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田化学》2005,22(3):268-268
该实验室1996年建成,面积3800m^2,现有人员1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工人10人。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24台(套),总价值约1500万元。可进行油田细分开采、分层测试、聚合物驱采油、多元复合驱采油、三低油田开采和高难度套损井修复等工艺技术的研究试验,同时可进行井下管柱、井下工具、修井工具等试验、检验工作。主要由五个系统组成:细分开采模拟试验井系统;井下工具综合模拟试验系统;井下工具检测自动监控系统;井下工具密封件高温、高压油浸检测系统;井下工具元件及材料机械物理性能检测和无损探伤系统。该实验室在系统设置和技术指标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Ward.  SL  陆昆江 《国外油田工程》1996,12(7):44-47
本文介绍了Prudhoe湾新型的光导纤维井下电视监测系统,并作为诊断工具解决油井生产问题。目前透镜制作技术发展及光电导纤维电缆技术的改进为井下电视监测系统在油田上的应用提供了保证。本文首次提供了应用光纤井下电视系统监测油、套管的实例。这种操作能检测自喷条件下进入井筒的流体、检查油、套管的完整性以及方便打捞作业、光电导系统比其它井下诊断方法或同轴电缆井下电视监测系统提供更全面的判别能力和更多的操作优点。本文还综述了首次光纤电缆应用以来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油田对井下工具的试验检测需要,研制了水平井井下工具模拟试验装置。装置主要由模拟试验台、水压系统、液压系统和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组成。试验台可以提供300kN的载荷输出,水压系统设计指标为30MPa。液压系统采用变量泵和比例溢流阀控制压力和流量,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由工控机与PLC联合,可实现对拉力、液压力、水压力和油温的实时采集,以及对比例溢流阀的连续控制。性能试验和应用试验表明,该模拟试验装置能满足井下工具拉压力检测和水压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井下工具高温试验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保和维护安全方面考虑,建立了空气加热高温试验井系统.介绍了该试验井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试验方法,并进行了加热系统计算.进行的多次高温封隔器试验为研制高温高压特殊封隔器和油田井下工具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井下作业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下作业数据管理是油田开发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开发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略叙述了油田开发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井下作业数据的方法,从任务分析入手介绍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对系统在研发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和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石油压裂酸化改造离不开国内井下工具的发展,而井下工具的发展离不开井下工具试验装置的发展及应用.只有先进的检测手段,才能够对工具性能进行准确、全面的测试.本文旨在对井下工具检测系统及装置在国内外近年来的发展进行总结论述,并希望对未来的发展研究方向提出有根据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油水井因冲蚀与腐蚀造成的井下油套管渗漏是影响油田高效开发的重大隐患。多年来国内外业内人士一直在致力于井下生产管柱渗漏点准确定位与渗漏管柱经济高效修复的技术攻关。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针对Gullfaks油田实际问题,开发研制的井下油管渗漏探测工具为解决这类问题和保持油田的经济高效开发辟出了蹊径。系统地介绍了井下管材渗漏工具的工作机理、主要功能和现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分注井中封隔器密封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隔器是油田分注井中分层注水的必要井下工具,其密封与否直接关系到油田注水质量.介绍了利用同位素示踪载体和氧活化水流测井技术检测封隔器密封状态的方法.分别对由于封隔器在井下工作时间的延长;长时间注水开发,部分注水井的套管发生变形、腐蚀现象;封隔器坐封在射孔位置;层间压差过大以及测井施工改变封隔器工作压力引起的封隔器不密封的几个测井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SG-1型试井工具介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G-1型试井工具系统通过非接触式信号传输方式,实现了全通径结构井下测试的阀开、关井地面直读试井作业。通过地面性能试验及现场应用证明该系统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文中介绍了该工具的结构、原理、技术性能参数、使用特点及操作方法;该工具的地面试验成果及在渤海油田、华北油田等3口井的成功应用情况;并对该工具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设想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由减振器、震击器和稳定器组成的井下钻井“三器”,已成为各油田井下钻井工具中必备的工具。文中总结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多年来的研究和应用钻井“三器”的科研成果,对“三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设计原则、工具类型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种工具的使用特点提出亏一些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1.
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井下工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井下工具和工艺管柱在深井超深井中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下各种生产措施的运用,并对井下工具和工艺管柱在各种特殊生产措施中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展开专项研究。主要从压裂酸化、分层注水、机械卡堵水等方面对井下工具和工艺管柱进行研究,并对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所在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井下工具进行了论述和介绍,有利于指导油气田的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永权 《采油工程》2007,(1):12-13,26
油田开发对所用的井下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从基础理论方面来提高井下工具设计质量和可靠性,并结合国际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井下工具进行了分析,模拟了密封加固用密封锚和锥体的接触分析,并提出了结构的修改方案,取得了满意效果。此种方法为井下工具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井筒上部套管进行开窗侧钻是解决井下复杂事故与油田老区块二次开发的常用手段,可以减少重新钻井投入的费用。要实现开窗侧钻,需要斜向器与其锚定在井筒内的工具。介绍了一种压差式锚定结构的原理与组成,并对该结构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证明这种结构的可行性,在其他井下工具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杰 《钻采工艺》1993,16(1):47-51
绳索作业工艺技术是油气开发工艺中的一门新型技术。它由地面设备、工具串及辅助工具、井下设备三大类组成。该技术不需起下油管柱和压井就能实现井下装置或工具的投、捞、放功能。文中介绍了四川石油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在借鉴国外技术结合四川地区油气井特征研制出的绳索式震击器和震击释放起下工具作业技术系统.在四川、胜利、新疆吐哈等油田近40口井应用获得成功,并对其工具串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注水井的注水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而注水水平往往与井下工具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对井下工具的具体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注水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围绕着大数据分析在采油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封隔器高温性能试验系统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封隔器高温性能试验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效果。该系统可对封隔器及其他井下工具进行高温、高压模拟试验,为井下工具质检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油田开发需要,建成了井下工具实验室。该实验室同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其中的一套油浸试验系统属国内领先水平,它主要由油浸试验井、试验系统流程、自动化监控及配套设施四大部分组成。油浸试验井采用立式安装,模拟井下状态更加真实,可完成对101.6~177.8mm(4~7英寸)系列井下工具在温度180℃、压力120MPa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油浸性能检测,并可模拟井下两级三段管柱工作状态,实现对管柱的性能测试,为井下工具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井下视像技术可获得直观、清晰的井下井筒图像,有助于快速识别井况并为后续作业提供相关信息和依据。针对鲁迈拉油田大斜度井在修井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小井眼井筒尺寸限制、井况复杂、难以掌握井底实际情况等作业难题,引入了井下视像新技术,从作业管柱内下入井下视像工具对井筒进行实时检测和分析。多个方面的现场应用实例表明,井下视像技术在大斜度井的井筒检测、井况分析及打捞作业诸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精度及作业效率,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同时,井下视像技术对于观测井底落鱼及管柱损坏情况、检查射孔质量及分析井筒损坏机理等工作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油田钻采、井下工具新产品在投入现场应用之前,多功能试验机是提供产品设计验证科学试验手段的设备,能实现并满足试验工具下放和提出,可对试验工具施加拉压及扭转载荷。重点介绍了多功能试验机的核心设备———旋转加扭机构双向动力水龙头。  相似文献   

20.
罗伟  韩东东  陈建宏  赵海建 《石化技术》2022,(1):105-106,235
水力振荡器近几年在渤海油田广泛应用,虽然能够有效解决滑动托压问题,但其存在压耗高、破坏性强等缺点.渤海油田引入径向振动工具,不仅能解决深部地层滑动托压问题,还能降低减摩工具对地面钻井设备和井下仪器的损害.介绍了径向振动工具的结构原理和应用效果,为该工具后续的使用和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