拟环境下的风洞侵蚀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夯土侵蚀受风速和雨强影响,其侵蚀量随风速与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风速增加产生的夯土侵蚀量明显大于雨强增加产生的侵蚀量,结合当地风雨气象资料,可计算福建土楼的风雨侵蚀寿命,为土楼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程  尹培如 《福建建筑》2014,(1):25-27,2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客家土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圆楼为例,从选址环境和土楼自身、土楼外部与内部、土楼内部之间三个层面对土楼所体现出的对比美学法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客家的居住文化作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地域材料与传统技艺、生活方式的特点,最后叙述了客家土楼的影响与启示,从而促进中国居住建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用电、用燃气比例增高、人员混杂,着火因素增多,福建土楼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及消防特点,阐述土楼防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参阅有关资料 ,总结了漳州土楼民居的建筑特色 ,并对土楼民居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系统中,越是复杂的生存环境越是会产生种类多样的生物种群,外界环境变化会刺激变异物种的产生,物种的多样性更能适应环境的变迁。在福建山区,勤劳智慧的客家人创造了土楼这一杰出民居。复杂的山区地理环境、保有中原文化的南迁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和土著之间的战斗,同时也造就了复杂多样的土楼。该文以实际调研案例为例,展现福建土楼的围合形态的多样性。通过案例的实际调查和分析得出,土楼的围合形态不仅是多样的,还是动态的,是会随着环境变迁发生变化的。该文从经济、人口、火灾、泥石流等各具体环境变迁要素出发,试图阐明影响客家土楼围合形态多样性的原因,并说明土楼围合形态多样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二元矛盾的模糊行为。一方面存在着土楼围合的完形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因素的微变化,围合的完形理想在现实当中常常被各种现实力量所解构。由此,也在历史上衍变出各种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这些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由于其记录着复杂的土楼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信息,也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